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桑竹之属”看陶渊明的写作匠心

2021-09-09 02:07汤会娥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桃花源桑树陶渊明

汤会娥

《桃花源记》里描述的世外桃源景致,历来为人们所乐道。尤其是那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安逸场景,充分展示了这块净土的其乐融融。聚焦“桑竹之属”一句,具体阐释作者以“桑竹”入文的原因,从而揭示“桑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义,探究作者行文的巧妙匠心,正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桃花源记》一直是古代游记文章的典范,也是许多“身在红尘,心在云端”、渴望隐居生活的人的至爱。不仅仅是因为这篇文章里面所描绘的那一片不沾染红尘丝毫的净土,也不仅仅是因了人们那怡然自得的快乐生活。《桃花源记》寄托的更多是人们对于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而这种理想境界从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几千年来“桃花源”已传承并成为中国人内心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梦想。

在这篇文章里,陶渊明用如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此景只应天上有”的人间仙境。这里景美情美:沃野平畴,阡陌纵横;夕阳余晖下,鸡犬在田间村舍自由自在地游走,或啄食,或轻吠,皆是无拘无束;头发已然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落日的余晖里,惬意畅聊;发丝轻垂、满身泥巴的稚子在树下你追我赶,恣肆喧闹。

这样的生活,完全是脱离了人类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制度的约束后,人性彻底放松的至纯境界的体现,虽有其弊端的存在,但不可否认,这种安逸的生活的确很令人渴羡。而在这篇文章里,描写桃花源自然景物的句子,历来也被人们称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属”在这里表示列举的省略,可以翻译为“之类”,由这个词我们尽可得知,桃花源里绿树成荫,品类繁多。除了“桑竹”之外,亦应该有其他的树木,如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柳树、杨树、梧桐树,甚至槐树也有可能。可是,作者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树木不选,偏偏说“桑竹之属”呢?难道真的只是随手拈来两种树木,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先了解一下“桑”这种植物的生物性质。

桑,即桑树。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高2丈~6丈,它的根系发达,萌芽力强,长得快。桑叶是喂桑蚕的主要食料;桑树木材可以制作家具、农具,并且可以制作小建筑材料;桑皮可以造纸;桑条可以编筐;桑葚可以酿酒。

由百度百科中桑树的词条我们可以知道,桑树其实是一种很普通的树木,和“名贵”这个词绝对不沾边。可是,我们也可以从桑树根系发达,萌芽力强看出,桑树的生命力旺盛,绝对属于易种好活的树种,属于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平民”树木。那么,这种树在偏僻落后、种植技术不发达的桃花源,就应该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类植物了。而且,再看桑树的功用:桑叶可以喂蚕,蚕吐丝可以织布,布匹则是人们穿衣戴帽的最主要原材料。因此,在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与世隔绝之境”,他们一定要大量地种植桑树养蚕,来保证布匹的来源,不然如何才能“无冻馁之患”,这也是桃花源人“不复出焉”却能衣着“悉如外人”之一证。桑树木材还可以制作家具、农具,并且可以制作小建筑材料,可以造纸,桑条可以编筐等,这些功用也能直接满足桃花源人日常的生产生活所需。

至于酿酒,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这里的人们便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生活,他们已经不满足仅仅是活着,而在思虑该如何才能活得更好,所以,他们的生活中日渐出现了娱乐,出现了享受,采桑果以酿酒。在丰收时节的夜晚,燃一堆篝火,吃着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喝着亲手酿的桑葚酒,唱着乡音浓郁的歌曲,偶尔怀念一下曾经的故乡,并沉浸在现世的安逸中,岂不也是人生之美事?

再看“桑樹”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代表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桑这一意象频频出现。在这些作品中桑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桑,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内容:桑既象征古代先民原始的生命与生殖力,也象征着男女之间甜涩忧伤的爱情;既是吉祥的化身,同时也象征死亡与悲伤;既流露出古人浓重的家园意识,同时也象征着岁月的永恒。仔细考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桑”所呈现的丰富意蕴,便可窥见中国古代先民神话般而富有诗意的栖居。

翻开《诗经》和唐诗,我们便不难发现,里面多写到桑树。例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描写了一群采桑女在大片桑林中穿梭,在劳动行将结束时,相互招呼,结伴同归的情景,洋溢着愉快而轻松的氛围。《诗·小雅·小弁》写道:“惟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认为,桑树为父母亲手所栽,所以应该像敬奉祖先一样对待它。在这里,桑树业已成为代表家园的最重要的符号,所以,今天我们用“桑梓”来形容故土、形容自己的根脉便是这个道理。

“桑树”在古人笔下,也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

陶渊明自己也在《归园田居》里写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简单的几组意象,却把田园里那种宁静淡泊、祥和安宁的生活描述得让人神往。

唐宋时期,以桑树为题材的田园诗词最盛。孟浩然 《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带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中,桑麻便是农家最有代表性的植物,采桑喂蚕,养蚕收丝,一家老小的衣裳便有了着落。简简单单的几句诗,便让农家生活的恬静、安逸和主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厚道跃然纸上,引人神往。

