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1-09-03 11:19陈辉华魏成富耿天宝王青娥王庭鹏陶静芳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营建筑能力

陈 平, 陈辉华, 魏成富, 耿天宝, 王青娥, 王庭鹏, 陶静芳

(1.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3;2.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十四五”规划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时期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2020年总产值达25万亿元,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7.2%,然而,在经历了前期粗放高速的发展后,大部分建筑企业都面临一些新的发展困境,如存在业务经营范围不广、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国际市场优势区域有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1~3],转型升级需求迫切,需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探索我国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的提升策略,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1 我国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现状

1.1 投融资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强与新基建的热潮,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当前,多数建筑企业利用内部资金市场管理的强化与外部融资渠道的拓宽来提高投融资能力[1]。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的投融资渠道逐渐增多,主要包括债权融资、权益融资、信贷融资、融资租赁及出口信贷等。此外,建筑企业还积极推动产融结合,企业资金流至价值链的延伸可促进资本与资金双向增值,进而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然而,走产融结合道路的建筑企业还存在经营效率水平不高、财务风险较大等问题[3]。

1.2 业务经营能力

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朝多元化、多业态发展,其业务数量、经营范围不断拓宽。例如,我国建筑企业进入矿业、房地产、酒店等利润率较高的领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为主营业务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撑。然而我国大多数大型建筑企业的基建业务占比仍然较大,而欧美建筑承包商的业务重点已经从规模导向的施工承包转向现金流导向的运营管理,通过大量持有和运营电力、交通、商业中心等优质资产,取得了丰厚回报。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建筑企业的基建业务占比均达80%以上,而其他三家外国承包商的各业务领域营业收入比重相对均衡。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情况如图1(数据来源于《2019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所示,尽管我国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额逐步增长,但其增速整体呈下降态势。

表1 2020年度全球承包商前10强部分企业各自业务营业收入占比

图1 2010—2019年我国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情况

1.3 盈利能力

虽然我国建筑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效益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建筑业整体收益水平较低,盈利能力不强,高端经营与一体化经营方面实力较弱。从图2,3(数据来源于《2019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全国建筑企业利润总额逐步上升,但增速放缓,且产值利润率近年呈下降趋势。我国建筑企业项目多,且分布于全国各地,特有的项目保证金、质保金种类多、金额大、回款周期长,应收账款长期无法变现,给企业资金周转和经营成果真实性带来了负面影响。

图2 2010—2019年全国建筑企业利润总额及增速

图3 2010—2019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

1.4 海外拓展能力

从历年ENR国际承包商250强数据来看,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份额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市场竞争加剧的时局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以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和产能合作为核心,努力推进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在2020年度“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中,我国占据74席,继续蝉联各国榜首;“全球承包商250强”榜单中我国占据58席,并且前十强中占据7席。然而从图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国际市场份额偏重于发展中国家[4],主要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地区,营业额占比分别为57%,26%,而在欧洲、北美洲等高端市场的影响力依然有限,其营业额占比仅在5%左右[5]。

图4 2019年中国建筑业对外经济合作区域营业额比例/%

1.5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伴随我国改革深化和市场竞争国际化,建筑企业内部出现管理层与操作层逐渐分离现象,同时管理层的数量与质量更受企业关注。当前建筑企业管理层的专业管理知识储备不足,对新型材料、工艺及构造的处理能力相对较低,既有丰富金融知识、外文知识及专业技术储备又懂市场开拓与业务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此外,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4]。

2 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典型模式

2.1 EPC总承包模式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是指由承包商提供的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建设组织模式[6]。与传统模式相比,EPC模式有利于缩短工期、控制造价、提高质量,达到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的目的[7],同时能够满足业主一体化管理需求、促进相关企业结构改革和资源分配,有助于促进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EPC模式可充分发挥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相互脱节的矛盾,但EPC总承包商责任大,面临巨大的风险。

在应用中,EPC模式向上下游延伸,产生了多种新模式,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服务,有助于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的提升。“融资+EPC”模式是应市场需求产生的新型模式,是今后国际工程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在伊朗签署的Tirajeh城市综合体项目便采用此种模式;“融资+EPC+运营”模式是由承包商提供融资并负责运营的交钥匙服务模式,湖北省电勘院采用该模式承接了孟加拉诺瓦布甘杰重油电站项目;“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EPC”模式是将BOT模式和EPC模式进行结合,中国铁建采用该模式承接了南充—大足—泸州高速公路(重庆境内)项目。

