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1-09-10 04:57丁亚平
粤海风 2021年4期
关键词:重构京剧戏曲

引 言

从1905年《定军山》算起,戏曲电影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戏曲电影积淀了深厚的传统美学特色,并在高峰、低潮、重构中接续建立了传播的谱系与经验。

新中国戏曲电影,经历过三次美学重构。第一次,是“文革”期间,歌颂工农兵的现代戏曲片重点组织、持续出现。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三突出”为原则的美学特征。第二次,是从1977年到1987年这十年间,也就是在改革开放语境下,戏曲的复兴带动了戏曲电影的复兴,政府和各个社会团体大力鼓励和推动戏曲电影的创作,传统优秀剧目得到了重映,新时期的戏曲电影呈现出勃勃生机,观众对于戏曲片非常喜爱。思想解放、现实指向与传统经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美学特征,代表影片很多,富有时代气息,表现形式极其丰富。这一时期的戏曲电影,对传统美学进行了突破与重构,现实性的增强使得一部分戏曲片带有比较浓的批判色彩,叙事美学上向话剧、歌剧形态偏移,剧情比例加重,程式化表演削弱,注重演员表演的体验性,这也是时代语境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第三次,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化转变,新世纪大众娱乐多元化的时代转变,对戏曲电影是一种生存考验。随着新的社会生活、娱乐方式和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政府的支持态度和民营公司为戏曲电影注入经济活力,现实和革命历史题材占据主导。电视媒体的兴起,使得戏曲电影的观众逐渐流失,但隨着电视戏曲节目的开创,它也成了戏曲电影的基础性的传播媒介。

进入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出现,在戏曲电影中呈现出现代性焦虑的困境。比如,滕俊杰将《霸王别姬》(2014年)以3D全景声京剧的形式进行呈现;京剧《对花枪》(2007年)、越剧《蝴蝶梦》(2012年)打破写实传统,采用技术手段构建了抽象化的视觉图景,媒介转换造成其美学特性、传播手段的变换,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戏曲电影的本体在数字时代偏向电影而非戏曲[1]。2009年,郑大圣导演了京剧《廉吏于成龙》,尝试了间离美学的呈现,在叙事时空中随意插入影像,使观众抽离而有穿越之感。在全球化语境下,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戏曲电影,似乎更符合当下中国民族的美学特色。

近年,在京剧电影工程、梅花奖戏曲电影数字工程推动之下,戏曲电影在数量上大量涌现,由探索创新升级为创新引领。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文化强国视域下戏曲电影如何发展?怎样回到可通约的、永葆初心的文化中国、青春中国,回到不断变化的观众当中?戏曲电影百年初心历久常新,对中华传统美学传承、转化与发展,对新时代戏曲电影的海内外接受及国际文化传播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新策略?新时代戏曲电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建构与传播趋向及其经典潜质方面会是什么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主持人: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

注释:

[1] 高小健著:《戏曲电影艺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第132页。

猜你喜欢
重构京剧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长城叙事的重构
戏曲从哪里来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传统戏曲
重构
《京剧人设》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