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八个省府》苏州篇中的双语俗语

2021-08-26 04:49范庭卫
苏州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吴语俗语苏州

范庭卫

“苏(Soo),意思是从古老状态中苏醒、复活”。1911年,《中国十八个省府》出版发行,这是美国旅行家盖洛(1865—1925)在书中“苏州篇”首页向读者介绍的“苏”字的含义。

盖洛曾四次来华,《中国十八个省府》一书展示了大清王朝灭亡前夕中国十八座省城真实的社会图景。苏州是盖洛从上海出发游览的第一站。苏州篇展示了一百多年前苏州标志性景物的照片,包括北寺塔、水城门、桃花坞、东吴大学钟楼等。不同于浮光掠影的游客,作者善于使用方志小说、采访记录,书中对苏州的历史人物、社会景象做了生动的描述。例如,书中记述了苏州城笔塔和墨塔的故事:双塔形如双笔,建成后本希望带来好风水,确保科举兴盛。但是,此后的科举却屡屡失利。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又建造了形如墨状的方塔。苏州城有了笔和墨后,风水转好,科举又得以兴盛。除文字介绍,作者又将双塔和方塔的照片并列呈现在书的一个页面上。双塔和方塔“同框”,使苏州城的笔、墨故事生动形象,崇文重教的城市风尚也跃然纸上。

作者还关注中国俗语、谚语反映的民间智慧,书中共列197条。中、英文并列,作者未作解释,仅在书中各篇内容的页眉处呈现。苏州篇列有哪些俗语、谚语?这里结合笔者所及文献和评弹资料,作简单介绍和解释。

☉ 盖洛《中国十八个省府》(1911)英文版“苏州篇”首页

1.牯牛身上拔根毛(To pull one hair from the hide of an ox)

牛身上的毛密且细,拔根牛毛,指损耗极少,微不足道。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有则小说《施润泽滩阙遇友》。施润泽是一名养蚕织绸的小本经营者,拾到六两银子后曾想“这银两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甚么紧”。最后施润泽推己及人,把银子还给了失主。江南的春雨细如牛毛,今天,“毛毛雨”用来指小意思,已成为生活中的一句口头禅。

2.兔子不吃街边草(Rabbits do not eat roadside grass)

同“兔子不吃街家草”。吴语中阶与家同音,且旧时家门口有阶沿石,阶边即家边。大丈夫志在千里,不应守在家中碌碌无为。因此,这句话可用来表达要进取的意思。《清稗类钞·苏州方言》(1917)就这样解释:兔子弗吃家边草,兔食草,必于远处,喻大丈夫不可老死牖下,宜出外进取也。今天这句话有点“讲义气”的意思,指不在熟悉的地方或者当地做有损害的事。

3.人中一寸,百年寿龄(If the distance from nose to lip be one inch,he will live100 years)

意思是人中长则寿命就长。清·李渔《闲情偶寄》记有一则笑话:有善相者,谓人中长一寸,寿当百岁。东方朔大笑,有司奏以不敬。帝责之,朔曰:臣非笑陛下,乃笑彭祖耳。人中一寸则百岁,彭祖岁八百,其人中不几八寸乎?人中八寸,则面几长一丈矣,是以笑之。人中有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照此说法,彭祖活了800岁,其人中就有长8寸,其脸该有多长啊。脸即面,脸长即面长。后来,吃“长寿面”成为祝福长寿的习俗。

4.一钱勿落空虚地(Not even on ecash falls on empty ground)

意思是钱花得值,一个冤枉钱也不花。在吴语中,钱说钿。1940年代,弹词开篇《乞丐歌》流行一时。薛筱卿先生1948年录制的这首开篇中,可以听到“望一钿不落虚空地,明中去仔暗中生”的唱词。这句话中的钱,还可引申为某种帮助。《三笑·书房》(1962年录音)中,“大笃”向“华安”(唐伯虎)求助:倷譬如南海烧香,明中去仔暗中生,一钿不落虚空地。徐云志先生用这句话刻画“大笃”呆头呆脑的人物形象,听来发噱。

5.买了砖头勿买瓦(Bought a brick-bat instead of agoose)

买砖的钱决不拿来买瓦,比喻办事刻板,不灵活。程瞻庐《唐祝文周四杰传》(1932)中有段祝枝山的话:老伯母买了砖头不买瓦,吃了馄饨不吃面,不肯变通。这句话如果用在公私问题上,所谓的不变通则是应当坚持的工作原则。在《民主化的机关管理》(1943)中,民主人士黄炎培说:把这句话应用于公私之间,下一个大决心,宁死不挪公家一文,这样断不会走上舞弊之途。

6.痴子望天塌,穷人盼反来(The crazy man hopes the heavens will fall,the poor man hopes for a riot)

指盼望出现办不到的事。塌又作坍,清·郭友松《玄空经》:若其事未就,几乎痴子望天坍。弹词《玉蜻蜓·抢救三娘之二》(蒋月泉1962年录音)中,金大娘娘说,等事情弄清楚,一定要让婆太太亲自来接才肯放回三娘。三娘听后说:阿姐啊,倷覅去瞎想哉,覅痴子望天坍。

7.热石头上的蚂蚁(An ant on a hot rock)

同“热锅上的蚂蚁”,比喻着急又走投无路的意思。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把个赵氏在屏风后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一般。这句话也用来指不停歇,坐不住。叶圣陶《乐园》(1921)写道:“这里学生最多,他们在空场上奔跑,像热石头上的蚂蚁一般。”费孝通编完《外访杂写》(1988),想起早年生活情景:戏班子锣鼓一响,我们这些小学生就像热石头上的蚂蚁,坐不住了。

