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县市立传,为时代而歌
——“风物中国志”与地方志的创新升级

2021-09-02 02:44林少波
江苏地方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风物

◎林少波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北京 100036)

县域治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振兴中,乡村文化振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编写县志、镇志乃至村志对于县域治理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的“风物中国志”项目为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志的创新升级。

一、县是中国乡土乡情的符号

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人。我们都会有这个印象:两个人初次见面,互通姓名之后,往往会聊到一个话题——“老家哪的?”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这样了。比如唐朝诗人崔颢的《长干曲》就描述了男女舟上相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横塘”就在今南京市西南,即莫愁湖。“长干”,古建康里巷名,借指南京。

互相打听“老家哪的”,只是说哪个省是不够的,省太大了,还得到哪个市、哪个县,这样才算打听清楚了。我们现在的籍贯管理制度,户口簿上写籍贯,是到省级加县级的,直接跳过市级。而古代科举放榜,考生籍贯写的也是某某省某某县,越过州府一级,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家乡情结”。

县处在城市与农村中间。进,可感受城市的繁华热闹和挣扎;退,可体验农村的恬静幽美和贫苦。

县是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土、过去与未来、商业与情怀最好的连接。虽然,现在城市化发展,各种合并、撤县设区设市,县作为乡土乡情的传统符号正在消退,但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的:“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真正的活力隐藏在2800多个县(市)域里。读懂县市,就读懂了中国。记录县市,就留下了中国。

二、当下中国亟需一套新型县志体系

自秦始皇设置郡县制开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社会,县一直是最稳定也是最贴近百姓的区域性行政单元。历史上从来是“皇权不下县”。县令是朝廷委派的,去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农工商学兵,各个方面要管。然而这些新上任的县令,基本都是外乡人,对当地情况不熟悉。那怎么办呢?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都编写一本当地的百科全书,把耕地、人口、山林、湖泽、物产、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都梳理清楚、整理成书。新官上任先通读此书,很多事情就成竹在胸,问题也就能解决了。这样的书,就是古代的“县志”。

当然,县志也不只是作为官员的治县参考书,很多文人学者主动编写的志书,也成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晶。据统计,中国的县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历代不断更新。据1985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记录,我国190个较大的图书馆的馆藏1949年以前编纂的省、市、府、州、县、乡镇志共有8264种,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但是,传统的地方志也存在一些问题:1.不少县都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志,更别说镇村。2.内容上存在一些随意、主观的情况甚至与史实不符,误导后人。3.有的地方志编纂时间早,离现在已经一二十年,信息陈旧,跟不上时代。4.只作为地方研究和内部资料使用,没有发行,起不到传播效果。5.虽然编纂的体例固定,但没有全国统一的尺度,不能进行比对。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盛世修史,志载盛世。当下中国亟需一套新型的解读地方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魅的系列丛书,既可以延续编撰地方志的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县市立传,为时代而歌。

三、风物中国志:国家项目,面向县域

时代需要什么,总会有人去探索尝试。

《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科学传媒之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自1950年创刊以来,在“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办刊宗旨的指引下,以新颖视角、科学解读、精美图片向广大读者传播中国山河之美、人文之胜。

2014年,《中国国家地理》发起“风物中国志”系列文化传播工程,对中国广大地域的人文历史、自然风物系统梳理,推动当地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带动当地发展,同年6月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从2015年开始,《中国国家地理》内容原创策划团队正式启动“风物中国志”项目。项目一方面组成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涵盖国内自然、生态、野保、历史、人文、人类学、美学、农业等各方面的顶尖专家学者,为项目科学权威体系奠定坚实学术基础和保证,另一方面注重田野调查,求真存实;既保留了一份可宣传、出版、传播之用的系统资料,也可作为重要的地方名片。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角度深度、全面全新全方位系统解读中国县域的地理与人文的新型时代地方志,“风物中国志”具有三个特点。