2.2 城市综合体模式

城市综合体是在建筑群的基础上,融合办公、商业、餐饮、会议、交通等城市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经济聚集体[8],属于资金密集项目,项目前期投入金额大,后期投资收益高。城市综合体模式的业态功能与交通网络呈现高度复合性,对土地及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但需探索更加完善合理的经营模式和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综合体开发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翻新改造的英国伦敦的61 Aldwych,吸引了整个伦敦中心区房地产中介代理机构。中建五局开发的中建仰天湖绿色养生示范城项目就是通过探索两型社会服务型产业新市镇的开发运营模式,打造了两型社会发展的典范。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万象城系列城市综合体实现了开发运营产业化,不仅提升了城市价值,也提升了开发商的品牌价值。日本NK电气铁道公司投资开发的难波公园,是将办公楼和购物中心进行结合的城市综合体,它拥有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树型交通体系,把当地的文化融入到综合体中,搭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环境,创造了可以体验的场所。

2.3 产融结合模式

产融结合被认为是未来建筑行业最经济和盈利性最高的经营模式,它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资本和人事等方面保持稳定的联系,从而建立起一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转化效率。产融结合主要的功能是通过业务整合,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在产业和金融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隐患,帮助企业提升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产融结合模式使得建筑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融资效率相对较高,但也会导致在管理和控制上的难度加大。

我国部分大型建筑企业金融业务布局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现阶段,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基本都涉足到了金融业务领域,当前产融结合更多的是以服务集团内部的主业发展为目的,多数企业选择优先发展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基金等金融板块业务,企业根据资金需求设计适合自己的产融结合模式。中国建筑集团对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务实施整合,促进中国建筑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中国交建集团以产融结合为出发点,致力于打造具有中交特色的产业金融。中国中铁集团以中铁城投为产融结合的“试验田”,通过引入产业基金,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筑企业通过探索适宜的产融结合模式,在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的同时,为自身赚取更高额的利润[9]。

表2 我国部分大型建筑企业金融业务布局基本情况

2.4 并购模式

并购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或者能够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购,进而控制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达到自身某种目标的行为。并购扩大了规模效应,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合作效应,提升产业继承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并购也面临着整合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且并购失败。

近年来,并购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建筑企业运营的主要方式,并购的领域也从单一领域向全领域扩展。法国万喜集团善于并购整合同类的建筑公司,从而扩大其规模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于2000和2005年两次收购后,成为了欧洲最大的运输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商和世界先进的特许经营—建筑一体化集团。中国交建在2015年完成了收购礼顿集团旗下霍兰德公司100%股权的交割,为中国交建进入澳大利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有力跳板,提升了中国交建在城市综合开发运营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2.5 联合经营模式

联合经营模式通常指从某一个行业转变为跨行业的旗舰式联合,从单元素的联合转变为多元素联合,从国内企业的联合转变为国内和国外的联合。联合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在各自相对成熟的经营区域以及擅长专业领域,实现市场对接,信息交互共享,达到强强联合,但需要完善各企业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合作。

联合经营模式中可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互利共赢”,有助于承包商降低项目运作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能够实现企业间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要在加强行业间和企业间合作的基础上,加强跨行业的合作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

2015年签署的刚果(布)佳柔油田配套设施项目便是中方业主单位利用在当地长期经营的有利条件,依靠敏锐的嗅觉获得该项目信息,并通过设身处地的建议,赢得业主信任并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经营模式还可以采用联合国外公司合作出海的方式,通过与国外实力较强的公司联合,在各自相对成熟的经营区域以及擅长的专业领域,实现市场对接,信息交互共享,从而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乌干达炼油厂项目中的资本金部分,乌干达政府投资占40%,韩国公司投资占45%,中国承包商投资占10%。此次同韩国公司的合作,给中国建筑企业提供另一种思路,即联合国外实力企业,搭船出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

3 我国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识别影响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提升策略的前提。通过文献梳理与专家访谈,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提炼了我国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并以中铁四局为案例进行说明。

3.1 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资源、信息的交换,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生产经营均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国家与行业政策环境

企业经营发展与政策环境息息相关,国家、行业的政策是影响企业业务经营不容忽视的因素,建筑企业更是如此,例如近年来推行的减税降费政策便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果[10]。建筑企业必须把握宏观经济规律,了解国家、行业的政策方向,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抢抓市场机遇,保障企业经营发展。建筑业实施“营改增”政策后,中铁四局通过实施有效措施,降低了企业纳税负担。

