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词宾语句式的对比研究

2021-08-27 01:07刘智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分词

刘智慧

内容摘要:英汉句式对比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以往学者侧重于英语中的非限定动词或汉语中的谓宾动词,但并未指出两者的关系。本文选取了英语中不定式和-ing分词作宾语,汉语中部分典型的谓宾动词,以期发现两者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在动词语义特征方面存在一些共性,在动词的分类标准以及动词的价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

关键词:不定式 -ing 分词 谓宾动词 英汉对比

关于谓宾动词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朱德熙先生为代表的“动词两分法”,他(1982)指出只要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就属于谓宾动词,而体宾动词则为只能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二是以黄伯荣,廖序东(1997)为代表的“动词三分法”观点。他们指出只能带名词性的叫做名宾动词,只能带谓词性的叫做谓宾动词,还有一种就是名宾兼谓宾动词。不定式和-ing分词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特别是当它们用作宾语时,两者的选择也是最为困惑的语法点之一。因此,掌握不定式和-ing 分词,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句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语谓宾动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有金兆(1922),王力(1943),陆志韦(1956),吕叔湘(1979)。此阶段的关注点主要是谓宾动词后的宾语。第二阶段,朱德熙(1982)首次正式提出谓宾动词这一术语概念,此阶段主要研究谓宾动词的分类,并从语义及形式方面研究其意义。第三阶段有邵敬敏和王伟丽(2006)等,此阶段主要体现在理论,角度和方法上的突破。

学者们主要研究了英语中不定式与-ing 分词作宾语时与动词的搭配关系,如章振邦(2000),王岚(1995)等。秦裕祥(1998)认为接不定式还是-ing 分词作宾语与动词的主客观性有关。也有学者研究限定动词与不定式或-ing 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它们本身所表示的时间,如向明友(2008),(Duffley 2012),哈德斯顿和普鲁姆(2002)和Egan(2008)。

一.不同点

1.动词的分类标准不同

英语中有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的区别。汉语中有动词作宾语的这一说法。这里要研究的是英语中跟不定式和-ing 分词作宾语的动词与汉语中跟动词作宾语的动词有何异同。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共有 495 个谓宾动词,而只有 39 个是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这些动词是典型的谓宾动词。汉语中典型的谓宾动词有:打算、情愿、希望等。对于汉语中的谓宾动词,其分类标准不一。本文主要基于动词的语义和马庆株先生的“来/去+V+O+来/去” 划分标准来分辨自主和非自主动词,能够进入该格式的就是自主动词,反之则不是。自主动词就是由动作发出者自由支配的动词,具有 [自主][动作]的语义特征,可以表达有意志的动作和行为。如以下句子:

(1)他打算去上海。

(2)老师鼓励大家,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动词“打算”,“争取”符合马先生的划分标准,是自主动词。而非自主动词主要是指无意识的动作,即不能由动作发出者所支配的。

英语中非限定性动词接宾语时一般有主观性,客观性,主客观性兼有和中性。英语中只跟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主观性较强,有:agree, propose, plan, require等。

英语中有一些动词能跟-ing 分词结构而不能跟不定式结构作宾语的有:acknowledge,  admit, consider等。

2.句式不同

2.1汉语动词作宾语的句式

A.只能带 VP 宾语,例如:

(3)刘胡兰情愿牺牲生命,也绝不向敌人屈服。

这里的“情愿”表明的是主语内心希望发生的行为,且宾语中的 V 与整个句子中的 V 的实施者是一致的。此类动词之所以只能带 VP 作宾语,是与其语义特征密切关联的

B.带 VP 宾语和 SP 宾语的谓宾句式

(4)他打算报考师范类的学校。

(5)她打算自己做饭。

“报考师范类学校”是“他”打算实施的一种行为。“自己做饭”是“她”打算完成的一件事情。例 1 和例 2 宾语的实施者和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当然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

(6)医生建议多锻炼。

這个句子的主语是医生,被建议的一方另有其人,

C.可以带 VP 宾语、AP 宾语、SP 宾语的典型谓宾动词

(7)我们都希望得到关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8)对于居住的环境,他希望清净些。

“得到关爱”,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发生的行为。“清净”指的是一种氛围。此类情况下,宾语的实施者和句子的实施者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2.2英语-ing 分词和不定式作宾语的句式

A.仅不定式可以作宾语

不定式用作宾语时,它的功能等同于名词。不定式短语作为宾语的使用是动词本身的特征,它取决于谓词动词的含义,暗示后续动作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例如:

(9)He wants to see a film with his friends tomorrow.

(10)He plans to finish his homework this evening.

这两个句子中的不定式所代表的动作都是在谓词动词之后的:句子(9)中的谓词动词 “wants” 表达了主体的个人意愿,具有一种主观含义。句子(10)中,动词 “plans” 表示主体对某物的主观决定,而不定式短语所代表的动作并未发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两种情况下,宾语位置中的不定式短语都表示动作的可能性,表示将来的时间,并具有一种主观含义。

B.仅-ing 分词作宾语

宾语位置的现在分词通常表示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动作。现在分词的使用也与句子中谓词动词的含义有关。比如:

(11)He misses traveling with Mary.

