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农村稳定的关键和保障

2021-09-05 00:58马翠兰
关键词:保障关键发展

马翠兰

摘 要:农村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关键。维持农村稳定,发展是关键和保障。目前影响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还比较多:农村优秀人才缺乏,农村产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生态和人文环境差,农村空心化,村民价值观念扭曲等等,这些问题能否高效解决,对农村稳定至关重要。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多渠道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对农村环境治理投入、监管和引导,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及留守老人的归属问题,通过乡规民约、教育引导广大村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农村生态环境宜居,乡风淳朴,人文环境乐居,产业兴旺,农村就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势头,农村就能保持长期和谐稳定。

关键词:发展;农村稳定;关键;保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富起来了,衣食住行用日益朝着现代化迈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于振兴农村的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农村的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九大报告首次把振兴乡村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2月4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文件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笔者走访了很多乡村,一方面惊喜于农村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农业机械、电子数码、手机电脑、通讯网络、轿车卡车、楼房林立、道宽路平。在这些喜人的变化背后,仍然存在一些棘手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损害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引领者、建设者不足,优秀人才留不住。农村产业经济不发达,无法解决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人才流失问题。农村环境堪忧,农民环保意识差,生态环境亟待保护和美化。居民文化、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人文生态还需进一步建设和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健康成长问题,村民的婚姻、家庭问题,老人的医疗、养老问题等都亟待关注和解决。

一、影响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乡村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不足

党和政府多次强调振新农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从目前的情況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最小的机构——村支部在一些农村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建设中的领头羊缺乏,缺乏那些敢想敢干、真干实干的人。有些村支书年纪偏大,思想保守,工作方法陈旧,难以起到引领作用。驻村第一书记权责有限,对当地风土人情不大熟悉,虽然年轻人有敢闯敢拼的作风,有服务村民、干事创业的抱负,但受制于手中资源和当地条件,应有作用很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普遍年龄在六十岁以上,文化层次低,受制于格局、个人能力以及当地客观条件,很难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头雁作用。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019年全国29077万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1.1%[2]。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更低,年龄又大,农村振兴最关键的人才极为短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二)农村产业经济不发达

相当一部分农村还是传统、单一的农业耕作、产销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需要。近年来,通过土地承包流转,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种粮大户。但规模农业经营缺人手、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创新不够的现状与农业经济的季节性、精细化耕作、科学化管理、周期长、风险大的特性不相适应。旱涝虫灾各种自然灾害,播种、管理、收割、晾晒、保存的巨大资金和人力投入,丰产后的农产品滞销,让很多种粮大户丰产不增收、甚至亏累严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农业经济要想长足兴旺,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加产销一体化的好路子。

(三)居住环境恶化

一方面农村发展了,富裕了;但居住环境却遭到很大破坏,垃圾遍地、蒿草丛生、荷塘淤泥、水草满塘,田地抛荒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禁止燃烧作物秸秆,秸秆无处安身,堆放在田间地头池塘沟渠,污水横流,恶臭不堪。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不高,基本上还是靠一家一户打井维持日常用水,水质不一,没有相应消毒净化措施,饮用水安全缺乏保障。大部分家庭用上了煤气灶,但换煤气非常不便,且价格昂贵。以前烧柴火能很好地解决农作物秸秆、树枝、枯木等的循环利用问题,现在禁止燃烧植物性燃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做饭成本,秸秆、枯木等的存放、处理也没有相应解决办法,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生活污水问题严重,农村人的土壤保护意识不强。生活污水没有专门的排放渠道,直接渗入土壤甚至是房前屋后的菜地,土壤污染、菜蔬污染问题无人关注。虽然政府实行“厕所革命”,改造旱厕,但实际效果有限,形式主义严重。

(四)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城镇化带来了农民就业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进城务工成为大势所趋。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农闲时出门务工的季节性外出变成了终年在外务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4.9%,女性占35.1%。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0.6%,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从农民工的就业地来看,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5.5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33.9%,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35.9%;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67.8%,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13%[3]。大量年轻人,尤其是青壮男女不断涌入城镇,村子里很难见到青壮男人,留守乡村的基本是妇女、老人和小孩,被誉为“386061”部队。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空前突出。村子里经常可见辍学、沉迷于游戏、游手好闲的十四五岁少年。近年来,屡见报端的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凶残,性质恶劣,其缺乏监管和教育是重要因素。村子治安安全存在隐患,针对妇女、儿童的犯罪现象屡见不鲜。