(2)公众与市场环境

企业的经营发展必须迎合市场需求[11],符合公众认知,只有这样才可以与市场接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必须及时关注市场动态,掌握市场重大信息,提高企业的市场信息捕捉及快速应对能力。当建筑市场步入艰难的调整期,中铁四局坚持“努力做到企业规模与市场放量相匹配的原则”[12],从而确保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 企业内部因素

(1)经营成本

经营成本对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有着直接且巨大的影响。目前建筑企业普遍利润率较低,面对愈加复杂的经营环境,获利空间不断压缩,建筑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降本增效方式,对经营成本进行精准控制。企业成本管控水平决定着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式与速率,科学有效的成本管控能够增强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中铁四局通过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金融型财务管理团队,使得其2020年总资产、净资产和净利润均位居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子公司榜首。

(2)市场营销

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靠市场营销来提供动力。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而市场营销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市场营销能够促进企业将产品和品牌市场化,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中铁四局牢固树立行业内营销龙头地位,以营销业绩为导向,建立营销、施工和效益核算一体化管理模式,2020年中铁四局全年新签合同额2096亿元,完成营业额1130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目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再创历史新高。

(3)风险管控

企业的生存发展及工程项目建设过程都面临着各类风险,风险的应对与处置能力决定企业的生命力。面对愈加复杂的外界风险,特别是海外经营风险[13],建筑企业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合理规避各类风险,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保障好企业利益。中铁四局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控贯彻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

(4)人力资源

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14]。随着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增加,建筑企业更需要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集成,开展多领域和多参与方的沟通协调,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是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的重要保证。中铁四局本着“以人为本”的战略指导思想,设计了富有“中铁四局”企业文化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壮大了企业复合型人才队伍。

4 我国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提升策略

4.1 加快推进混改

在新冠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可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新设等方式深化开放合作,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双方的商业智慧及各自优势,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互补互促、共同发展。政府需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加快分类分层推进混改,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上市后通过多种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市场化重组等方式引入非公有资本等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激发企业活力,提升盈利能力。

4.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扩大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建筑企业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工程项目等作为抵押进行贷款。支持金融机构为建筑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质押和发行债券融资等金融服务。将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纳入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范围,鼓励采用新型商业模式,给予采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企业或项目有力支持,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给予支持。

4.3 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加快健全建筑市场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工作,与业务承接、动态监管、扶优扶强挂钩,规范有关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调整完善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全过程咨询等企业的信用评价办法,完善奖优罚劣机制。加快形成“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竞争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差异化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强化业务经营、市场占有率、营业利润率等指标,引导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高效提升。

4.4 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我国建筑企业需要从“快速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建筑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方式应作出创新与改变。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由碎片化主导的机会经营逐渐转向能力引领的战略经营。针对不同类型业务,分类制定发展目标,高效配置资源,强化核心能力牵引,使得核心竞争力培育更具价值。另一方面,推动全产业链与多专业协同,实现单一经营向系统经营转变,在做大、做强、做优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及高附加值端延伸,努力由传统的工程承包商向发展商、投资商、运营商、服务商转变,突出横向强企联合、纵向产业链整合,逐步实现向产业链前端的策划咨询到后端的运营服务全生命周期经营,打造产业联动优势,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及价值创造能力。

4.5 战略调整业务结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建筑企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拓展、业务经营、资源整合等多方面依然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筑央企作为建筑行业的领头羊,需不断增强改革活力、创新力、影响力以提高建筑行业的业务经营与盈利水平。因此,建筑央企在时刻保持与国有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相一致的基础上,应从战略高度推动业务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企业核心业务,创新并优化经营模式的选择,拓展业务经营领域,实现建筑央企做大做优做强。

4.6 加快企业“走出去”

国内外优秀建筑企业多主动选择国际化战略,以扩大自身经营规模。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支持,拓展海外业务。在巩固当前亚太地区、非洲、拉美国际市场基础上,密切关注并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政策,加强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联系,以自身积累的能力、海外业务经验和国际影响力,根据国家战略形势重点发掘中东、东欧等区域的建筑市场潜力并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向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区域拓展。强化国际化经营,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构建更加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的管理机制,有序融入世界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圈,不断增强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5 结 语

当前,国际形势及机遇瞬息万变,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我国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新时代下我国建筑企业如何提升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对实现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合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典型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模式,剖析我国建筑企业业务经营与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策略:政府应深化建筑国企混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企业应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业务结构,加快企业“走出去”,提升自身业务经营与盈利硬实力,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经营建筑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