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2021-08-30 06:39韩胜南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0期
关键词:脂肪酶淀粉酶胰腺

韩胜南

(辽宁省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几年来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AP病情发展凶猛,如治疗不及时,患者病亡率较高[1]。AP根据患者预后效果和临床表现可分为3种,分别是重症AP(SAP)、中度重症AP(MSAP)和轻症AP(MAP)[2],在临床上SAP具有相对高的发病率,且逐年上升。经过临床调查,发现此病致病因素多,患者的病理表现是胰酶被异常激活,同时伴随有胰腺蛋白酶消化不良的现象。对于一部分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患者器官短期内受到损伤,预后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3],AP作为炎性反应,外伤、酒精、肠道梗阻、医源性或感染性等因素均可诱发,是由体内胰蛋白酶组分被活化诱发,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若诊断、治疗、干预不够及时,严重并发症极易出现,如随着疾病进展会出现组织出血、坏死,甚至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患者生命[4]。而且近期临床上经常用的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抗感染、胃肠减压、镇痛、减少胰液及胃液的分泌等常规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临床治疗需求[5]。临床一般采取手术方式予以治疗,而传统开腹术虽能够清晰探查患者腹腔情况进而予以有效病灶清除,但是具有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期长、并发症多等弊端,不利于预后[6]。故腹腔镜腹腔灌洗引流(laparoscopic peritoneal lavage and drainage,LPLD)也成为SAP的关键治疗途径之一[7]。腹腔镜灌洗引流术可以显著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多次冲洗病灶,避免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该操作还可规避二次关腹、关腹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诸如伴有腹腔间隔综合征的腹内压明显增高的症状[8]。早期穿刺引流后减少了渗出的液体积聚,减轻SAP对肾脏、肺、肠道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有关[9]。本研究主要探讨LPLD在SAP的实际使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接受住院治疗的SAP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版)》诊断标准[10]。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彩超证实存在腹腔积液或胰腺周围渗出较多;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不能配合患者。将纳入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40.54±4.34)岁;治疗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42.24±5.24)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版)》,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一般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抑制胰酶分泌保护胃黏膜、补液、预防应用抗生素等。两组均给予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生产厂家: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注册证号H20150364)治疗,0.6 mg/d,持续泵入。同时给予注射用乌司他丁(生产厂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133)治疗,每次10万单位溶于5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治疗组患者同时联合LPLD治疗,在彩超引导下,避开重要脏器及大血管,选择反麦氏点作为穿刺点,使用引流导管穿刺至积液聚集部位,回抽若有咖啡色液体流出即停止送针,送入导丝,接引流管,确定引流通畅,固定引流袋。引流液送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记录引流量,根据引流情况进行灌洗。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结束后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疗效,包括禁食时间、住院时间、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等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如脓毒血症、胸腔积液、腹腔内出血、胰腺包裹性坏死的发生率;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 d后每日空腹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1次,记录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及血脂肪酶指标回落情况,在治疗1周后进行比较,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转归情况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比较(d,)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n(%)]

2.2 治疗前后两组生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尿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淀粉酶、脂肪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生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U/L,)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生化检测指标水平比较(U/L,)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 论

SAP通常都伴随有腹膜炎、继发感染、出血坏死及休克等症状,具有高病死率的特点,不仅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还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1]。因此,需要通过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置管引流的方式,有效缓解患者病症,尽可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

有研究[12]表明,SAP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是在多种因素下机体内胰酶被激活,正常的胰腺胰泡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大量的炎性因子,进而发展成全身炎性反应。另外,机体发生急性胰腺炎期间,释放出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如TNF-α、IL-6、IL-8、ICAM-1等,可引发瀑布效应,进入患者血液循环系统,刺激机体全身各组织器官,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本研究主要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置管引流诊治SAP的临床意义。SAP患者在发病1~2周内,经内科综合治疗无好转,在可耐受情况以及未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条件下可考虑LPLD治疗,通过清除胰周积液、清除腹腔内炎性介质,减少机体对毒性物质的吸收,有效控制疾病进展,降低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晚期器官衰竭的发生率,从而降低SAP的住院病死率。

LPLD通过灌洗液的灌注稀释腹腔液体含酶浓度,进而改善胰腺及周边组织状况,抑制局部病变,达到提升治疗有效性、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不仅如此,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创口小、脏器损伤程度低等优势,安全性更高,患者接受度更强[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住院时间、禁食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显著性;血尿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回落情况差异有显著性。

综上所述,LDLP治疗SAP安全有效,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猜你喜欢
脂肪酶淀粉酶胰腺
澳新拟批准一种β-淀粉酶作为加工助剂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18F-FDG PET/CT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纤维素酶及其与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复配在洗涤剂中的应用研究
脂肪酶Novozyme435手性拆分(R,S)-扁桃酸
脂肪酶N435对PBSA与PBSH的酶催化降解和分子模拟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18例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与菌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