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中国建筑业劳动力需求情景预测及应对措施

2021-09-03 10:07王广斌曹冬平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渗透率建筑业

王广斌, 徐 可, 曹冬平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2020年,中国建筑业生产总值达到263947亿人民币,建筑业增加值达72996亿元,在GDP中占比超过7%。近20年来,中国名义建筑业生产总值增长了22倍,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实际建筑业生产总值增长了5.7倍,从产出角度看,产业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国民生活条件提高、就业机会增多,使得存在“工作环境艰苦”“福利待遇较差”等问题的建筑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降低。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生育率降低,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供给。建筑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劳动力供求失衡问题亟待解决。在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失衡问题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通过定性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李忠富等[1]基于建筑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现状,提出建筑产业化能够促进建筑业劳动力有效供给和提升劳动生产率。殷鹏[2]通过分析建筑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成因,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技术升级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吴水根等[3]对建筑工业化与劳动力成本进行关联性分析,提出建筑业工业化对于提升劳动生产率有较大作用。马欣等[4]基于建筑农民工职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提出改善建筑工人工作环境、完善保障制度、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等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业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现状,构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预测模型,对2021—2035年的建筑业劳动力需求与供给进行多情景定量预测,并且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提出应对措施,以促进建筑业劳动力可持续发展。

1 建筑业劳动力供求现状

长期以来建筑业技术发展缓慢,主要依靠劳动力促进行业发展,为社会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就业压力,但由于近年来人口结构变动和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在此环境下,中国建筑业生产总值整体增长较快,但建筑业从业人数增速逐渐放缓,2017—2020年,在建筑业生产总值增长的前提下,连续两年出现从业人数负增长,截至2020年底,建筑业劳动力5366.92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了60.16万人,年增长率为-1.11%。

农民工是建筑工人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主要劳动力。从数量上看,2008—2019年,农民工总数一直在增加,年复合增长率为2.15%,2020年,农民工总数出现小幅度下降,同比减少1.78%。其中2009—2014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建筑业农民工总数呈现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建筑业农民工峰值,年复合增长率为10.12%,其间2013年增长率达到23.56%,最小增长率为2014年的2.32%。但2014—2018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和占比都在减少,年复合减少率为2.2%,但减少率逐年降低。由于行业需求、政策环境等因素,2019年建筑业农民工占总农民工数量的18.7%,比上年增加了1%,与之对应的建筑业农民工月工资却提升了8.5%,明显高于整体农民工月工资6.5%的增长率[5],但2020年仍然出现了3.88%的减少率,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减少了210万人左右,由此看出,建筑业对于农民工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从建筑工人年龄结构上看,建筑工人老龄化程度严重。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8》,分析得到建筑业的城镇就业人口平均年龄为40.637岁,明显高于制造业[6]。从工人流动性来看,由于建筑项目的临时性和建筑工人多数为农民工的原因,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根据住建部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中的建筑工人工作地与籍贯分布信息分析,建筑工人跨区域流动明显,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本地劳务供应较少、建筑业发展较快等原因,明显表现出劳务输入的现象;辽宁、江西、贵州、甘肃等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与河南、湖北、安徽、四川等人口大省均体现出劳务输出的现象。

由于计划生育、生育理念等原因,中国人口态势开始转变,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7],劳动力将出现大量缩减,由此可以推断,建筑业劳动力将面对“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建筑工人老龄化严重、整体素质较低、流动性较大等问题都制约着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项目规模的扩大。建筑业市场面临“用工荒”的困境,阻碍了建筑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建筑业劳动力需求的多情景预测

2.1 预测模型构建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对建筑业生产总值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定义,本文借鉴戴国琴[8]的劳动生产率产出法构建以下计算公式。

Qt=Dt/Pt

(1)

Qt+1=Dt(1+RD(t+1))/

[Pt(1+∑RPi(t+1))]

(2)

式中:Qt为t时期中国建筑业劳动力;Qt+1为t+1时期预测的中国建筑业劳动力;Dt为t时期建筑业生产总值;Pt为t时期建筑业劳动生产率;RD(t+1)为t+1时期建筑业生产总值预测增长率;RPi(t+1)为t+1时期第i个因素造成的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其中建筑业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均消除通货膨胀影响,本文将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作为建筑业劳动力,将计算所得的单个从事建筑业农民工对应的生产总值作为劳动生产率。本文主要考虑产业规模、工业化渗透率、数字化渗透率以及产业培训率对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影响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其中以装配率代表工业化渗透率,即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以建筑业数字化投入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代表数字化渗透率;以中级以上技工数量占建筑业劳动力的比例代表产业培训率,具体预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业劳动力需求预测模型

