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农民转型的百村调研及对策

2021-09-05 00:58李小贤
关键词:乡村振兴对策

李小贤

摘 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民,没有农民的转型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以体力劳动为主、人均年收入低;组织农民培训的主体单一、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项目少、培训方式不受农民欢迎。原因在于宣传力度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供需脱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培训资金缺口大。应该坚持规划先行,理论与实践并重,产业化、生态化和人文化协调发展,建立宣传、师资、金融、监督四重保障体系支撑,全方位促进农民转型。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转型;对策

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不仅是我国当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基本举措,更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农民,没有农民的转型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但是当下我国大部分农民依然从事着效益低下的体力型劳动方式,这种状况不但制约着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而且不利于广大农民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不利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如何成功地实现农民转型?最重要的是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理论的引导。本文深入百村调研我国农民转型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农民转型的“四重”策略建议。

一、我国农民转型现状调查

(一)样本分析

我们调研的难度在百村,为了使调研数据涵盖百村,我们挑选了洛阳理工学院来自农村的100位大学生发动农村的亲朋好友参与了调查,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农民1000人;对于上网不方便的农民,我们进行了现场纸质问卷调查,参与纸质问卷调查的农民100人,回收有效问卷1079份,有效回收率98.1%,有效问卷中男性占62.09%,女性占37.91%,来自全国300多个村庄。

(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现状调查

1.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文化水平高的劳动力绝大部分都进城打工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65.52%,高中或中专占24.65%,大专占6.02%,本科以上占3.80%。

2. 农民从事生产的方式以体力劳动为主。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体力劳动赚钱的比例为60.24%,通过农业技能赚钱的比例为13.90%,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的比例为10.10%,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收益的比例为15.76%。

3. 从事生产的农民年收入低。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农民2018年来源于土地的收入在两万以上的比例为13.07%,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的比例为27.06%,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的比例为36.98%,在五千到一万之间的比例为14.18%,不足五千的比例为10%。

(三)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现状调查

1. 组织农民科技培训的主体单一。调查显示,组织农民科技培训的主体单一,绝大部分农民培训都是政府组织的无偿培训,只有少数企业愿意提供有偿培训,农业高校、农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组织等机构都没有参与到农民培训中来。

2. 农民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在农民科技培训的时间安排方面,一些培训与农民繁忙的农活安排不协调,与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冲突,农民常常出于经济考虑拒绝参加培训。调查显示,40.41%的农民有意向接受暑期培训,愿意在冬季接受培训的农民为21.87%;愿意在春节前后接受培训的比例为12.70%,愿意在任何时间段接受培训的农民占25.02%。

3. 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少。调查显示,60.43%的农民所在农村无教育培训,提供过种植养殖培训的农村占13.81%,提供过农产品加工培训的占9.64%,提供过农产品销售培训的占5.10%,提供过外出务工培训的占3.80%,提供过其他培训方式的占7.23%。

4. 书斋式的培训方式不受农民欢迎。在农民科技培训的形式方面,基本上都是书斋式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不太受到農民的欢迎。农民喜欢的培训方式如下,43.28%的农民表示希望技术员来本村提供技术指导,22.43%的农民表示愿意去发达的农村参观学习,还有16.96%的农民希望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培训。

二、影响我国农民转型的原因探析

(一)宣传力度不足

在我们调查的1079位农民中,接到过政府组织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通知的人数为184人,占总数的17.05%,没有接到通知的人数为895人,占总数的82.95%。其原因在于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舆论宣传不够。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于科技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势在必行。

(二)培训体系不完善

其一,目前科技农民培育的评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没有第三方评估机构,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案。其二,培训的反馈机制尚不完善,培训工作十分局限。主要做法是根据上级指标,先将任务分配给人们公认的培训机构,再由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统一培训。在此过程中,上级下达的指令不能被很好地实施,受训农民的实际需求、意图和建议也不能够完全被了解。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机制,培训内容及方式就不能够满足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

(三)培训工作供需脱节

第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对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够了解;在培育农民经营理念方面也不够重视。地方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培训尚未开展,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第二,培训时间不合适。目前,在农民科技培训的时间安排方面,许多培训与农民繁忙的农活安排不协调,与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冲突。第三,在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整合农业高校、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培训资源,使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据调查,30%的农民急功近利,认为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耽搁赚钱,所以不去培训,这些农民需要给予政策激励。与此同时,对于非政府组织等潜在的社会力量,目前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鼓励他们参与到农民科技培训中来。要确保效益提升,以实际成效促转型,只有产业有了效益,农民群众才能过得好,他们才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农业产业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来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加强管理,使农产品产业链有效的运行,促进农民转型。

(五)培训资金缺口大

调查发现,农民愿意参加的科技培训必须是免费的,只要收费,农民就坚决不去,甚至农民还希望提供免费食宿,甚至更有农民希望得到务工补贴,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谁投资谁受益”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培训资金主要由政府出,資金来源较单一。政府制定合理政策,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坚持形式多样、层次丰富、渠道广泛的原则,拓宽筹资渠道,发动群众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学员三方面共同承担。