(12)They denied giving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to help the police.

(13)He admitted making a mistake.

由现在分词表示的这种动作类型通常在谓词动词的动作之前,表示前置时间特征,表示完成的概念。在上面的三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谓词动词 “misses”, “denied ”, “admit” 后的-ing 分詞都表示一种动作已经完成的客观含义。因此,不同于不定式短语,现在分词表示动作的完成。

3.动词的价

对于动词价的划分,主要看一个动词能够支配多少个属于不同角色的语义词组,由于零价动词是否存在,目前还有许多争议,所以本文只研究一价,二价和三价动词。首先,基于配价的定义,可以建立三个句法框架:

SP1:NP1+V;

SP2:NP1+V+NP2(V);

SP3:NP1+V+NP2(V)+NP3

一个动词如果能进入第一个框架,那就是一价动词,进入第二个,就是二价动词。本文研究的是汉语中动词作宾语和英语的非限定动词做宾语,所以就排除了一价动词的可能性。至于动词是二价还是三价,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

(14)他想跳舞。

(15)我们能够完成这项任务。

(14)中的“想”属于二价动词,(15)中的“能够”属于三价动词。这些是比较常规的情况,也有非常规的现象。如:

(16)她打算工作。

(17)她打算去上海。

(16)中的“打算”符合第二个框架,因此是二价动词,可是(17)中的“打算”符合第三个框架,属于三价动词。为什么一个动词可以有不同的价?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三价动词能够进入二价的框架,而二价的不能进入三价的框架。因此,判断一个动词的价是以它的最高配价为准。

英语中的动词通常会根据其后接宾语的情况划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而有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这时就需要根据其语义来定。例如,“give”表“给”的意思时是及物动词,表“捐赠”的意思时是不及物动词,所以动词的价与语义有很大的关联。

二.相同点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有其各自的语言系统,但两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共同之处的。

1.汉语自主动词与英语动词的主观性

根据马庆株先生划分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标准,我们了解到汉语中的自主动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具有自主性,为动作发出者主观决定和支配。而英语的主观性动词主要表现主语的个人意志和愿望等,如(18)We hope to visit France this year. 汉语中的表达是“我们希望今年去法国。” “hope” 一词在英语词汇中具有主观性而“希望”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自主动词。(19)He plans to finish his homework this evening. 和“他打算今天晚上完成他的作业”中的 “plans”和“打算”表达的是主语对未发生事情的一种计划。

由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汉语中的自主动词和英语中的主观性动词是有共同之处的。一是它们都表达了主语的主观性意志或愿望,和主语心理发展密切相关。二是它们都表示还未发生的事情,表示将来的时间,而且早于尾随其后的宾语发生的时间。

2.汉语的非自主动词与英语动词的客观性

与自主动词相对应的就是非自主动词,即动作不能由发出者自由支配。而英语中的客观性动词是表示主语的心理反应,行为反应或主语的状态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客观性意义的动词。(20)Father suggested going by bus. 这里的“suggested”只是表明主语的建议,并不能决定后面的动作。(21)We dont permit smoking in the office. 本句中的我们不允许在办公室吸烟,规则是他人制定的,我们是遵守者,因此 “permit” 表明的是与其他事物的一种关系, 具有客观性。(22) He acknowledged being ignorant of the facts. 此句的“acknowledged” 表明的是主语的一种心理反应,具体而言,就是表达了人们对已发生的客观事件的态度。

本文将英语的-ing 分词和不定式作宾语的句式与汉语的动词作宾语的句式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虽然两者在动词的某些方面有相同点,但是在分类标准,句式以及动词的价等方面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本文汉语动词的划分主要是按照马先生的标准划分的,而英语的动词是按照秦老师的分类标准,虽然表现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意义表达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句式方面,汉语比较灵活,有多种呈现方式,而英语表达相对来说更为固定。至于动词的价的问题,汉语中有比较系统的研究,而英语主要是根据接宾语的情况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划分的情况没有汉语中细致。这些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汉语动词作宾语和英语中的不定式和-ing 分词作宾语的共性与个性。不过本文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Dufflfley, Patrick J. Tense and control interpretations in gerund-participle and to-infinitive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with verbs of risk[J]. Canad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2 57(1): 31-50.

[2]Egan, Thomas. Non-fifinite complementation: a usage-based study of infifinitive and -ing clauses in English. Amsterdam: Rodopi. 2008.

[3]Hamawan, Zeki. Atemporal complement clauses in English : A cognitive grammar analysis[M]. Munich: Lincom Europa. 2002.

[4]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5]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6]秦裕祥. 不定式与-ing 分词作宾语和宾语补语时的比较[J].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3): 46-51.

[7]邵敬敏、王伟丽. 汉语谓宾动词配价研究[A]. 语言学论丛(1) 北京:新知识出版, 2006.

[8]王岚. 英语-ing 分词与不定式用作动词宾语时的比较[J]. 大理师专学报, 1995 (2): 38-42.

[9]向明友. 论英语非限定动词的选择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6): 423-426.

[10]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1]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分词
基于伪标注样本融合的领域分词方法
分词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火”之隐喻英汉对比的语料库研究的目标、方法及途径
论英语不定式和-ing分词的语义传承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