(一)权威性,高质量团队创作高质量作品

《中国国家地理》有着70余年的品牌权威和遍布全国强大的资源积累,“风物中国志”依托这些人才资源,组建了“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编辑记者”的策划采编队伍,使这套“风物中国志”融科学性、可读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通过这样做出来的图书,内容质量很高。既有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梳理解读,也让科学视角与人文关怀并重;既让知识沉淀与话题谈资皆存,又让理性刻度与情感温度俱佳。

同时,《中国国家地理》优秀的图书制作团队,让“风物中国志”系类产品具有精品优质的排版和装帧,1∶1的图文比,全景图、跨页图、历史年代图、手绘插画图案等多种组合,精美的装帧让读者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享受一场视觉盛宴。

(二)原创性,既求真存实又有科学方法论

脚踏实地走访考察,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记录,实地感受、筛选素材是“风物中国志”项目必须经历的前期必备工作,也是保证书籍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项目的全部文本内容,全新采集拍摄,既尊重当地特色又坚持全国统一标准,形成一套成书的科学方法论。每一本“风物中国志”都按照“地”“道”“风”“物”四个板块来对每个区域详细解读。第一章,“地”生万物:展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青山绿水;第二章,“道”法自然:展示每片土地的逻辑规律,人们世袭的文明、文化;第三章,“风”化成典:在周而复始的自然中,人们为了生活演绎出各种精彩的生活仪式、风俗民情;第四章,“物”华天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当地特有美食、物产、手艺等丰富的展示。

比如《风物中国志·常熟》的大纲是这样的:

序言

宜业宜居,常来常熟

地篇

常熟:典型的水乡与非典型的江南

山水古城,另类江南的演绎

湿地之城,鸟与人的栖居

道篇

虞山福地:薪火相承的文脉

万卷藏书了无痕?——虞山藏书家往事

虞山琴人有知音

常熟园林:海山入梦

风篇

南门坛上,续写百年光华

茶馆里的另一个常熟

评弹多少江湖事

白茆:山歌唱与谁人听

她们手中的花边

物篇

清雅常熟味:“鱼米之乡”的体验方式

上到茶坡又栗坡:虞山尝鲜地图

常熟一碗面:可能的滋味无限多

少吃多滋味——常熟小吃札记

苏作红木家具:以明的姿态度光阴

依地出发,由道着眼,从风入手,以物落地。“风物中国志”通过这样的解读方式,有效传播地理、生态、历史、特产、民俗等当地文化,也生动讲好美事、雅事、趣事、妙事、韵事等当地故事。

(三)功能性,从内容梳理到传播、转化等系列服务

已出版的部分地道风物图书

“风物中国志”不是传统的地方志或简单宣传册,也不仅是满足政府或企业需求的项目图书,而是为读者、旅行者设计,产品本身带有很强传播能力,真正能以杠杆效应促进一个地域的文化、历史、旅游、特产等大力发展的优质出版物,它生动精彩地呈现了当地有代表性的地域元素和文化符号,为当地留下了一份珍贵、鲜活的、有标准的图文资料。比如为苏州市望亭镇策划出版的《风物中国志·望亭》。虽然望亭历史悠久,但因为时代发展,很多图文资料缺失比较严重,而且一直没有这样一本系统梳理而且全新采编的图书,2018年开始创作的《风物中国志·望亭》,弥补了这个遗憾,很多图片都是首次拍摄,文字都是首次采访、调研和考证,为望亭留下了十几万字和近200张图片的珍贵资料。

图书出版后,被运用到各种使用场景中。比如作为城市文化名片、迎来送往的伴手礼、上级领导视察介绍、不同区域交流分享、相关活动的展陈物、当地文旅招商利器等;也可作为酒店民宿的房间展示书、当地初高中生热爱家乡必读书、外来求学就住了解必读书、激发干群家园建设热情的读物、旅游赠送给亲友的礼物等。如为苏州金鸡湖所做的《风物金鸡湖》出版后被摆放在金鸡湖景区的各大酒店和景区作为展示,也成了苏州工业园区送给客人的最美礼物。