宋代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中的“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几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春意融融的日子里小憩,被鸡鸣吵醒后意兴阑珊,闲来无事透过窗户看外面的景致,看到桑树枝头新抽出的嫩芽,淡淡的黄,淡淡的绿,充满了盎然的生机。作者一眼瞥见放在窗户上的蚕,想着它们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被这新生的桑叶滋润着,一定会快快长大、吐丝,为勤劳的农家人做点贡献。字里行间透露出农村生活的那种悠然自得和随心所欲,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藩篱,活出了真性情的自我。

由此,我们便可以得知,桑树在中国古代,具有多重意义:

其一,是家园的符号,比如“桑梓”一词。这种树木它所承载的是世人对家乡故园的浓浓情思,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家”的观念的外现。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陶渊明故意写“桑竹”的目的,就是用“桑树”这个意象暗含桃花源人对这片净土的赤忱热爱,他们宁愿老死、困死于其中,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乐土,这是自己身体和灵魂的宿地,这是“家”的观念在他们内心深处厚植的具体表现。

其二,桑树是“生命力、繁殖能力旺盛”的表现。桃花源人历经百代却依然鲜活而旺盛地栖居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这恰恰是他们生命力顽强的体现,也是他们生殖能力旺盛的体现。作者隐晦地用“桑树”来给予读者暗示,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里的人虽然困于一隅却能生生不息的原因了。

其三,“桑”代表着岁月永恒,代表着美好事物的与世长存。这恐怕就是陶渊明一种美好的心灵祈愿了,他希望这样一片远离了人间烟火的“净土”,能永远存在于世,给所有向往美好的人们一点心灵上的慰藉,應像自己一样,有着高尚的节操,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安身立命的人,让他们找到灵魂的家园。

其四,“桑”暗示着世事的变化,例如“沧海桑田”,这难道不是在暗指“桃花源”与外面世界的天壤之别吗?

再说竹。竹子的生物性质和桑树一样,非常有价值,除了可以食用(竹笋)之外,更多是可以拿来做房屋、器皿、农具、防身武器等。基于此,在桃花源这样“独立的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皆是由人们就地取材而制作,所以,竹子这种性价比较高的植物当然是首选。

而竹子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就更无需赘述,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竹子以其顽强的韧性和不易被摧折的特性而被文人墨客吟咏;还有竹子的中空外直,常常被誉为“君子”之节——谦虚其心,端正其形,因此,它和梅、兰、菊被合称为“四君子”。同时,竹子也被赋予“幸福”和“长寿”的意义,这让竹子更加受人青睐。陶公亦然。他刻意摒弃世间其他树木,偏以“竹”来描写桃花源,必然是以竹子的精神赋予这片乐土。这里的人虽然远离文明社会,生活原始而蒙昧,可是他们内心却是纯净和高洁的。他们会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栽下一丛丛的竹子,来彰显主人的优雅和自身美好的品格,这点从文中渔人受到全村人热情的款待就可窥见一二。陶渊明是想借“竹子”告诉俗世之人,这里的人民虽然远离尘世生活,但是他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一点也不贫瘠,而且他们的精神世界可能比我们更加高贵。他们渴望幸福,渴望长久,渴望就这样和自己的家人族人乡人安稳地过一辈子……

此外,竹子历来也是高尚的象征,例如《庄子·秋水》一文里提及鹓鶵,赞道:“非醴泉不饮,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息。”可见,竹子的果实何等高贵,否则,鹓鶵这样心性桀骜的鸟儿怎么会食用?作者偏偏将这高贵的食物赋予了桃花源中人,难道不也是对这些俗世“遗民”的高度赞美吗?其实,或许更是作者高尚精神世界的外显。

竹子还彰显了古人悠闲、恬淡的一种生活方式。王维《竹里馆》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一种独处的怡然;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一种探幽的惬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一种月夜赏景的恬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古人的思想里,竹子是与一种高尚、超脱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陶渊明应该也是想借用这里的竹子来显示桃花源人远离尘世纷扰、生活安然惬意的状态,更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由此可见,我们在解读古代的经典作品时,也要注重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度挖掘文本中出现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特殊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行文的原因,也才能更好地将对学生的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把在生活中积淀的经验和知识来打通学习。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生活即教育”,即是这个思想,提倡要把生活和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育人的功效也才会达到最大化。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陶渊明在这篇千古美文中,处处暗藏玄机,巧设曲笔,让读者沉浸在他优美的文字里,“忘路之远近”,终于走到了他心神向往的“世外桃源”,桃花源也走进了每一个渴望平静美好的人的心中。尤其是“桑竹之属”的巧妙运用,看似随笔一写,实则暗藏乾坤,将他内心深处的生活理想和高尚节操不露痕迹地附着其中,不能不让人佩服陶渊明乃古今天下文章第一人也!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陵区第一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桃花源桑树陶渊明
走进桃花源
你好,陶渊明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隐匿的桃花源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奶奶家的桑树
《陶渊明 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