2.2 情景模拟

2.2.1 产业规模扩张情景

李平等[9]根据经济传导机制,考虑宏观政策等因素对GDP增长进行多情景预测,提出我国GDP缓慢、基准、高速发展情境下的增长率。在“中国在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背景下,林毅夫指出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可能实现5%~6%的年增长率,并且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的发展目标。借鉴张英杰等[10]的做法,根据GDP增长与建筑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构建公式,计算建筑业生产总值增长率。

Bt+1=BtEt+1/Gt

(3)

式中:Bt+1为t+1时期建筑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预测值;Bt为t时期实际建筑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Et+1为t+1时期GDP年均增长率的预测值;Gt为t时期实际GDP年均增长率。通过预测分析,“十二五”期间建筑业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比增长预测值低1.4%左右,“十三五”期间建筑业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比增长预测值低1.7%左右。我国建筑业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在2017年发生了转变,2005—2017年建筑业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均高于GDP增速,而2017—2020年建筑业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均低于GDP增速,2017年建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9%,与当年GDP增长率相差3%。并且考虑到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已经高于60%,社会对于房屋建筑需求降低,每年新签合同额出现下降趋势,由此推断中国建筑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开始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参考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建筑业发展规律的经验,建筑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产业规模将出现缓慢甚至负增长情况。该情景产业规模的扩张速度以国家整体GDP水平年增长率及“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实际建筑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为依据进行数据修正,将产业规模设置相关的缓慢、基准、快速扩张情景,具体见表1。

表1 产业规模情景下中国建筑业生产总值增长率

2.2.2 工业化渗透率提升情景

劳动生产率低下一直是困扰建筑行业发展的大问题,从全球行业发展情况看,1995—2015年,全球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明显落后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其中建筑业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较快,劳动生产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近年来很大程度上停滞不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从中国行业发展情况看,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同属第二产业的行业相比,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建筑业仍然处于需求要素驱动发展的阶段,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仍然存在生产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11]。工业化建造采用流水化作业模式,使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进行批量化、构件可复制化生产,提高时间利用率,缩短作业时间,从而减少对建筑工人的数量需求。目前,中国政府正在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分别明确指出在2020年与202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的15%与30%。新加坡、日本、丹麦等装配式建筑发展较早的国家装配率已经达到70%,90%,85%,而中国20.4%的装配率水平与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该情景参照国家发展政策、国外工业化情况,设置缓慢、基准、快速三种工业化渗透率发展情景,到2035年,工业化渗透率分别达到40%,50%,60%。

2.2.3 数字化渗透率提升情景

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数据方法描述产品对象信息,从而实现产品定义的一致性[12,13],数字化的目标是实现产品定义和信息描述标准化。根据麦肯锡对数字化指数的分析,建筑业的研发支出少于收入的1%,而汽车与航空航天行业达到了3.5%~4.5%[14]。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数字工具应用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但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建造和工业化建造,鼓励使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以解决劳动力短缺、劳动生产率低、行业技术低下等问题。麦肯锡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能够提升14%~15%的劳动生产率[15]。

该情景根据中国建筑业与制造业数字化现状,提出缓慢、基准、快速发展情境下的数字化渗透率,到2035年,数字化渗透率分别达到5%,20%,35%。

2.2.4 产业培训率提升情景

在建筑业中,除了经济和技术情况,教育也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16]。在现代建筑业环境下,生产人员经过教育,掌握相关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技术,提高技能娴熟度,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由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运用,2030年中国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将增加28%[17],因此在科技变革的背景下,建筑业亟需加大产业培训力度。通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发现人均培训费用每增加1%,劳动生产率将提升0.607%[18];在职培训员工比例每增加1%,企业劳动生产率将提升0.6%,但随着培训员工比例增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效果逐渐弱化[19]。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及制造业经验,设置缓慢、基准、快速三种产业培训率发展情景,到2035年产业培训率分别达到25%,35%,45%。

2.2.5 多情景需求分析

2008—2010年由于技术装备进步、建筑业劳动力的技能娴熟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以2.2%的年复合增长率提升。而国家从2011年正式出台文件推行装配式建筑,到2020年,中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4%,数字化渗透率达到1%,产业培训率达到5.8%,2011—2020年由于技术装备升级更新、装配式建筑的推行、信息技术进步、产业培训提升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以3.6%的年复合增长率提升。考虑到中国建筑业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渗透率、数字化渗透率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果较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化渗透率对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效果将更加显著,2020年的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提升了55%,但是由于2020年的劳动生产率基数增大,2021—2035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将先提高后减少,整体年复合增长率将减小。本文在自然情境中不考虑工业化渗透率、数字化渗透率、产业培训率的影响,将产业规模设置为基准情景,由于建筑业劳动力老龄化,行业退出率较高,工人技能水平提升速度减缓,到2035年劳动生产率将提升15%。在此情境下,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将在2027年达到5794万人的峰值,到2035年,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将达到5251万人。

