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体育运动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9-04 07:2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高强度躯体体育运动

洪 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的在学习上、还是在即将面临的工作上,由于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使大学生拥有健康体魄,锻炼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决不放弃的精神。同时体育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使意志品质得到一定的完善。

本文通过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的方法,观察不同分组实验前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变化,了解不同运动强度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男大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2名入校心理调查中存在三级心理预警的男大学生,将他们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无强度运动训练组(对照组)、低强度运动训练组、中等强度运动训练组、高强度运动训练组。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运用控制变量法严格把控32名学生的体育运动强度,采用运动心率表对32名男大学生进行心率记录,低强度运动锻炼的心率为小于130次/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锻炼为130-160次/分钟,高强度运动锻炼为160-190次/分钟,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运动项目主要为跑步、跳绳、健身操等,每周(周一、周三、周五)集中运动3次。

1.2.2 观察指标

通过不同强度的体育运动对男大学生进行干预,观察不同强度的运动对学生SCL-90自评量表(心理健康自量表)中各项数值的影响。自评量表共90题,共涉及9个因子的测量,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1.2.3 数理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使用 SPSS21.0对不同运动强度对大学生实验前后的心理指标的数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各组SCL-90(心理健康自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6项数值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各组男大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观察他们12周前后的SCL-90中各项数值的变化,具体数值见表1、表2。

表1:不同运动强度对男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

表2:不同运动强度对男大学生SCL-90量表中抑郁、焦虑、偏执的影响

通过对32名男大学生进行12周运动训练,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男大学生躯体化有着不同的影响。躯体化指标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通过12周的运动干预,低强度运动组躯体化指标出现显著性下降,该组学生身体不适感有显著改善。其他各组变化不显著,但中等强度运动组也有下降的趋势,值得关注的是,高强度运动组却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因此可以看出,低强度运动对于改善男大学生主观身体不适感有较好的效果。

12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对于改善男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的情况有极其显著的效果(P<0.01),低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均对于男大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指标有改善的趋势,但并不显著。

12周的低强度体育运动对改善男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情况并不显著,但有改善的趋势。中等强度运动对抑郁和焦虑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其中中等强度运动对焦虑情况的改善效果极其显著。但通过12周的高强度体育运动,男大学生们抑郁和焦虑情况均有所加重,其中焦虑情况加重显著。

12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对于大学生偏执指标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其中中等强度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偏执情况极其显著。低强度运动对于男大学生的偏执指标有改善的趋势,但并不显著。

3 讨论

很多研究表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已受到关注,但针对不同的人群的特点,研究适合不同人群的锻炼处方和干预手段还不多见。

本研究通过12周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观察男大学生12周前后的SCL-90中各项数值的变化,其中低强度的体育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躯体化症状有显著性效果,但对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的症状的改善趋势却并不显著。提示:低强度体育运动可改善男大学生身体不适的驱动化症状,但对于其他心理指标的改善不显著。

从研究结果来看,并不是运动强度越大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就越大。高强度的体育运动锻炼使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处于长时间的高负荷状态下,有的学生并不能够适应这样强度的体育运动锻炼,因此学生的焦虑和偏执的症状出现显著性增加,抑郁和躯体化症状也有增加的趋势,仅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显著。提示:高强度体育运动不适合运用于干预和改善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甚至会产生消极作用。

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后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放松,实验前后中等强度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的症状显著性改善,躯体化症状变化虽不显著,但也有下降的趋势。提示:中等强度体育运动可运用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恢复有积极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低强度体育运动和中等强度体育运动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中等强度体育运动对于男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恢复,效果更为显著。

(2)高强度体育运动不适合运用于干预和改善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高强度体育运动对于心理状态的恢复有消极影响。

4.2 建议

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但不同运动强度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开展更多的有趣的、学生们愿意参加的中低强度体育趣味活动,改善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老师与学校公共体育老师的交流合作,增加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课内外体育锻炼指导。避免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大强度体育活动。可增加适量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高强度躯体体育运动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体育运动
拿什么拯救自己——浅谈高强度压力下的自我调适
现在干什么?
高强度汽车焊管用冷轧窄带钢开发生产实践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搬家
华菱湘钢成功开发80kg级高强度水电用钢
高强度合金结构钢与高强度铝合金防护层的耐霉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