很多乡村还是一家一户子孙三代六七口人,耕种着六七亩田地。耕种主力军基本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40以下的农村人基本上不会干农活、也不愿干。他们算了一笔账: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又脏又累,辛苦劳作,所得基本上与化肥、种子、农药和请的人工费等持平,在城里一个月的工资足以支付一家人一年的口粮,种粮食不划算。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消极影响。

(五)价值观念扭曲

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富了口袋,钱包鼓起来,但是一些人的脑袋并没有跟着富起来,相反卻灵魂空虚,价值观念扭曲。有头脑、有能力的人不甘守在农村,认为在农村没奔头。追逐金钱和财富、追逐成功,成为评判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村子里,不再像过去崇尚知识、敬畏文化;读书无用论盛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4]。为了追逐金钱,昧着良心、辱没道德,坑蒙拐骗在所不惜。农村孩子辍学现象相当普遍,义务教育很难高质量完成。短视的家长急于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不仅大人不必辛苦恣睢,孩子也可以早当家;大学毕业也是打工,何必花那么多钱读大学呢?大学毕业,不是一样愁着找工作?轻视知识,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盛行。农村需要更多地方上演荆州博士第一村姜家岭“村民不比做屋,只比读书”的故事。2002年,梅启新被选任姜家岭村支部书记后的“执政目标”:用20年时间,每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这个仅282户1058人的山村,考出了11个博士、32个硕士、108个本科生[5]。这些山旮旯里飞出的金凤凰反哺家乡,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需要更多的姜家岭,带领农村可持续发展。

静悄悄的村子,一到春节就热闹起来,奔忙于四面八方的打工仔回到家乡,暗地里较量着谁的车子豪华、谁抽的烟高档、谁家燃放的烟花爆竹花俏,攀比之风尤为浓烈。农村失能、丧偶老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曾有专门研究:在我国农村,每10万老人,就有40至50人自杀;个别地区,80岁以上的老人,每10万人中,就有600人自杀。“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6]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在农村并非易事。

村民的家庭婚姻问题也尤为严重,笔者调查了一些村子,发现农村离婚率非常之高。与之前学者研究的,高学历、经济独立的女性单身率、离婚率高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网络虚拟空间向农村渗透以及外出务工成为常态,农村青年未婚先育现象比较普遍,离婚率居高不下,离婚后的年轻人继续各自在城市打拼,留下年幼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留守农村。爸爸妈妈对孩子不管不问,没有尽抚养、教育之责。爷爷奶奶年轻的,抚养孙子还能应付;年纪大的,只能凑合着过日子。此种情形,在农村相当常见。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健康成长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多渠道积极培养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者、建设者、守护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解决,仍然是最关键的环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期。毋庸讳言,农业、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无工不富,无农不稳”,乡村党员干部作为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担负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重任。

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爱护农村、建设农村的领导者和劳动者,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大学生村官虽然能在某些方面发挥作用,但他们毕竟权责有限,而农村工作面对群体的复杂性,也使得他们的工作步履维艰;有些大学生村官只是把在基层服务当作将来更好择业的资本。我们可以探索新的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渠道,对于户籍在本乡镇的在读大学生,根据其在读表现和毕业意向,择优资助,签署协议,毕业后回到所在乡村工作,不需要参加公务员和选调生考试,给予公务员身份和相应待遇,鼓励其扎根基层,造福乡邻。给予扎根乡村的年轻人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待遇,优先提拔选任,让其担负一方责任,施展才华和抱负。农村富、农村强、农村美离不开高素质农民的培养,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优秀年轻人扎根农村、建设农村。

(二)清洁环境,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居住环境恶化,一方面固然与村民环保、卫生意识淡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各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视、投入不够有关。生活用水、污水的净化和排放,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农村厕所的整治,垃圾的堆放、处理等都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问题。投入沼气池建设,把枯枝败叶秸秆等变废为宝。既清洁环境,又提供肥料,还提供了新型环保燃气。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场,垃圾集中放置、集中处理。减少农村垃圾污染,消灭蚊蝇等病虫害。定期清理沟渠坑塘的污泥、杂草,充分发掘这些堰塘的储水、养殖、栽培等功能,让农村靓起来、净起来!