考虑产业规模扩张、工业化渗透率提升、数字化渗透率提升及产业培训率提升的影响,需求预测组合形成81种具体情景。在产业规模缓慢扩张的情景下,由于产业规模增长率相对较低,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增长率逐年降低,预测2035年建筑业劳动需求最低为3681万人,最高需求为4054万人,整体建筑业劳动力需求比自然情景下减少1200~1600万人。在产业规模基准速度扩张的情景下,大部分情景的劳动力需求峰值出现在2023—2024年,总体分布在5365~5484万人,预测2035年劳动力最低需求为4108万人,最高需求为4523万人。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情景下,大部分情景的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峰值出现在2024—2026年,总体分布在5437~5603万人,最低劳动力需求为4385万人,最高劳动力需求为4828万人。

3 建筑业劳动力供给的多情景预测

3.1 预测模型构建

鉴于建筑业劳动力数据不够全面,本文借鉴Stock-Flow模型,根据建筑业劳动力特征,建立“流入流出”模型解释建筑业劳动力供给,首先流出部分为建筑业原有劳动力退出部分,即包括建筑业原有劳动力退休人数与工作事故死亡人数,可以解释为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安全施工等原因造成的原有建筑业劳动力的人口结构变化,关键因素为建筑业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系数;流入部分为非建筑业劳动力进入到建筑业工作人数,主要考虑非建筑业劳动力的流入,关键因素为非建筑业劳动力参与率。“流入流出”模型具体见图2。根据模型建立以下预测计算公式。

图2 “流入流出”预测模型

Si+1=SiPi+TiWi-1

(4)

式中:Si+1为i+1时期的建筑业劳动力供给;Si为i时期的建筑业劳动供给;Pi为建筑业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系数;Ti为i时期的非建筑业劳动力供给;Wi-1为i-1时期非建筑业就业劳动力参与率。本文将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作为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将建筑业农民工变动数量占非建筑业就业劳动力的比例作为非建筑业就业劳动力参与率。根据《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2008—2020年的建筑业农民工、社会劳动力、非建筑业就业劳动力等数据计算,将W设为0.000265;由于缺少建筑业劳动力退休率,本模型以中国劳动力4.7%的退休率替代[10~19],考虑到工作死亡率与人口老龄化,将P设为0.945,建筑业原有人口结构变动退出率为5.5%。2008—2020年建筑业劳动力供给预测结果与真实数据相关性为0.91,说明模型效果良好。

3.2 情景模拟

由于建筑业的工作条件较差、薪酬和福利待遇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对建筑业岗位的满意度降低,进入建筑业的意愿降低[20]。为更好地进行情景分析,本文对影响建筑业劳动力供给的关键因素W和P进行敏感性分析,变动幅度设置为-10%~10%,以2018年为例,参数W对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有较大影响,W正幅度变化对于劳动力供给有更大的影响,参数P对建筑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比参数W更为敏感,具体结果如表2,3所示。

表2 参数W敏感性分析

表3 参数P敏感性分析

考虑参数P和W的变化影响,本文设置三个情景进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预测。情景一为消极供给状态,建筑业对于社会劳动力的吸引力降低,P=0.936,W=0.000251;情景二为基准供给状态,延续历史趋势,P=0.943,W=0.000264;情景三为积极供给状态,考虑政府及行业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劳动力进入建筑业,建筑业对于非建筑业劳动力的吸引力提高,P=0.950,W=0.000278。根据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1—2019年统计数据推算15~64岁人口比重变化,社会总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沿用2019年数据。根据预测结果,消极情景下,到2035年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将为3746万人;基准情景下,到2035年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将为4154万人;积极情景下,到2035年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将为4608万人。

4 建筑业劳动力供求的匹配性分析

在自然情景中,建筑业劳动力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消极、基准、积极劳动力供给状态下,最大劳动力缺口将分别出现在2031,2030,2029年,预计到2035年,消极、基准、积极劳动力供给状态下的建筑业劳动力缺口分别为1505,1097,643万人,缺口率分别为28.7%,21%,12.2%。

综合考虑产业规模、工业化渗透率、数字化渗透率、产业培训率对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部分情景能够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在产业规模缓慢扩张情景下,到2035年,消极的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满足了S24,S26,S27情景下的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基准状态下,27个情景均在2029—2035年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其中S27最早在2031年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S1在2035年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差异最小;积极状态下的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最早2027年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在产业规模基准扩张的情景中,消极状态下的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均不能满足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基准状态下,S53,S54在2035年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建筑业劳动力供给积极状态下,满足了27个情景的2035年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其中S54最早在2031年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S28在2035年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情景中,消极和基准状态下的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均不能满足需求,在建筑业劳动力供给积极状态下,9个情景在2035年将达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其中S73供求差异最小,约为4.4万人,4个情景在2034年将达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S81最早在2033年实现供给平衡,具体情景描述及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情景见表4。

