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生活化

2021-08-30 19:22罗盛好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参与生活化价值

罗盛好

摘要: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实际出发,力求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新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综合的能力,让他们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参与  价值

数學源于生活实践,又在生活中普遍运用。数学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的传授概念、公式,而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课堂知识与已有经验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体会到外部世界与数学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靠单调机械地讲授课本知识远远不够,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联系日常生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渴望解决常见问题心理的驱动下,更好地理解、领悟数学。与此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强化引导,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且愿意主动参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吃透教材,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从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数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满生活气息。下面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生活化氛围,调动学习热情

学生大多存在“怕老师”的心理,尤其是小学生。能否引导学生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高低,如果教师带着急躁甚至发怒的情绪教学,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尽力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努力营造启发式环境,用心地设计问题、创设相关情景,以消除紧张氛围,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体会到平等、尊重,从而愿意自主探索、协作共享。

比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不会要求学生直接计算题目,而是先抛出一些学生觉得有意思的问题:平时早餐喜欢吃什么食物?价格贵不贵?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归纳统计,列出学生最喜欢的几种食物(方便面、包子、油条等),在每种食物下方相应标注价格,并提出问题“如果这些食物各买一份,一共需要多少钱”,通常学生很快列出算式,并给出正确的计算结果。随后,教师可以变换题目,增加难度,比如询问“假如你有50元可以用来购买以上三种食物,你将怎么分配”,此时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他们乐于结合个人喜好,任由想象驰骋,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探索精神,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将数学带入生活,不空洞说教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还在逐步养成,他们往往会依靠生活中的经验、形成的意识,来理解较为抽象的公式和原理。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打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屏障,帮助学生克服抵触课本知识的心理,认识到数学并不神秘,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物,而是从生活中来,服务于生活的学科。

以“线段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询问学生“为什么人们走路喜欢抄近道”,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再提问“将一段弯曲的道路改造,怎样做才能得到一条最近的路”,这样学生便能更直观地理解线段的含义,明白“在两点之间,垂直线段最短”。又如,教学“角的认识与大小”时,教师应着眼于日常生活,启发学生从黑板、直尺、椅子、墙角等常见事物中识别角、发现角,让学生亲身观察,动脑、动眼、动手,不断在头脑中建立并完善角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多准备些展示样本或视频,比如手电筒光束等,帮助学生走出狭隘的认识误区,打破思维中的墙,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角的含义,明白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伸。

三、转变教学理念,引导有效参与

如果为教而教,照本宣科,方法陈旧,学生容易走神,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能像电影导演一样,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无疑会激发学生释疑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长期坚持,将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在进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时,我通常会准备多个学生熟悉的物品,装入一个大盒中,先让学生动手摸,猜测摸到的是什么物品……在不断的猜测中,学生的兴趣持续增加;随后我让学生从大盒中拿出实物,看一看、转一转、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验证,看是否与想象存在差异。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寓教于乐,又能充分展示物体和图形的特征,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理论联系实践,举一反三运用

结合生活场景学习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运用,久而久之,学习会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问题将逐渐凸显。教师要始终警惕这一风险,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所学所想,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将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学习、运用、再学习、再运用……”的有效循环。

在学习“圆”的知识后,我让学生思考“若长度相同的铁丝分别围成平行四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谁的面积大”,之后追问“为什么多数植物茎的横截面是圆形?草原上的蒙古包呢?这与我们学习的圆的知识有关吗?”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提问,学生立刻明白了我的用意,发出了“原来如此”的感叹,对此前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有了新的体悟。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我留了一道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餐桌(圆形或长方形),并思考“如果给餐桌配上一层台布,至少需要多少米?如果让你选择台布的颜色,你会喜欢哪种?假如每米布28元,合计要多少钱”。这种做法促使学生将数学带到家中、带在身边,学会以新的视角审视周围熟悉的一切,找到应用数学的快乐,其分析能力、运算能力也将获得不断提高。

五、精选“生活”素材,体现数学价值

在教授具体知识和思维方法后,精选生活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尽情释放自身的潜能,展现自己的分析、思考的成果,对巩固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比如,在讲授“图形运动的三种情况”后,我要求学生利用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出一期黑板报或自主设计美化本班教室。在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经验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洋溢在脸上的喜悦,他们为自己辛勤付出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再举个例子,在学习周长与面积后,我选择让学生去操场空地上自行设计固定面积的花坛。对这道开放性题目,学生显得非常兴奋,他们几人一组,有的测量、有的记录。在掌握第一手数据后,学生开始选择设计方法,面积相加减法、分割法等平时教的知识,在不同的小组中均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学生全程保持高度专注,每一组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设计的图案符合要求、富有新意。这种“实战演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展示了他们的才能,让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碰撞、交融,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简而言之,数学看似神秘,但实际发源于生活。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通过讲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通过精心选择、应用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体会到数学有趣、有用,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协作共享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无穷智慧,实现数学和生活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任小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研究[J].关爱明天,2015(8).

[2]李敏慧.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7).

猜你喜欢
参与生活化价值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