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未来,学校如何迈向教育治理现代化

2021-08-23 10:51曹霁侯京华王喜风
教育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管理

曹霁 侯京华 王喜风

主持人

孙先亮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青岛二中教育集团总校长

李   碧   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小学(集团)校长

研讨嘉宾

潘亦宁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温开明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杨   龙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南校校长

张   莉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道尔顿新华公学校长

焦广良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校长

崔   永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教学校长

孙   宁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副校长

赵金波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薛端斌   广东省深圳市螺岭教育集团总校长,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潘春波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集团学校校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目标。标准化、低维度的教育已无法适应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迈开新步,学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学校如何迈向教育治理现代化。

议题一:多方联动,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潘春波:实行多方联动,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厘清四方面内容。一是明晰学校发展边界,这是治理的核心;二是传承民族精神,这是治理的根本;三是发展高阶思维、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是治理的关键;四是顺应新时代特征,这是治理发展的基础。如何通过多方联动推进治理?遵循“让视野更宽,与世界更近”的办学理念,我们从以下三个途径进行了探索。

描绘共同生命愿景。我们一直倡导“集体观”,致力于打造“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发展促师生个体成长。“师生生命共同体”是学校“宽教育”哲学的真实场景——从基于知识走向基于关系,从专业发展走向生活浸润,学生和教师相互陪伴、共同成长,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信息流成为学校的重要资源,家校合作共育从三方关系走向“家校管理四维模式”,让教师和家长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使家校更加和谐。

变革真实学习方式。当下“物化”的教育缺少了对心灵的呵护,“役化”的教育遮蔽了对人生的追求,“矮化”的教育忽视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唯有发现式的探索,才能带来深刻的生命体验。“发现课程”通过自我探索发现和共同精神历险,让师生拥有完整的生命视角、生动的生命体验、深刻的生命内涵和向上的生命姿态。我们以“发现课程”为设计方向,启动了“问题速學、目标导学、沟通助学、运用创学”四步课堂的实践,在学生解决问题、协同合作和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学生维权中心”制定维权清单,包括学习问题、伙伴沟通、生活问题和其他维权四大类,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师生关系。

实施多元人文课程。课程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核心,我们重视“乔哈里课程”的建设,进行了九年一贯制的六大类课程建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构建起系统化的人文课程。在落实基础课程的同时,落地开展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强调细化目标、优化课堂、精准训练,要求学生主动研题、研考、研教、研评。以“发现单”为教学抓手,制定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细目,构建多重结构与思维,最终实现减负增效、科学评价、主体发展与整体提升。拓展课程强调探究延伸,其中“发现课”创设了“五点模式”,即点拨难点、点准重点、点通联系点、点醒育人价值、点评学生精彩,让学校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杨龙:2007年,我们在考核学校体教结合的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工作由谁牵头?怎么完成?我们对照考核指标,经调研后商定,由学校协调校内外资源共同完成。因此,基于问题导向的“特色指导中心”应运而生。

学校共设四个“特色指导中心”,每个中心都由1名校级领导、1名中层干部、1名学科骨干教师和若干名校内外专业人士组成。四个指导中心以项目为引领,以拳头项目带动本领域特色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为中心的运行提供保障。

我们从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出发,依托“特色指导中心”,探索了九年一贯制的“整分结合管理模式”,落实了“竞聘制、任期制、评议制”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实施了学校干部直接分管年级组、教研组的“扁平化管理”,加强了年级组六方共同参与的“自治制管理”。同时,确定了三级家委会的“两推一直选”制度,鼓励家长积极地、有组织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资源调配方面,除“家校结合”外,我们还建立了“企校共建”“社校共建”“校校联合”等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特色指导中心”为学校治理带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特色发展。首先,我校通过四个“特色指导中心”,培养了一批专业与特长兼顾的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为他们搭建起成长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我们从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设计,从组织效能与管理制度等方面推进发展,从自我完善与行动跟进等方面评估反思,现已在艺术、体育、科技和外语等方面形成优势,支撑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体会到:校长要学会放权,让师生有动力,让项目组成员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才能助推学校特色发展;项目小组要勇于创新、统筹规划,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赵金波:工业时代的学校模式,显然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想让学校发展得更好,就要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管理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自行车的发明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