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 以文育人

2021-09-09 02:07罗红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归有光深情祖母

罗红霞

明代文坛上有一个散文派别,他们的文章因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而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其散文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从平凡的事件中表现作者情感。《項脊轩志》一文,作者借“一轩”记家族三世变迁,怀归氏三代女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叙述,表达了极真挚的情感。如清代黄宗羲所言:“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下面,我简要分析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情,以及通过本文可给予学生的启迪和教育。

一、细品文本,以情动人

文中一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情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缘何而喜?缘何而悲?

喜不自胜。曾经的项脊轩,“室仅方丈”“尘泥渗漉”“不能得日”,经过主人稍加修葺后,“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使书斋光彩倍增,“借书满架”,这样的书斋便成了作者读书的理想场所和心灵憩息的港湾。置身其中,或“偃仰啸歌”,或冥然苦读。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怎不令其快然自足,喜不自胜?

悲从中来。首先是家族的分崩离析,“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始为篱,已为墙”。成长中的作者亲眼目睹家族每况愈下的境遇:门庭衰微,大家各奔东西,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人的离开,更让他悲不能已。

追忆母亲。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并不深刻。文中作者通过老妪的叙述追忆母亲。“某所,而母立于兹”,只一句话就让作者和读者产生想象:母亲站在这儿干什么呢?是端详孩子的憨态,还是有什么心事呢?接着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母亲温柔慈爱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作者泣不成声。母亲去世时年仅26岁,非常年轻。清代文学家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缅怀祖母。年幼丧母的归有光由祖母抚养长大。“比去,以手阖门”,一个轻轻的、简单动作就可看出祖母的深情,唯恐打扰到读书的孙儿。再读祖母对孙儿寄予的希望之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当发现归有光刻苦攻读时,顷之,拿来象征着家族荣耀的象笏,并对他说:“他日,汝当用之。”这些细节中饱含着祖母对孙子读书的支持,也有对他光耀门楣的殷殷期待。此时,18岁的作者已经不自觉地有了担负振兴家族责任的意识,然而读书之事仍未见效。“瞻顾遗迹”,怀想祖母,令作者“长号不自禁”。

思念妻子。归有光23岁娶妻魏氏,婚后与妻子感情深厚,从文中可见一斑。“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妻子定对才华横溢的归有光无比崇拜。她会问丈夫什么事呢?我们可做一些想象。欧阳修在《南歌子》中写道:“弄笔偎人久”“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我想这样的诗句也可作为他们夫妻二人日常生活的写照。另如,转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诸小妹从哪里“闻姊家有阁子”呢?当然是从“姊”处了。由此,可以想象,魏氏在归宁之时,定向姊妹讲述夫家阁子中的乐事,及阁子中的人。夫妻伉俪情深,足以见之。然而造化弄人,归有光29岁时,魏氏亦年轻早逝。

结尾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睹物思人,但物是人非。该处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却深情满溢。纵观前文,由“余泣”到“长号不自禁”再到“庭有枇杷树”,表面看作者的悲痛不尽相同,然并非情之有深浅,原因在于最后两段是作者在后来补写的。文章前三段写于作者18岁时,后两段补写后十多年发生的事,写于作者31岁后。已是而立之年的作者在历经人事沧桑之后将他浓浓的深情,不加雕琢地融入了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反求诸己,以文育人

读《项脊轩志》,在质朴的文字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更体悟到他内心的伤痛。门庭衰落,挚亲亡故。作者闭门苦读,希望能重振家族,然而读书不效,自觉有愧祖母厚爱,有负亲人厚望,这一切令他伤痛不已。

教学中,一方面,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在品读文中细节的过程中,领悟作者深情,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披文入情,找到与作者的共情点,使这样细腻真挚的文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打动学生的心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那些打动过自己的瞬间,并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感受的心灵。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真正学会珍惜亲情,珍惜拥有,理解父母、长辈的不易,能主动为他们分忧解难。在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中,落实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另一方面,教师可点拨学生理解作为读书人的归有光对重振家族的强烈愿望。这是祖母的期望,也是作者主动承担的一份重任。古人家族观念很强,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古代读书人的心中,个人的荣辱与家族紧密相连。所以,归有光在瞻顾遗迹,追思祖母的时候才会“长号不自禁”,此时的放声大哭,除了那浓浓的祖孙情外,也包含着一种无法实现家族荣耀的愧疚之情。

我们从文中省略的一段文字中去印证。本文选入教材时,删减了“殆有神护者”后面的一段。“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间,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本段是作者18岁第一次写作本文时的结尾,他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自己虽身在破屋陋室内,却自谓有奇景。世人不了解的,还把我看作坎井之蛙呢。自谓有“奇景”,可见他对自己的才华还是有一定的自信。史料记载,“归有光,9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 善古文”。另一方面,也可从中看出作者生不得志的感概。

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可以此为影子,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知识分子肩上的责任。比如本文中的归有光,《家》中大哥觉新的形象,《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一段,想想贾政之怒的原由。这些人虽生活的时代不同,归有光生活在明代中期,高觉新生活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贾政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但是他们身上面临着相似的家庭重任:归有光家族的衰败需要他去振新;高家的实业公司需要继承人;危机重重的贾府需要贾政培育新一代的接班人。深重的家庭观念需要这些人去承担振兴家族的责任。所以这些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让自己担负起了这种重任。时至今日,我们且不去讨论这些人的做法是否完全正确,但我们可以学习一份担当意识、责任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习语文篇目,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还通过真实的语境活动使学生受到触动与启迪,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总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归有光深情祖母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深情
深情的告白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寒花葬志
我有深情抛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