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以“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为例

2021-09-06 14:08
中学生物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肠消化人体

王 莉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伟长实验部 江苏苏州 215007)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①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与实践,提出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和兴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②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的责任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顺利地进行。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复杂性,需要学生去分析问题,查询资料、收集信息,从而进行探究活动,进而解决问题。

1 教学分析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七上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本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在前三节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提升,内容比较繁杂,有些知识点有一定抽象性。

本节课中,教师根据PBL教学原理,选择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简单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自身体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自主建构本节知识的框架,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2 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已能知道一些消化器官的名称,但是对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消化器官的具体功能还没有认识完全,还没有意识到各个消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另外,由于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科学的说法和言论,会使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并且,本节内容知识点较多而分散,学生学习难度大,不能清楚理解概念,很难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尤其是迁移所学至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采用PBL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贯穿各部分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

①通过思考问题,构建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的概念,培养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

②通过自主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③通过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善于倾听,敢于表达,积极交流,共同分析讨论问题。

④通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认同健康生活理念。

4 教学重、难点

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5 教学过程分析

5.1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和学生分享近期自己胃部不适的症状,展示2020年中国常见新发癌症数据表(表1),并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国14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就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消化性溃疡发病率10%,慢性胃炎发病率30%。胃癌在所有新发癌症中占比也较高。胃部患病,甚至发生胃癌,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表1 2020年中国常见新发癌症数据表

学生分析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周围的胃病患者,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总结出可能与消化器官和食物的消化等有关。教师从而引出“人体对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学习。

设计意图:教师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并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5.2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构建概念和认识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场所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人体消化系统的构成与功能:①人们每天一日三餐食物进入口腔后,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器官?②什么是消化和吸收呢?人体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什么器官中消化,在什么器官中被吸收?

同时,教师给各小组分发自主学习资料和“人体内部结构模型”。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挑选出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的模型,拼搭成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模型,从而直观地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最后,各小组联系之前所学内容和自学内容,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人体消化系统知识网络图

设计意图: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并设置建构消化系统模型的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直观的模型建模,锻炼科学思维的能力,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理解新概念,构建出自己的知识框架。

5.3 从学生的前概念入手,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当学生建构出消化系统的结构后,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很多人认为“胃”是很重要的消化器官,为什么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呢?教师利用结构与功能观,引导学生推测胃和小肠的功能一定与其结构特点有关。也有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大肠不是主要的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呢?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实验材料(一块猪肚、一段猪小肠、一段猪大肠),引导学生比较胃、小肠、大肠的结构。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三个器官的区别,一般会想到对比长度、器官内部容积、内表面的结构特点。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中空的结构,营养物质在此处消化需要有消化液。同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都进入人体的毛细血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经过交流讨论,总结出胃、小肠和大肠的区别(表2)。

表2 胃、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

各小组得出结论:小肠因为具有长度长、容积大、皱襞多和薄、消化液多、毛细血管丰富等结构特点,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最后,各小组构建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结构图(图2)。

图2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网络图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通过探究实验,寻找证据,基于生物学事实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有利于培养科学探究的素养,并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素养。

5.4 引导学生总结,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为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教师给出3个案例,请学生针对3位不同胃部不适的患者,给出可能的治疗方案、饮食或生活建议。①小A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经常因工作不能按时用餐,造成了胃部不适。②B奶奶最近经常感觉到胃部反酸、烧心。③小C经常在外用餐。一次体检中,小C查出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且常感觉到胃疼。教师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依托PBL教学法,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和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和人体模型进行小组自主学习,认识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场所,自主构建人体消化系统。教师设计的系列活动由浅入深,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教师先促进学生在前概念和新概念之间产生冲突,主动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想要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要对比胃、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基于生物学事实总结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促进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

本节课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利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学生的提出问题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

猜你喜欢
小肠消化人体
灌肉
人体“修补匠”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人体冷知识(一)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一根小肠一头猪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