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

2021-09-03 20:24周双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立德树人

周双

摘 要:立德树人视阈下资助育人工作在承担着给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不重视精神资助、无法激发贫困学生内生动力、资助管理者自身素质欠佳等问题,从而使它的育人效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为了使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给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帮扶,就必须要从彻底贯彻立德树人理念、进行精准资助、健全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入手。

关键词:立德树人; 资助育人; 贫困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63-002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视阈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研究对脱贫攻坚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在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支撑

立德树人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其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优质后备军。社会进步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优质人才不仅要拥有高水准的专业技术,更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谐交往氛围的文化素质,象征一个人专业水平的业务素质等。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历史性进展,但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大。资助项目建设工作作为高校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经济原因,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阻力,从而导致个人全面发展受到阻碍,在对他们进行基本的物质帮扶后,不可忽略的是他们的精神及发展需求,将立德树人贯彻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环节的要求,是对于受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政策支撑。

(二)是提升资助效能,促进资助工作健康發展的前提条件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高等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支撑。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是为了降低物质匮乏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多方面消极影响,例如心理健康问题、综合素质发展问题,将他们真正培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所需的优质人才。只重视经济资助的资助模式目标模糊,针对性差,没有认识到受助学生除物质匮乏之外面临的困境,资助工作流于表面,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挥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功效。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与贯彻实施,深入到了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与自身长远发展的层面。立德树人是资助工作育人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资助工作健康发展的保障。

(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直接体现的是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对共同富裕的重视。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资助育人工作直接关系到贫困家庭的民生福祉,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与深度帮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在受助学生毕业后,可以鼓励他们回乡就业、创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输送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的资助育人工作要求经济资助与精神育人结合,在以往只重视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加大精神资助力度,在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使他们突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与屏障,把他们培养成符合新时代我国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更多优质接班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大学生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立德树人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未得到根本贯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等教育只有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需要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对于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政府、社会、高校资助力度的加大,助学的种类、数量、范围和金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多数贫困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支持。但不可忽视的是尽管立德树人理念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被反复提及,现阶段仍然有很多高校未在资助工作中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很多高校开展了立德树人教育,却没有将其运用到资助工作中去。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除经济方面的问题之外,受助学生在心理层面与一般学生也有较大差别,而这是单纯的经济资助无法解决的问题。“重经济资助精准,轻德育教育精准”仍然是当今资助育人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二)贫困大学生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物质基础匮乏,在成长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导致视野不够开阔,综合竞争力不强,自身的发展也受到经济方面的限制。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环境发生的改变,一些学生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落差,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状况的心理问题。第一,产生自卑感,抗拒与人交往交流。在日常生活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身生活较为拮据的状况下,面对周围一些较为富裕同学的消费状况,难免会与自身进行对比。在较大的经济条件的差距下,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沮丧、认为社会不公等消极情绪,从而加大了在心理上与周围同学的隔阂,进而对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抗拒心理。在自身特长与综合素质方面,受助学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多为应试教育,同时因为经济和地区原因,缺少对特长的培养,他们的综合竞争力与其他学生来说会有一定差距。这样的差距对于一般受助学生来说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追赶。在这种情境下,一些学生的心理压力会不断增加,进而会转化为焦虑,反而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自卑、沮丧甚至抑郁情绪都更有可能出现甚至加剧。第二,自我认知不足,自我价值感低。自卑心理出现后不及时进行自我疏导或外在干预,会导致学生对自我的否定和贬低、对自身能力的质疑,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努力所能创造的结果,进步的动力被不断消磨,这对于他们的学业、心理甚至更长远的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资助管理者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很多高校的管理层首先没有认识到资助育人的根本价值所在及其有效实现路径,学校内部缺乏专职的资助管理人员,资助工作通常由高校一些干部或教师负责。他们往往未学习过专业的资助理论知识,对资助工作的性质和根本目的认识不清,工作的开展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他们未接受过专业资助技能的训练,即便对于资助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但是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甚至难以认识到。而有一些负责资助工作的教职人员没有专业资助理论指导,自身责任感也不强,对工作的追求仅仅停留在顺利向学生发放资金的阶段,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精神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实效的发挥。

三、大学生资助育人长效发展路径

(一)结合“三全育人”,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强化育人功能

在资助工作中要坚持“三全育人”,并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第一,坚持全员育人,健全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政府资助、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与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协同机制。每个人都要强化育人意识,并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在全社会形成良性互动。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领航,为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二,坚持全程育人,摒弃只注重经济资助的资助体系,否定将经济补助到位作为资助最终环节的工作模式,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贫困大学生在校全过程,将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协同开展的工作模式贯彻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在资金发放到位后,资助管理者可以与受助学生进行交流,以得到资助工作效果的反馈与学生对育人方面的期盼,对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出经验与不足,以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第三,坚持全方位育人,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贫困大学生的發展搭建平台,同时提供发展、实习、就业等机会。借助现代科技和网络,发挥校园新媒体等平台的价值观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学校内部重要的思想阵地的育人职能,以达到育人功能的全方位实现。

(二)结合个人发展,进行精准资助,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动力

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必须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对其进行针对性帮扶,单纯的经济资助已经无法满足贫困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资助育人工作也不能永远停留在为贫困大学生铺路造桥的阶段,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困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实现“自助”。首先,针对他们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服务,让他们对自身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清晰理性地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一定的基础。其次,社会与高校联动,完善并提供更多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尽量促进企业为受助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将其作为受助学生的就业预演,让他们在“受助”中学会“自助”。并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最后,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老师对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组建贫困生同质小组,发挥小组活动对成员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提高的正向作用,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优点,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增强他们的内生动力。

(三)结合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健全高校资助育人机构,提升资助管理者自身素质

资助工作管理者的素质对资助育人实效的发挥有着直接影响,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会直接促进资助育人实效的落实。针对当前很多高校资助队伍不专业的现实情况,政府和高校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资助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专职资助人员的培训,促进资助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其中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教职人员,更应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资助工作专业水平,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对学生进行帮助,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技能发展树立榜样,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充分了解学生所需,更好地协助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使资助育人的功效得到最大发挥。

在新的历史任务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需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将立德树人嵌入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将更多贫困大学生培养为优质人才。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重点资助)“立德树人嵌入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研究”(X-a/2018/16)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陈艾芳老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

[2]陈相雨,邵悦.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之关系辨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4)

[3]张一弛.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下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析——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

[4]周圳,陈艾芳.立德树人视域下外语型人才培养的探究[J]汉字文化,2020(03):137-139

[5]杨涵宇,徐俊青.议程设置理论视阈下高校官微育人功能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

[6]李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价值工程,2018,(35)

[7]姜婷娜,费俊峰,吴启迪.小组工作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青年,2017,(1)

[8]蔡漳泓,周莉.探讨如何用诗词打造大学生的精神气质[J]汉字文化,2020,(24):83-85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立德树人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