农村要想保持持久的生机活力,必须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因地制宜、根据各村资源和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果蔬、养殖等产业,按照现代化、绿色可持续的标准,加大产业投入。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各种手工业、副业,比如竹制品编织、农产品初加工等,拓展绿色环保物品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建立生态蔬菜、水果基地,充分调动村民工作、创业积极性,留得住年轻人,留得住人才,让农村宜居、乐居,让农村充满朝气。鼓励企业加大对生态农业、果蔬基地建设的投入,政府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建立生态农业、果蔬销售直通车模式,电商建立现代化物流链,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有钱赚,城里人吃到好吃不贵、安全放心的绿色产品,解决农村优良产品滞销,城里人无处买的供需矛盾。有些企业正在探索和推进电商+扶贫模式,使农村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创新、产销一体化的新路子。

(三)多方合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监管和引导,消除青少年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大问题,现在的情况是,父母常年在外辛苦挣钱,以为有了钱就能让孩子有幸福的生活。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照看,老人无法担负孩子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的重任。孩子学业荒废,沉迷于游戏、电视,与父母感情疏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抗挫折能力差,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未成年人缺乏监管,学校老师的监管教育权有限、精力有限。近年来屡见报端、引起社会震动和深思的未成年人残杀亲人、同学的恶性案件,不是个案。缺乏监管和教育引导,缺乏有效的惩戒,这些问题孩子必然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鼓励父母进城务工带上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比金钱、物质驱动更有效。教育、财政、民政等部门多渠道协同,给予进城务工子女以财政、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学龄儿童一样的待遇。对于那些实在无力跟着父母进城、不得已在老家留守的孩子,村委會可以考虑建立村学习辅导中心,设置专门的学习辅导室,安排1-2名专职人员负责各村儿童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下午放学后和周末安排时间值守,对孩子课业答疑解惑。乡镇及上级政府探索多渠道资金筹集,拨付专项经费,解决留守儿童看护监管问题。开设村读书阅览室,引导、鼓励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多进行读书看报及其他文体活动。

(四)开展家风、传统美德、公民道德教育,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

近代以来,人们对民主、平等的大力提倡以及对传统家长制的批判,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中,老人成了落后、顽固的代名词。老人不再受尊重,没有话语权。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那些丧失伴侣、没有自理能力、又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尤其凄惨。很多农村老人不得善终,他们操劳一辈子,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只能自生自灭;个性倔强的则选择自寻短见来结束生命。近年来屡见报道的某地老人患了绝症,绝食或隐居山中自我了结的不是个案。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化解冷漠、自私,改变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让尊老爱幼落到实处。

各村设立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中心,如棋牌室、体育活动室、阅览室等,组织老人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老人给予关爱和照顾。开展互助养老,探索农村新型养老模式。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向黄赌毒开战。有关部门尤其要加强网络整治,健全上网实名制,禁止未成年人浏览成人网站,对发布色情、淫秽、毒品、赌博等内容的网站严加取缔。加强乡村文化生活建设,建立宣传栏、布告栏,订立乡规民约,抵制低级趣味、奢侈腐化、攀比等不正之风。真正地把乡村建成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充满朝气的现代化新农村。

三、结语

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业、牲畜禽类饲养业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农村产业,建设富裕乡村。农村有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才能为长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产业过程中,特别注意改善农村环境,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坚决杜绝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自来水厂建设和管道铺设,生活污水的排污处理等投入和管理,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对施用化肥、农药喷洒等科学知识的教育引导,建设生态乡村,发展绿色农业。加强乡风、民风建设,抵制吃喝嫖赌等不良风气,村中设置文明风气协管员,制订文明公约,纠正大吃大喝、聚众赌博、闹酒酗酒等不良恶习,建设文明乡村。解决好农村发展中的人力、财力、物资、技术、交通等问题,真正让乡村产业兴旺、宜居、乐居,成为守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农村发展了,生活便利了,各方面条件完善了,农村中那些发展中的困境和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农村就能保持长期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新华社[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s://www.sohu.com/a/394766687_99902483,2019.

[3]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s://www.sohu.com/a/394766687_99902483,2019.

[4] 谭小校.故乡还在:但村子里的魂魄早已死去[N].社交媒体,2018-2-21.

[5] “不比做屋,只比读书”——湖北荆州博士第一村姜家岭的故事[N].学习强国,2020-06-22.

[6] 农村的部分现实:老人认为喝农药上吊投河比亲儿子可靠[N].中国青年报,2014-07-30.

猜你喜欢
保障关键发展
区域发展篇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图说共享发展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鹏鹏猪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