项目从采拍到出版,再到推广传播,全流程、体系化运作。出版后在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网、中国国家地理天猫店等上架发行。上市后在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地道风物等新媒体平台(双微、头条、抖音等)进行图文推送和全放分发。线下则通过亮相当地文化旅游节和相关论坛以及书店分享等进行推广。同时,以书为基础,项目还提供活动策划、线上推广、文创定制、物产升级售卖、空间共建运能等多维服务。

“风物中国志”项目计划从全国2800多个县市域中遴选100例。对自然之美、人文之魅、物产之丰,重新定义,全新解读,权威传播。目前已经执行了30多例:黔东南、湘西、喀什、银川、苏州、平凉、东莞、顺义、密云、贵安、靖江、宜兴、昆山、常熟、汇川、长泰、龙海、五莲、景宁、灵寿、肥西、吴江、义乌、相城、尼木、江安、张家港、临海、昌平……通过策划出版“风物中国志”,这些地方的城市形象宣传和文旅发展均得到了很好的助力。

四、编纂江苏县镇一级风物志的几点心得

2020年全国百强县名单,江苏占了四分之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足的经济反过来也进一步繁荣文化,这些县在重视经济发展同时或者经济发展之后,又特别重视文化传承,重视编写地方志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江苏编纂方志历史悠久,当年的会稽郡诞生了可称为“地方志鼻祖”的《越绝书》。苏州各种方志,实现了市区镇村四级全覆盖。全国首部中国影像名镇志《周庄》央视首播。全国首部英文版中国名村志《开弦弓村志》在加拿大出版。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先生是苏州吴江人……

记录江苏,步履不停。近年来,《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团队为江苏策划出版了不少书。地级市有苏州,县级市有昆山、张家港、常熟、宜兴、靖江,镇有同里、震泽、平望、望亭、九龙口,还为姑苏区双塔街道和金鸡湖景区都专门做过专题图书。通过这么多本书的策划创作,“风物中国志”团队总结了一些心得。

1.把握好“大而全”与“新而深”的平衡与边界。传统的地方志编纂,有固定的体例,多是以大部头、全面的方式呈现,但其实也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局面,有些内容过于陈旧而且网上也能查询得到,那就意义不大,不妨适当地结合该县市的具体情况,深入地创作编写一些话题与专题,会更有参考价值。

2.重视解读逻辑,做好框架策划,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图书讲究逻辑性和系统性,需要搭建一个合理的框架。因此章与章、标题与标题之间,必须有严谨的关系,不管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总之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3.眼球经济和读图时代,一定要重视图片问题,通过老照片、新拍图、全景图、航拍图、跨页图、手绘图、图表、可视化等实现。传统志书文字偏多,图是辅助的,但其实这个观念要改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图的比例可适当增加,有些文字也可通过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4.在内容选取上要做好取舍。比如对当地一些不确定的、不可信的诸如地名来源等信息,可以“不说”;对于一些相互矛盾的神话传说、尚存在争议的内容,可以“少说”;对于涉及民族、宗教、政治等敏感话题的,可以“换个角度说”。

5.在形式呈现上,要结合新技术。虽然是纸质图书,但可以融合新媒体方式,比如在文中增加一些二维码,扫码出来后可以是H5网页,可以是微信公众号文章导读,可以是一些提前录制好的特色剧种或声音的音频,更可以是一些于内容有关的短视视频。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阅读体验,增加内容的广度与厚度。

猜你喜欢
风物
“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展览
国学小笔记:“可盐可甜”的地下第一IP
绵长乡愁 寄情于物——以“乡土风物”为主体的儿童写生课程开发策略
木槿
华夏风物以风物为名 感受美好中国
过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