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子书微课提高生物学科考前教材回归效率

2021-09-06 14:08杨志泳
中学生物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边角料图解电子书

杨志泳

(饶平县第二中学 广东潮州 515700)

近几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均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理念;试题都是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为主,没有超出教材范围的试题。实际上,教师都清楚:高考复习不应该大搞题海战术,除了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以及试题特点外,任一阶段的复习都应该重视教材的作用。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生物学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全面理解高中生物学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巩固生物知识体系,并将系统的知识体系运用到解题过程中。越是最后的冲刺阶段,越需要回归教材。但是,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如何在考前有效回归教材,导致复习实效性不强,事倍功半,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也得不到提升。

教师借助电子书微课驱动教材回归,是提升考前教材回归效率的有效途径。电子书微课,即书微课,是一种使用电子书来录成微课的新型微课资源。它首先将教科书扫描成PDF格式的电子书,再在上面加上必要的注释、图表,变成一本带笔记的电子书。然后,再使用微课的录制技术,将其录制成微课。这种新型的微课资源,具有制作简单、紧密结合教材、重难点突出及易成系统等优点。电子书微课和传统微课最大的区别在于书微课将教材直接制作成微课,教师讲解的每个知识点以及布置的每个任务都直观在教材上显示。实践证明:教师借助电子书微课进行高考考前教材回归,其效率更高,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乃至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 用“教材图解+问题串”式电子书微课,提高识图析图能力

生物学高考重视对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考查。图表类试题当然也成为高考常见题型,其中有部分图解源自教材或者是教材图解的变式,可见考前教材回归应该重视教材图解的回归与分析。但考生却反映:教材中的图解都能理解,但在解答具体试题时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也有学生反映:是知道要重视教材中这些图解,但总觉得找不到切入点,简单重复,既容易疲劳又没效果,不知如何处理。

教师可将教材图解扫描成PDF版后,使用abode acrobat pro软件的批注功能,在图解旁为电子书添加递进式问题串,然后制作成书微课。有了紧扣教材图解的问题串的驱动,学生在学习书微课时自然会将问题与相应图解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判断。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学生阅图解时“浅尝即止”,对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都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28页中“图2-11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旁边加入如下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①寒冷等刺激引发的反射相应的效应器是什么?②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为什么会增加?有什么意义?③甲状腺激素到达靶细胞依次要经过哪些体液?④结合图解分析,TSH分泌受什么激素的影响?图中垂体细胞上至少有哪几种激素的受体?⑤该示意图中哪部分是分级调节?哪部分是反馈调节?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⑥据图分析,为什么人缺碘容易患大脖子病?⑦某患者下丘脑正常,但血液中TSH和甲状腺激素过低,静脉注射TSH后,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说明该患者病变的是什么部位?⑧人体中还有什么激素的分泌通过类似过程实现的?⑨运动员注射雄性激素能提高比赛成绩,为什么还要禁止?如此处理,学生回归教材时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浏览相关图解,而是置身于系列问题情境中,通过迁移相关知识,紧扣图解作深入思考分析,更利于提升学生图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2020年全国卷Ⅰ第3题的解答就需要学生运用该示意图进行分析,显然若考前能通过上述方式驱动学生回归教材,学生应该能从容作答。类似的情况还表现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53页“图2-2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与2020年全国卷Ⅰ第38题的关系上。

2 用“教材‘边角料’+试题”式电子书微课,实现教材全面回归

考前回归教材时,学生往往容易只重视教材正文部分,对于教材中小体字部分、旁栏、思考与探究等“边角料”却视而不见。但从历年高考生物试题看,“边角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背景或题材,可见,考前教材回归应该全面、彻底。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9题(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123页小体字部分已经阐述了“收割理论”,就连该题的答案也是从中提炼出来的。类似的例子在生物学科全国卷高考试题中还有很多:2015年全国卷Ⅰ第2题考查的“端粒”出现在必修1第122页小体字部分;2016年全国卷Ⅱ第30题考查的“乙酰胆碱、多巴胺、一氧化氮”出现在必修3第19页“相关信息”中;2017年全国卷Ⅰ第3题考查的“NADPH”出现在必修1第103页“相关信息”;2017年全国卷Ⅰ第38题考查的“内含子”出现在选修3第10页“生物技术资料卡”……

在考前教材回归过程中,教师如果忽视这些“边角料”,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形成知识盲点。因此,教师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研读这些“边角料”外,还可以将这些“边角料”作为命题素材,结合主干知识自编习题,在制作电子书微课时将习题(也包括高考真题、模拟题等)插入到“边角料”旁边,然后推送给学生。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关注并重视“边角料”,实现考前教材全面回归,同时也让学生明确这些内容的考查方式或角度,提升了解题能力,使得备考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3 用“教材正文+模型建构”式电子书微课,构建概念网络系统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视实践,明确学习要求,确保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工程性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考前回归教材不应该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按教材章节顺序重新翻阅教材,而应该是促使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进行重组,进而构建知识、概念网络系统的过程。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就是对大脑中的知识、认识进行碎片整合并不断优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若能围绕核心概念,将相关的教材内容串联起来,然后制作成电子书微课推送给学生,不仅能重现相关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原型”,引领学生巩固好相关知识、概念。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书微课创设模型建构任务,驱动学生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构建概念网络系统,帮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建立相关知识、概念联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迁移应用能力。

例如,笔者就必修2的核心概念“染色体”,将必修1中染色体成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形态、行为、姐妹染色单体等以及必修2中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染色体类型和染色体变异等相关内容串联起来,然后录制成书微课,利用微课在帮助学生复习回顾相关教材内容的同时,布置任务驱动学生构建关于“染色体”的概念模型(图1)。

图1 染色体概念模型

电子书微课可以直接运用在课堂复习中,也可以通过专用平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紧跟微课中教师的引导自行构建模型。生物学科知识本身具有相对零碎、遗忘率高的特点。科学思维要以生物学事实、概念为基础,生物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上述模型建构的过程,本身也是学生紧扣教材进行知识整合和深度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对这样构建成的概念印象更深刻,记忆更长久。当学生在解答具体问题时,自然能迅速调用并迁移相关知识或概念到具体问题情境中进行推理分析。

总之,教师在高考临考前的复习更应侧重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材是命题的依据,也永远是高考复习的蓝本。电子书微课具有制作简单、运用灵活、紧扣教材等特点,克服了传统微课过于碎片化、制作难度大以及容易偏离教材等不足。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并科学运用书微课,对学生实现考前教材的全面回归,提高复习针对性和效率,定能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边角料图解电子书
“边角料”也应遵循食品安全标准
蔬菜边角料也能“变废为宝”
“边角料” 大用途——南通应急管理开启“跨越”探索之旅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图解天下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