表4 建筑业劳动力需求情景(部分)

在建筑业产业规模基准扩张的情景下,工业化渗透率、数字化渗透率快速提升、产业培训率基准发展的情景才能填补自然情景下的缺口,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3%,劳动生产率提升45.5%。但是通过吸引年轻劳动力和提高建筑业劳动力参与率,从供给侧增加建筑业劳动力能够提早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以2035年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为目标,建筑业劳动力平衡最优情景具体见表5。

表5 2035年实现建筑业劳动力平衡最优情景

5 应对措施

综合分析建筑业经济增长速度、中国人口老龄化、“二胎”政策等条件,建筑业劳动力需求将随着经济增长和建筑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增长,而劳动力供给随着人口结构变动而减少,在2035年将出现巨大的劳动力缺口。但是工业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产业培训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减少行业劳动力需求,建筑业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能够增加建筑业劳动力供给。为应对2035年建筑业劳动力需求,结合建筑业劳动力现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提出以下建议。

5.1 完善工业化智能化建造技术创新体系及协同发展路径

完善建筑业工业化建造与智能化建造技术创新体系,营造行业创新氛围。加强高校教育的创新文化建设,设置智能化建造等新工科专业,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大对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工业化建造与智能化建造相关技术中心,开展新型建造方式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

开拓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化建造协同发展路径,引领行业创新技术发展。根据国内行业发展现状、经济环境以及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建筑业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化建造技术标准体系,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以BIM为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技术与管理创新,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建造数据集成管理。

5.2 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培训经费管理标准体系并完善动态培训体系

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培训经费管理标准体系,保障职业培训持续高效开展。组建专家团队共同编制建筑业职业培训经费管理国家标准,参考国际先行经验并结合国内现状确定建筑业职业培训经费提取基数、提取率、经费使用、调整原则等内容,单列培训经费并作为不可竞争费用纳入造价计算范畴。推动地方结合行业发展状况、建筑产业工人结构、培训成本差异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形成国家基础标准与地方标准相结合的建筑业职业培训经费管理标准体系。

依据建筑业市场需求完善培训内容,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以技能培训为主体的动态培训体系。在“工业化建造”“智能建造”和“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和理念背景下,根据行业市场需求聚焦于关键工种与新增工种的技能要求及技术操作规范,完善建筑业职业标准,动态调整并强化技能培训内容,形成“特殊工种—关键工种—一般工种—普工”分类施教的培训体系。

5.3 增强行业吸引力并拓展劳动力引进途径

美化行业形象并完善权益保障制度,增加建筑业吸引力。借鉴日本、德国等建筑业发达地区经验,发挥媒体及舆论优势宣扬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例如雷神山、火神山建设项目,弘扬建筑产业工人工匠形象。推动建筑企业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制定与技能等级挂钩的薪酬发放制度,增强企业和工人的粘性,降低建筑产业工人流动性。改善建筑产业工人生活环境,制定建筑工人最低生活标准,积极构建建筑工人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建筑业劳动力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制定全国统一的建筑产业工人信息管理平台数据标准,加快推进“全国、省份、城市”三级数据收集及平台对接工作,整合并优化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合同管理、薪酬发放等平台功能板块间的数据协同,规范建筑产业工人权益保障制度管理。

扩展建筑业劳动力引进途径,增加行业劳动力。推动建筑企业参与招生计划制定、专业课程方案编制、实训教学等环节,增加实训课程比例,增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定向输出行业劳动力。招募社会学徒,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转岗技能培训,促进非建筑业劳动力进入建筑业劳动力市场。

6 结 语

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增大了行业劳动力需求,但是人口老龄化、行业吸引力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在自然情景下预计到2035年,中国建筑业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到1097万人,我国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失衡问题日益严峻。通过预测情景分析,调节产业规模扩张速度、建筑业工业化渗透率、数字化渗透率、产业培训率以及建筑业参与率,最快能够在2027年实现建筑业供求平衡。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建筑业劳动力失衡问题将制约行业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对标发达国家建筑业发展规划,通过顶层思考和设计,从战略与政策等方面推动工业化建造与智能化建造协同发展、加强建筑产业工人培训经费管理与技能培训、提高建筑业岗位吸引力,有助于实现建筑业劳动力供求平衡,以支撑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渗透率建筑业
浅析建筑业营改增对工程成本核算的影响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控制方法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预计明年智能网联新车渗透率达51.6%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