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1-08-23 02:06陈建珍穆麒麟陈卉
关键词:新农科

陈建珍 穆麒麟 陈卉

摘    要:针对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要求,文章在深入剖析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分析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从构建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合作育人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过程管理和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类专业;合作育人;综合实践能力;实验室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26-03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该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当前,高等农业教育的问题日趋明显,如“趋同化现象严重、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与企业行业实际脱节,知农爱农为农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缺失”,所以,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知农爱农为农新型人才”则成为今后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挑战,高等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综合性训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2]。本文就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改革路径和实践成效等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农科类高校的学生培养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朱立学等提出,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主线,整合资源、优化实践环节,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3]。广西大学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平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4]。裴正兵等和王志强等提出,科教融合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5-6]。

陶玉芳、王浩铮等和王健等研究发现,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可达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目标[7-9]。刘少楠等认为,开展课程思政能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落实“全员、全程育人”理念[10]。国内外成功的教学模式,如哈佛大学的“荣誉学生计划”、德国的“3+1”模式、英国的“实践—学习—实践”和“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模式、中国的“基础学科实验班”“产学研、校企、校地”合作模式等,也证明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培养多层次人才的有效路径。但是,國内农业高校尤其是地方农业高校,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及课程思政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化以推进其有效融合,提高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二、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农科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农科类专业的教学必须结合学科背景,紧跟科学前沿,与生产实际有机衔接。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长江大学农学院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办学特色、社会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基于四个面向,以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为农”素养,提升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目标,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改革。

(一)以培养“新农科人才”为目标,构建农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010年以来,学校和学院实施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突破口的改革计划,农学院作为湖北省学院制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新农科人才”为目标,完善并推广“两基双导三段式”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即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阶段:课程综合实习(专业认知)阶段、专业综合实习(科研训练)阶段和毕业见习(就业适应)阶段。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实习互相衔接构成具有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环节不断强化与企业、农科院的合作办学,有序开展校、企(所)两个教学场所的交替,从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概论,到课程实践环节的现场教学,再到基于技术和科研的创新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三同三进”机制。

合作教学方案启动以来,农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获批教育部农业部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农学(生物育种)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植物保护(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等;本科生主持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获批海外(境外)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多。韩乐等认为,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11]。多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合作育人,开发紧跟科学前沿、对接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的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线上研讨和线下操作的方式落实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本次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过程管理和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实践教学和思政、生产、科研深度融合

剖析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现存的弊端和不足之处,应遵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人才培养规律,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路径为:(1)将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分成基础型、研究型和应用型三类。(2)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筛选教学内容,按照基础技能模块、综合技术模块和创新设计模块整合成逐层递进的三类。(3)凝炼实践教学资源和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地契合到相应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中[8]。具体操作:将科研成果和独创性生产技术成果拆解和提炼成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资源[5];深度挖掘能体现真善美的思政教育元素,筛选出“少而精当”的资源,有机融合到实践教学的内容中[4,12,13]。(4)建立动态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化教学网站,秉持“专业引领、思政导航、有机融合、合作共享”的原则,使实践教学资源既保留经典性,又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和推广性。(5)围绕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和多方向高水平新农科人才的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形成结合学科背景、紧跟科技前沿的“订单式”实践教学内容,实现人文育人和专业育人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三)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合作育人平台

教学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同时改革,具体内容包括:(1)从原来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逐渐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线上自学、线下操作”的“互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能力提升、素质发展”的成就感。(2)将“实验”向“试验”转变,开发“微试验”“试验直播”“虚拟仿真试验”“案例试验”和“現场试验(科研基地、生产基地)”等多种教学模式[14],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缝”插有关联的“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以强国兴农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培养团队意识和探索性、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8]。(3)推进多学科、多层次和多行业合作育人。

首先,学院充分利用现有的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校级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4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以及院系科研平台和教学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本科生主动申请加入教师课题组的比例达65.47%,基本上都能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仪器的操作程序,安全意识和监督意识明显提高,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大型仪器的机时利用率和共享率分别提高51.31%和12.5%。其次,学院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省级农科院及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63个校外实践教学合作教育基地;注重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学生的培养途径与国际接轨,与国外高校签订了留学生学分互认协议,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持续选派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到海外游学、留学;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生物学家来访讲学、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最后,学院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共享化和社会化。多年实践证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与合作单位的双向体验与了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服务农业的情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新农科人才的培养水平。

(四)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育优质师资力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具体的措施是:(1)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组织教师进行思政培训,学习强国知识,领悟会议精神,树立正确的政治取向[7]。(2)日常专业培训:安排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联合教学;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企业的产业教授、一线的高级工程师来校开展讲座、交流会。(3)“双师型”教师培养:有组织地、分批派送实践教学教师到企业一线学习,深入了解生产实际,提高实践技能和业务水平。(4)跨专业、跨学科和跨行业联合实践教学:聘请农科院和企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教授担任产业计划兼职教师,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承担实践教学、实践考核、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15]。

(五)完善过程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管理过程复杂,学校和企业、农科院联合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流程和规章制度,作好动态监督检查和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生“管理自我、监督他人”的作用,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合作单位评价+成果评价”的多角度、全过程评价体系[15]。

企业、农科院与高校三者只有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建立真正的、长久稳定的合作,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要求成果具有突破性、原创性和开创性,而且要求合作双方的教师和专家具有较高的教学热情和较强的成果内转力,所以,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措施[5]。具体的途径是:首先,学校应该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如:纳入教师教学考核、换算成教学工作量、与职称评定挂钩;其次,学院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具备与企业和农科院就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的能力;最后,根据付出的劳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合作双方应给予合理的奖励措施,以激发企业、农科院和高校教师参与产教和科教深度融合的热情。

三、结语

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新农科人才是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的发展方向。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科教合作、产教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强国兴农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促进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新农科人才的培养,助推了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国元,姜益泉,胡波,等.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2(6).

[2]卢海强,李广静,谷新晰.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发酵工艺    学”实验教学课程模式改革与实践[J].保定学院学报,2020(1).

[3]朱立学.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

[4]温远光,苏初旺,招礼军,等.林业类高校本科多元化实践教    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大学林学院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2014(3).

[5]裴正兵,田彩云.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意义、基    础与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17).

[6]王志强,左国才,陈新保,等.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实验教学    资源的研究与实践——以空间分析课堂实验教学改革为    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

[7]陶玉芳.融合 问题 思考——“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    专业课实践教学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9(52).

[8]王浩铮,范存辉,陈曦,等.“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课程    思政”的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2).

[9]王健,闫德忠,杨岩荣.基于协同育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    防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    2020(4).

[10]刘少楠,梁健,李梅梅,等.高校实验教学结合课程思政的      优势与现状[J].教育观察,2019(31).

[11]韩乐,韩朝晖,雷静.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      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2(11).

[12]黄晓玫,李鸿飞,黄涛.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

[13]宋存江,王淑芳,李国强,等.新形势下开展微生物类课程      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8(3).

[14]王家庆,邵玉,刘宪敏,等.农科类专业开放式、研究性实践      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      版),2016(3).

[15]吴东升,高宏伟,杨青,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7).

猜你喜欢
新农科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