☉ 盖洛《中国十八个省府》(1911)英文版中同一页面上的双塔和方塔照片

8.赚钱勿怯力,怯力不赚钱(The money-maker is never weary,the weary man never makes money)

怯力即吃力。清·姬文《市声》第十二回:伯廉把那五万银子,办了三万银子的料,除却零星费用,自己落了一万八千多银子。这叫做吃力不赚钱,赚钱不吃力。1940年代,漫画家丰子恺常用对比的手法揭露社会的不公。他有这样一幅画:阳台上的经理穿着体面,清闲地抽着烟;路上苦工背着沉重的木箱在吃力地前行。题名“赚钱勿吃力,吃力勿赚钱”,表达对底层劳苦人民的同情。

9.猫哭老鼠(A cat weeping over a rat)

老鼠吴语说老虫。1910年《图画日报》(373期)刊登俗语画“猫哭老虫假慈悲”,画作题诗抨击奸雄假慈悲:世间庸有慈悲猫,既见老虫宁放逃,小畜尚然能做假,奸雄作用,不更令人怕。1947年,郭沫若曾写诗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伪善面目:“猫哭老鼠虎哭羊,上海市长吴哭梁”,“吃了你来再哭你,这个就叫最民主”。在民间山歌中,这句俗语也经常使用。《白杨村山歌》:猫哭老虫瞎起劲,姑娘面上假正经。

10.孙猴戴帽子(A monkey with a hat on)

同“猴子戴帽”,语出《史记·项羽本纪》中“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装腔作势。丰子恺在《艺术漫谈》(1936)所列俗语中,写为“猢狲戴帽子——像煞有介事”。后半句“像煞有介事”使用更多一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中就用此俗语讽刺“一次革命论”者,并揭露其本质:这班先生们,像煞有介事地提倡“一次革命论”,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却原来不为别的,专为百分之四十九或五十一,其用心亦良苦矣。

11.腌鲤鱼放生(To set free a salted fish)

相传苏州玄妙观中有一施真人,有驱鬼逐疫的本领。一日在集市上买了一条腌鲤鱼,人问何用?答曰放生。苏州本有“腌鲤鱼放生——不知死活”的俗语,众人诧异,跟随真人经过三清殿,到了弥罗宝阁前的半月形石水盂跟前。见真人将腌鲤鱼放入水中,很快鱼开始游动,后飞驰起来,于是真人乘其背冲霄而去。丰子恺在《艺术漫谈》(1936)中,写为“腌鲤鱼放生,死活不得知”。

12.灯草弗做支拐(A wick is not a substitute for a walking stick)

灯草轻软纤细,做不了拐杖。在吴语中,拐杖说支(拄)拐。弗做支拐,谐音做不了主的意思。《古本金瓶梅》:李娇儿说,我灯草拐杖,做不得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我在店里呢,是灯草拐杖,做不得主的。弹词《珍珠塔·唱道情》(朱雪琴、薛惠君1981年录音):无奈我是个丫头,灯草弗能做啥个支拐。采萍见方卿和姑母互不相让,闹到要唱道情,心里着急。自己是丫鬟做不了主,只能是无可奈何。

13.背心上拉胡琴(You can't play a fiddle behind your back)

胡琴搁在背上拉,想出风头,结果拉(挨)勿(弗)着,不成腔调遭人奚落。歇后语“背心上拉胡琴——挨勿(弗)着”,比喻没有资格(搭勿够),轮不上。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客人无拨末,教我吃酒;有仔客人,就挨勿着我哉。邹韬奋《办私室》(1929):他虽“挨弗着”拜读那些情意缠绵的情书内容,但偶尔把眼角斜过去偷瞧偷瞧。

14.牵牛下井(To lead a cow into a well)

比喻强人所难,费力又办不成事。清·《缀白裘》(卷一):我里老爷好意请你去吃酒,为啥弗去?阿是牵牛下井了?吴稚晖《吴稚晖全集·教育》(1927)主张教育当戒矮人观场,应当引导孩子主动观察。否则,虽十年教督亦如导龟上山,牵牛下井,劳而少功。

15.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亦要吃人(On the eastern mountain tigers eatmen,on the western mountain tigers eat men too)

史襄哉编《中华谚海》(1928)写为:东山老虎要拖人,西山老虎要拖人。围绕这句俗语,苏州民间流传这样的故事:相传元代,太湖西山岛村民蔡某因犯事发配到湖南,收审的知府老爷袒护这位同姓同乡,谎称太湖西山是一个有着吃人老虎的野岛,命解差将蔡某充军到西山吃苦。并特地叮嘱解差船一靠岸,把犯人丢下离去,以免老虎吃人。就此,犯人回到了西山家乡,而“西山老虎要吃人”这句话从那时也传开了。

16.瓦片也有翻身日(Even a tile will turn some day)

瓦片吴语说瓦爿。旧时窑户在砖窑内设祭堂祭拜“窑神”,瓦片摆放时将弧面朝上,以示“瓦爿也有翻身日脚”,寓意未来有好日子。深处窘境或危机之中,这句话常被用来表示有希望,坚定信心。茅盾《九一八周年》:只有瓦片翻身的时候,我们然后可以有另一样的一周年。《芦墟山歌集》:穷人哪有穷到底,富人匣勿生仔格根,砖头瓦爿落仔格地来总有翻身日。

上述谚语只是吴语俗语中的很小部分。但是,百年来这些民间语汇见之于文学和戏剧,更在日常生活中口口相传。在之后的百年中,苏州的俗语谚语如何能继续口口相传、不断传承下去呢?

猜你喜欢
吴语俗语苏州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客家俗语巧诵读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老板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