三、促进农民转型的策略建议

(一)坚持一个准则:规划先行

1. 规划的重要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农民转型工作,政府是主导,规划是前提。目前我国农民转型工作仍缺乏科学性、有序性、整体性和大局意识,需要依靠政府的合理规划来完善落实,使其科学有序地进行。只有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这一准则,才能少走弯路,少折腾,见实效,最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 如何进行规划。实施农民转型工作相关政策规划,首要的条件是不能脱离党和国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始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0字总要求开展规划工作。

3. 实际操作步骤。应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一是现状分析,二是方案确定。其中现状分析应分为两步进行:(1)通过多元化调查方式对当地的农民现状、村庄资源条件进行全方位调查,获取科学可靠的调查数据。(2)重点查阅分析国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国家相关政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保证将来实施农民转型相关工作能与国家政策统筹协调。而方案确定可以细分为七步:提出方案—试验论证—方案择优—局部推广—反馈完善—全面推广—推陈出新。

(二)抓好二项重心: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并重

1. 必须重视理论培训。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决定农村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但是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理论知识储备薄弱,在生产操作中往往依靠经验办事,无法运用科学的理论对生产活动进行评估判断。因此,大力加强农民的理论知识储备对实践训练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民的理论培训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的理论学习。二是人文素养的理论学习,仅仅掌握专业知识还不够,新时代的科技型农民对环保知识、法律法规和道德知识应有深层次的认识,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2. 必须重视实践训练。农业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不能离开实践训练去进行单纯的理论学习,尤其是对更擅长实际生产操作的农民来说,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训练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建立实训基地,此实训基地应由政府出资建设,配备完备的师资队伍,聘请专人进行管理。二是与企业展开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三)重视三化协同:产业化生态化人文化相协调

1.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富裕乡村。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2]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就是把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一是要做好生产,第二是要做好经营。具体来说,政府首先应该根据当地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然后依靠龙头带动,使之和市场接轨,发展规模经营。其次产业链各主体之间要协作互利,节约人力、财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并且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

2. 推进乡村生态化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大优势,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可以为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农业生态化是在保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避免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实现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双赢。农业生态化建设要坚持以下几点:(1)应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合格,打造“绿色食品”;(2)要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不能将土地荒废,可以将不适合种粮食的土地退耕还林;(3)科学地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弃、废水等;(4)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村容村貌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生活设施。

3.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建设文明农村。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农民有了动力,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是农民转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政府要加强农村文化硬实力建设。比如为农民开设关于农业知识的免费网站、购买农业书籍,为农民提供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开阔农民的视野。其次,要推进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用科学的理念武装农民的头脑,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环保观念、创新创业观念等,逐渐改变他们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再次,培养农民传承文化的意识。政府可以挖掘乡村当地特色,比如特有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民风民俗,发展餐饮、民宿、花卉、乡村文化等产业。坚持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借此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农民转型、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化生态化人文化的协调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产业化是农民转型的重要依托,生态化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人文化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保障。

(四)打造四重保障:建立宣传、师资、金融、监督支撑体系

1. 加大宣传力度。为确保将科技型农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科技培训的重视度和积极性极为重要。政府应该从上到下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整合政策信息以及科技型农民培训相关信息,利用当地政府部门带动当地媒体及各农业组织机构落实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形成上级带动下级,组织带动个人,媒体带动民众的全方位宣传教育结构,大力提升农民对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为之后培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体能型农民向技能型农民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良好的培训效果。首先,政府应加强技能型农民培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全国性师资信息共享平台,邀请农民企业家、农业生产能手、农业高校教授等农业专家入驻平台。其次,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和荣誉称号,对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第三,还要设立定期评估和淘汰机制,避免教师队伍中出现滥竽充数或不思进取的情况,切实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3. 完善资金投入体系。充足并且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是保障农民科技培训能够良好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培训质量的重要一环。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以保证培训资金的稳定来源。一方面政府应该以立法的形式保证财政资金成为培训资金的主体,逐年加大对农民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定期派人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还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让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与到农民科技培训中来,确保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步建立谁投资谁受益,投资越多收益越多的培训机制。

4. 完善监督体系。对于科技型农民的培育工作,既需要保持其持续进行,又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与制约,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建立起“监督-评估-反馈”一体化的监督体系,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培训前期的宣传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资金投入情况,对于培训过程中課程的开展等进行严格的监督;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培训结束后对农民的满意度,对于培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最后把监督和评估的结果反馈给培训机构,促使其不断改进。以上四重保障从宣传、师资、金融、和监督四个方面为农民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它们之间的联动,不仅能对我国农民转型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体系的建设,还使得我们所提出的创新培训模式有了进一步验证和推广的可能。

四、结语

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向的是亿万农民,依靠的也是亿万农民。离开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活动很难有活力,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抓好实现农民转型,才能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由体能型向科技型转变不仅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亿万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殷切期盼。本文在对我国农民转型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民由体能型向科技型转变的“四重”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农民转型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为相关部门出台农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11.

[2]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EB/OL].http: // www. qstheory.cn/dukan/qs/2019-06/01/c_1124561415.htm,2019-06-01.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