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三美”分析

2021-09-09 02:07韩秀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东阳篇文章生动

韩秀兰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也是一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劝学散文。这篇文章不仅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这一艺术特色可体现在三個方面,一是说理美,二是手法美,三是语言美。从此“三美”入手,对这篇劝学散文进行细致的解读,可让我们更好地品悟作者行文的艺术特色,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

一、说理美:寓理于事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它是作者以睿智的目光,独到的笔法,将自己从生活中体会与感悟到的哲理提炼出来,然后在文章中予以表达,让读者加深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提升其思想境界的一种文体。因此,这类文章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非常好的说理美,能够给心存迷茫或者欲走弯路的读者指点迷津。文章中的首句就点明了“嗜学”两个字,“嗜”意为喜欢、爱好,作者在开头就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爱好,随后围绕自己的“嗜学”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与人生路上的感悟。

比如,文章中的第一个段落就充分体现了“说理美”这一艺术特色。在第一段落的文本中,作者点明了“家贫”二字,让读者第一时间在脑海里联想到了作者求学时大概会经历的困难:无书,无师。那么作者是如何从无书变成有书可读的?文中提到:“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求学的渴望,他发挥了自己的睿智才能,解决了自己无书可读的窘境。而有书可读之后,作者对书和知识的态度则更加明朗。从“手自笔录”这一句可知,作者借了书之后会亲自做笔录,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仍旧经历了艰辛苦难:“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在寒冷的天气,砚台的墨水如冰般坚硬,手指也僵硬。然,作者感叹:“弗之怠。”在艰难困苦的时期也没有放弃做笔录,只为了自己能够求学读书,甚至做到了“遍观群书”。作者在家贫无师的情况下,将目光放在了“乡之先达”身上,即同乡的前辈。为了向他们请教读书的问题,作者“趋百里外”“执经叩问”。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求学的身影,走到百里之外的同乡前辈住处,去向他们求教。作者用最真实的个人经历来进行说理,既点明了求学路上坚持不懈、不怕艰难困苦的重要性,又表明了作者“劝学”的心思,突显了文本的说理之美,让人读之深受触动。

二、手法美:处处对比

作者为了实现劝学这一目的,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旨在让自己劝学的对象能够通过鲜明的对比,坚定自己求学的勇气与信心,充分体现了手法美的艺术特色。比如,文章中的第二段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在“食”的方面,“无鲜肥滋味之享”这一句将自己与师者的饮食差异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点明了自己没有享受这些鲜肥食物的条件,也点出了师者家里具有非常好的饮食条件。在“穿”的方面,“绮绣”“朱缨宝饰之帽子”“白玉之环”“佩刀”“容臭”等衣物饰品与作者自己的蔽衣、蔽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手法的衬托下,这篇文章体现了比较鲜明的手法美。而作者在对比性极强的环境中,却依旧泰然处之,一句“略无慕艳意”,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内心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也塑造了作者高洁的品格。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对比手法之美的艺术魅力,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随波逐流、不慕名求利的求学之人的形象。

在第四段中,作者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无冻馁之患”这一句和上文提及的“天大寒”“穷冬烈风”等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奔走之劳”与上文所说的“走送之”“尝趋百里外”和“行深山巨谷中”等求学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这一句也和上文中的“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这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这一句也和上文中提及的借书、手自笔录等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些对比手法的衬托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求学生涯的艰辛和学生在太学环境中的优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作者也将学业不精、德有不成的人与自己进行对比,突显了学有所成之人与学无所成之人之间的差异,并用“余之专耳”来强调自己在学习上的专一用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构造了这篇文章的手法美这一艺术特色,并传达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文本内涵与思想情感:一方面,作者表达出了求学路上的不容易,突显了“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作者想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太学给读书人提供了良好条件,免去了冻馁之苦、奔走之劳、无师之窘、无书可读等方面的困境,这样的一条读书之人的“康庄大道”,更值得人去走;对于学业不精、德有不成的人,他们都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如天赋资质问题、用心不专一等问题,不能将过错归咎于他人。在手法美这一艺术特色的晕染下,作者将“劝学”这一宗旨阐释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美:朴实生动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还具有比较明显的语言美特点。语言美并不是体现在辞藻华丽上,而是体现在朴实生动这方面。因为作者更多的是采用了记叙的手法来阐明道理,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求学的经历真实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感悟更具说理性,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突显“劝学”这一全文宗旨。我们在领悟这篇文章的语言美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文章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凸显了语言朴实生动的特色。在文中的第二段落,作者着重采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将自己求学过程中面临的恶劣天气环境、地形环境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有深山,有巨谷,有烈风,也有深雪。这些意象反映了当时求学路上的环境,也最能触动读者的内心,让读者脑海里浮现出相似的画面。因此,这样的语言描写可直观地展现文本画面,具有特殊的语言魅力。

第二,文章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生动灵活。在第一段中,作者对上门请教的乡之先达进行了这样的人物描写: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这样描写人物形象体现了人物严肃、高高在上的特点,让人在阅读文本内容时,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这种形象之人的面容。在第二段中,作者在描述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比较统一的描述方式,即作者统一对衣着光鲜华丽之人进行了外在描写。而这样的语言描写也有效反映了这一群体的人物特点:他们与家贫的作者不同,他们家境良好,有书可读,有衣可穿,有师可拜。在这种朴实生动的语言描写下,我们可体会到作者求学时的艰苦环境与寻师后优渥环境之间的差异。

第三,文章中对心理描写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位求学者“好学”的形象。比如在第一段里,作者向乡之先达请教时,就描写了自己的心理:不敢出一言以复。“不敢”二字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能够反映当时作者畏于失礼、害怕自己无法从乡之先达那里获取知识的心理。从全文来看,生动朴实的语言将作者劝学的苦心充分表达了出来,体现了课文中比较鲜明的语言美之特色,让人读之难以忘怀。

综上,《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通过事实的叙述,将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等艺术特色充分展现了出来,让整篇文章的语言内涵变得意味深长,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勉励人们刻苦向学,努力成为一个学有所成之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东阳篇文章生动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