白居易迁谪思想的含蓄表达

2021-08-13 08:45王勇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琵琶行白居易

王勇

摘 要白居易被贬江州,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读《琵琶行》,可以看到白居易塑造的琵琶女形象其实是白居易的镜像,琵琶女的身世和情感是白居易身世、情感的投射,琵琶女沦落的原因和过程则是白居易的思想认识的体现。

关键词 镜像理论;琵琶行;白居易;迁谪

《琵琶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脍炙人口,妇孺传诵。对诗中所记的夜逢琵琶女一事,读者多以为假,认为不过是白居易借之抒发“天涯沦落之恨”“满腔迁谪之感”[1]。那么诗人是如何通过琵琶女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的呢?如果我们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读的话,也许得到一些答案。

“镜像理论”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于1936年提出,在镜像理论中,“‘镜子是一种隐喻和象征,还可以指水、母亲或他人的目光等。‘镜子是先于‘我的一套机制,与世界本体论结构密切相关。可以理解为一种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我们得到关于认知自身的映像。”[2]

“镜像阶段的特点就是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在镜像中的完全等同,在想象中的同一。根据镜像理论,《琵琶行》中琵琶女是作为白居易的镜像而出现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琵琶女是白居易塑造的琵琶女

正如婴儿照镜子时,只对镜子中的自己感兴趣,“镜像是儿童欲求的对象,也是被想象成为自我的”。白居易为琵琶女“翻作《琵琶行》”是基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识。在白居易眼中的琵琶女是经过了白居易意识选择和语言改造的,可以说,真正的琵琶女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作为白居易镜像的琵琶女。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介绍有的地方浓墨重彩,有的地方却语焉不详,原因正在于此。

1.琵琶女悲苦身世的镜像作用

《旧唐书·白居易传》中记载白居易年轻时的官场经历:“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未果,望风未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3]

年轻时的白居易得到皇帝的重用,奋发有为,报效朝廷,甚至还做着宰相梦。结果却卷入党争,遭受排挤,被贬到蛮荒之地。这一遭遇和琵琶女何其相似。琵琶女年轻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也曾是“秋月春风等闲度”,到后来,“弟走从军阿姨死”(外因)“暮去朝来颜色故”(内因),最终“门前冷落鞍马稀”。

2.琵琶女复杂心理的镜像作用

首先是心理落差巨大:琵琶女从红极一时到乏人问津,“梦啼妆泪红阑干”,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白居易从太子左赞善大夫被贬为江州司马,连降数级,“奋厉效报”“兼济生灵”成为一场美梦。其次是不愿直面现实:琵琶女言辞间流露出对昔日“今年欢笑复明年”的生活的留恋,“夜深忽梦少年事”;白居易被贬浔阳,言辞间流露出对浔阳“山歌与村笛”的不满,“深受民间哺育”的白居易产生这一想法也是有违常理的。还有怨恨难以言诉:琵琶女因“商人重利轻别离”而生恨,却无奈“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因“我从去年辞帝京”而怀怨,也只能“往往取酒还独倾”。

“同是天涯沦落人”,“同”可以概括为:

从镜像的角度来理解,诗歌中对琵琶女和白居易两人经历的详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诗人详述了琵琶女的“少小时欢乐事”以突出昔日之盛,又详写了自己今日处境之悲,以突出今日之衰,都是由盛到衰,互为镜像。

二、白居易因琵琶女出现成为迁谪的白居易

镜像理论强调自我认识的相对性,认为“自我是在他者中生存,只有在他者中才能发现自我”。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被贬的两年内“恬然自安”未必为真,但在琵琶女面前“江州司马青衫湿”却绝对不假。《旧唐书·白居易传》中说:“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4]白居易精通佛家思想,因而能做忘怀处顺,对升官贬谪并不在意,所以会有“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之说。而让白居易感觉有“迁谪”之意的,是琵琶女的出现。换句话说,琵琶女的自述让白居易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之人。

《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5]在琵琶女沦落的原因和过程中,体现了白居易的一些思想认识。

1.“弟走从军阿姨死”和白居易的反战意识。

如果说“阿姨死”而让琵琶女难有立足之地的话,强调“弟走从军”对她的影响就没什么道理了,说“弟走从军”是白居易思想的投射这就容易理解了。白居易的被贬,越职言事只是被扣上的一项罪名,其根本原因是在国家未来的走向上与执政者意见不一。白居易屡次上疏而未被朝廷采纳。“当时朝廷用兵淮蔡,而白居易上疏反对朝廷用兵,此疏今已失载于《白乐天长庆集》,然而这却从另一侧面反映此疏与朝廷政策相牴牾,同时亦是牛李党争的一个具体体现,而白居易如此爱惜自己文字作品,竟然没有将此疏收入自编文集,原因亦在于此。我们如今只能在《琵琶行》中略窥白居易的反战意识,此亦是白居易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关键之处。”[6]

2.“暮去朝来颜色故”与白居易的自省意识。

中唐时期,牛李党争非常厉害,“白居易身属牛党,党派间的政治倾轧也是白居易遭忌恨而被贬江州司马的原因所在。”[7]在党争之中,白居易只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当这枚棋子失去作用时,“素恶居易者”也就能轻而易举的来“掎摭居易”。正因为看清了自己已是过气的倡女,“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后来对待官场慎之又慎,远离是非漩涡。“居易愈不自安,惧以党人见斥,乃求致身散地,冀于远害。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8]

3.“商人重利轻别离”与白居易的瓦影意识。

左赞善是个什么官?是太子身边赞谕道德、侍从文章的人,被贬也就算了,怎么会被认为连治郡也不能?其背后应该是有人落井下石,執政者便乘势而为,可见白居易在官场已然失去了庇护和依靠。琵琶女年长色衰嫁给商人,想要最后有个安稳的依靠,却也不能。所以在白居易的笔下,琵琶女如何来到浔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期盼只换来“绕船月明江水寒”。在白居易的内心,也经历了这样寻觅依靠而不得的过程。

其实,白居易被贬江州,内心中是充满怨忿的,只不过既想表达,又不便表达,所以才会半吞半吐,时隐时现,将其不便述处以琵琶女的镜像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伯海编.唐诗汇评(中)[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108.

[2]陈歆,曹建斌.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9):5.

[3][4][5][8]刘昫等著.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8:4345-4353.

[6]冯海恩.同是天涯沦落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9):87.

[7]陈寅恪,刘隆凯.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席侧记[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59.

[作者通联:江苏仪征中学]

猜你喜欢
琵琶行白居易
早蝉(节选)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
即事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