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MRSA筛查定植率与MRSA院感的相关性研究*

2021-08-17 06:52肖亚雄陈丽萍宗小敏何勤忠张婷婷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5期
关键词:院感本院病房

肖亚雄,陈丽萍,宗小敏,何勤忠,张婷婷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4600)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且可在环境中长期存活的多重耐药细菌[1]。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因此,较成年人或其他年龄儿童更易发生感染。并且新生儿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善等特性,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也存在诸多缺陷,因此,一旦新生儿发生MRSA感染将使临床治疗变得十分棘手[2]。因此,预防新生儿MRSA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对新生儿进行MRSA等多重耐药菌的入院筛查对预防MRSA感染具有重要意义[3-4]。因此,国内许多医疗机构均对新生儿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进行MRSA入院筛查。但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出生48 h内的新生儿定植菌较少,入院筛查的临床意义不大[5]。近5年国内对新生儿MRSA入院筛查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2018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 864例新生儿的咽拭子MRSA筛查结果,并统计了同期发生MRSA医院内感染(院感)情况,探讨了新生儿入院咽拭子筛查MRSA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 864例新生儿全部常规采集咽拭子进行MRSA入院筛查。若从患儿标本中分离出MRSA,但患儿无临床感染表现则判断为MRSA定植[6]。并统计同期新生儿发生MRSA院感情况。2014—2015年本院新生儿科为普通病房,2016—2018年新生儿科搬迁升级为层流病房。因此,将2014—2015年统计数据归为对照组,2016—2018年统计数据归为观察组。

1.1.2诊断标准 新生儿院感诊断标准参考文献[7]的相关标准。

1.1.3仪器与试剂 咽拭子标本接种培养基为 CHROMID®MRSA SMART显色培养基(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苯唑西林纸片及头孢西丁纸片购于温州市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MSSA),MRSA质控菌株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提供。其余相关仪器设备参照文献[8-9]。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与培养 所有咽拭子标本采集均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执行,细菌培养严格按文献[11]的方法操作。将咽拭子标本接种于CHROMID®MRSA SMART培养基,放入35 ℃专用培养箱18~24 h后取出观察,培养基上长出绿色菌落初步确定为MRSA,涂片革兰染色观察镜下形态与MRSA符合则发出临床报告。其余所有临床标本根据第4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及时接种于相应培养基中,其余呼吸道标本接种后立即放入含5%二氧化碳微生物培养箱24~48 h后观察;全血培养标本参照仪器说明书,待血培养仪器自动报阳后将标本转种于血琼脂平板及不含万古霉素巧克力平板、培养分离出可疑致病菌纯菌落进行后续操作。

1.2.2其他标本的细菌鉴定 将已分离纯化的可疑致病菌根据操作说明将细菌调制成0.50~0.62麦氏浓度菌悬液,利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鉴定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咽拭子MRSA定植检出情况 10 864例新生儿检出MRSA定植菌株482株(4.44%)。其中对照组新生儿检出MRSA定植菌株406株(9.73%),观察组新生儿检出MRSA定植菌株76株(1.14%)。2组新生儿MRSA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咽拭子MRSA定植检出情况

2.2MRSA院感发生情况 10 864例新生儿发生MRSA院感9例(0.08%)。对照组(4 174例)新生儿中发生MRSA院感3例(0.07% ),观察组(6 690例)新生儿中发生MRSA院感6例(0.09%)。2组新生儿MRSA院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RSA院感发生情况

3 讨 论

已有研究表明,MRSA感染是威胁患者生命的常见病原体,一旦患者发生感染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且医院内病死率增加[11]。由于早期研究表明,MRSA定植是引起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2-13],因此,不少医疗机构对新生儿及免疫力低下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MRSA定植菌筛查。对筛查结果阳性患儿采取接触隔离等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以防止定植菌在医院内传播引起院感。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新生儿科自2014年起对所有的入院患儿均进行了MRSA定植菌筛查,MRSA总检出率为5.1%。与国内学者郭宏湘等[14]和国外学者MARAQA等[15]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样本量远大于郭宏湘等[14]和MARAQA等[15]研究样本量,且标本类型也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的是咽拭子,而郭宏湘等[14]和MARAQA等[15]采用的是皮肤拭子。

另外,由于本研究涉及的新生儿病例虽均来自同一家医院,但随着本院的建设和发展,新生儿科在病房硬件及配套设施方面均发生了变化。2014—2015年本院新生儿科为非层流病房。2016年后新生儿病房进行整体搬迁及改造升级为层流病房。因此,将2014—2015年作为对照组,2016-2018年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MRSA定植菌检出率高达9.73%,而升级改造为层流病房后新生儿MRSA定植菌检出率下降为1.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与本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进行追踪访问分析认为,造成这一巨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与层流病房比较,以前的新生儿病房尽管也采取了消毒措施,但在有患儿住院期间很难将空气中的细菌完全清除干净。李晓霞等[16]曾报道重症监护病房环境中MRSA气溶胶浓度高于外科等病区(未报道新生儿),推测在非层流病房的新生儿病区也存在较高浓度的MRSA气溶胶,可能是造成定植率较层流病房升高的最主要原因。(2)随着病房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医护人员的配比也更加合理,医护人员与床位比明显提升。因此,护士在执行入院筛查医嘱的及时性方面较以前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已有研究证实,随着入院时间延长MRSA的定植率随之增加[14]。(3)新生儿科作为本院的感染控制重点部门,因此,对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及管理重视程度日益加强,院感科派专人加强科室院感质量控制,并且很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

MARAQA等[15]研究还表明,发生MRSA定植的患儿中22.00%的患儿发展为MRSA感染。而国内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见,2006年HUANG等[12]研究也表明,超过20.00%的MRSA定植会发展为MRSA感染。这一数据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因2014—2018年本院新生儿科共检出MRSA定植患儿482例,如果其中20.00%的患儿发展为MRSA感染,则MRSA院感人数应该是90人以上。实际上2014-2018年本院新生儿科MRSA院感确诊病例仅9例(观察组6例,对照组3例),MRSA院感发生率仅为0.08%,与2019年HUANG等[17]研究结果较为接近。且2组新生儿MRSA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RSA院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已有文献报道结果存在较大差距[12,15]。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各研究样本量不同,以往文献报道样本量通常在1 000例以下,而本研究样本量上万,是目前国内有关新生儿MRSA入院筛查研究中样本量较大的。(2)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如广东儿童医院作为省级儿童医学中心,其危重患儿比例可能较本院高。(3)与不同地区细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差异有关,如广东省2018年MRSA分离率高出四川省近6个百分点[18]。(4)引起新生儿MRSA院感发生率较以往明显下降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与近年来国内医护人员对院感控制、标准预防的临床实践重视程度日益加强[19]有关。如改善新生儿病房的硬件设施条件,对高风险患儿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入院筛查,对筛查阳性患儿开具接触隔离医嘱并且尽快单间收治或集中隔离收治,同时,院感等职能部门参与督导落实隔离措施,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等。在上述综合措施干预下院感发生率均较以往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控制。

综上所述,新生儿住院病房的改造升级及配套硬软件的改进可有效降低MRSA定植率,以标准预防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能很好地控制新生儿MRSA定植向院感的转化。

猜你喜欢
院感本院病房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 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换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院感控制 进入大数据时代
院感防控有两种作用力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