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互动与能力培养

2021-09-10 07:22刘虹
乐器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互动能力培养

刘虹

摘要:本文为2018年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胡琴艺术节“全国九大音乐学院附中胡琴教学论坛”所做的《教学互动与能力培养》宣讲论文。是基于本人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二十余年二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心得与理论思考。以此文与同行共同探讨交流。

关键词:二胡教学  教学互动  能力培养

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中的“教学”二字指教与学,是两个动词。二胡主课教学中师生互为主客体的互动,是通过教与学、反馈与再教学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实现的。当教师作为主体时,接受知识的学生就是客体,而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回课时,学生就变成了主体,老师变成客体,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胡主课教学亦是主客体互相促进的过程,即常说的“教学相长”。之所以是常讲常新的话题,是因为老师和学生永远在变化,老师永远会面对不同的学生,而老师也会随着年龄和教学经验的增长而变化。我的教学体会是:任何历史经验都不能全盘照搬甚至不可作为标准化的经验来参考。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解决方法和方式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今年的解决方法和去年的也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不同、性格不同、心态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速度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每一对师生都是一种独特的关系,都要在“当下”这个状态下,在与教学规律和计划不相悖的情况下做出独特的推进和解决方案。

二胡主课教学的开展,教师首先要分析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程度,在不同阶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没有附小,且学生升入本科后我们不能继续教,实际上只能通过附中六年的时间完成对一个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从实际情况来看,报考初一或插班的学生几乎在这之前都是非职业的学习状态,比如大班授课不够有针对性、在教学资源不够规范的地方学习、没有系统进阶的接受教育、为了考级盲目追进度,甚至近年来还越来越多地出现小升初之后家长发现孩子学习跟不上了,转而想到考音乐学院附中的出路。这些学生背后的家庭以及他们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对孩子整体的教育多属于指令性教育,这些现象导致了学生在刚一进校接触到系统进阶的教育时很长时间不能适应,这种适应不单单是系统学习二胡的不适应,其实是对一种学习方式和方法的不适应。

我是一个“方法论”的拥护者,认为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找到方法来解决。人和知识之间是需要用方法让两者产生关系的,当人获得了这种方法的普遍规律,学什么都不难,当然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也是靠学习的过程以及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来获得的。在爱奇艺视频网站近年来持續热播的节目《奇葩说》的一场辩论中,一位辩手说到关于信息、知识、智慧和能力的关系。这三样东西是三码事,比如:有一瓶温度为7度的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信息;水在零度时会结冰,是一个知识,是对外部客观规律的归纳和总结;而未来在什么时候把什么味道的水冻成什么样的冰棒卖给谁,是智慧和能力,是指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由于它发生在未来,它无法被记录在册,所以它是每个人自我对知识使用的差别。我想这一论述在告诉我们:知识只是工具,方法是获取这个工具的途径,而真正重要的,是人,是人的能力。

如何通过二胡主课教学使学生获得以上这种能力,师生的教学互动需要一个重要的沟通媒介,这就是教学内容(音乐作品、练习曲或技术训练)。教师通过一个长弓、一条音阶、一首练习曲、一首作品给学生传授知识,通过某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达到的最终目的不单单是一个作品的完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像著名经济学者薛兆丰博士说的: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存在于我们大脑的智慧,是必须经过筛选、判断、反复使用,融会贯通,这些知识才能变成智慧。

实践途径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教学互动中正确的实践途径从而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说“演奏”,说到底演奏过程就是一个“控制”的过程,既然这样那我们平日里的练琴就是在训练和锻炼这种“控制”。那么控制的前提是什么呢?是拥有觉知力!也有人把这个叫做“内观”。这非常重要,甚至我认为是整个练习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关。

比如说,为什么要有开弓的动作?是真实的气息外化在身体上的一种适合音乐形象和情绪,以及适合舞台表现的动作。但如果没有呼吸而只是做动作,那是什么效果?比如说,通过一些简单的演奏例如只拉空弦或者左手只按一个音用中慢速持续演奏,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脑子里要想的事情要观察的事情很多,通过呼吸检验身体是否处于放松的状态,除了按弦的手指在弦上应有的力度外,其他手指是否放松?再比如说,我们常讲的两手配合练习。何谓两手配合练习?左右手分别感受到各自的节奏,左手的高抬指指力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去感受左手的节奏,右手的指腕配合训练可以帮我们感受右手的节奏,当两只手分别感受到节奏后,再去判断这两个节奏有没有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对在一起。又比如说,在表达一段音乐时,谱面的提示基本领会后开始实施阶段了,如何把你看到的音乐表情提示转化成合理的音响,是要通过一个个非常细致的技术动作连接而成,它在你手上的分寸感是要去感受的。

当通过训练获得了这种觉知力,我们才可以开始观察自己做了什么样的动作,这个动作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样的动作带来了什么声音。我们的耳朵要听,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训练任务。从简单的听辨音高,听辨时值,到听辨音色,这时候我们才开始控制。这个“控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年级低的学生先要做到基本的控制,如上述我们提到的,年级高的学生当然不止这些,对整个音乐作品从识谱阶段、熟练阶段、表达乐意的阶段、再创造的阶段、合伴奏的阶段等等这个过程,哪些是通过常年训练可以自己完成的,并且有质量的完成,哪些是要老师从旁协助的。

在教学互动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学习音乐的学生疲于完成技术或回课的作业,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的喜欢音乐。甚至很多学生没有学习技能的钻研精神,没有表达音乐的主动热情,也不爱练琴,尤其是手机等电子数码产品的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碎片化,这些都是容易干扰人大脑的因素。想想为什么高考复习要去专门的封闭学校,为什么有些学校在上课时要屏蔽教学楼的信号,都是尽可能暂时关闭外界纷繁复杂的有用的无用的碎片化信息,让人们专注在眼前做的事情上。这方面,铃木教学法给我们很多有益处的引导。

铃木教学法首先培养孩子对学习音乐的热情。开始听一段小提琴乐曲,好听吗?好听。想学吗?想学。孩子很期待地来上课,发给他们一把不能发出声音的塑料小提琴,用它来模仿,以此来引起孩子的渴望。渴望就是调动,当孩子可以演奏真的小提琴了,也只能演奏其中一段。一开始拉琴的兴奋点比一上来就滋滋嘎嘎难听的声音让学生兴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调动的同时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在日常学习中要敏感细致地体察学生的热情、欲望、兴趣、愿望,并且要保护它,在学生不能客观认识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学习方向时,需要老师来做理性的分析。在教学规律和计划相悖的情况下,给学生有一定选择的空间,有时候反而更能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明确改善和努力的方向。举一个我和学生亲身经历的例子吧!一位学生很喜欢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二胡作品《楚颂》,向我表达了强烈希望学习和演奏的愿望。以这位学生当时具备的技术状态和音乐驾驭能力,这首作品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答应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当学生在舞台上呈现出这首作品时,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也通过体验完整过程后感受到自身的差距,感受到当体验、感受、觉知的素质不足够时,即便有现成弓指法的谱子、有音乐处理的引导、有各种视音频参考,都不能带来更有效的学习。所以,唤醒学生觉知力的训练是所有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基石。

在课堂上光教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这样就可以,那么买本书或者上一个网络课堂听几堂课就可以获得。而知识的受众对象是人,人是有千差万别的,在同一个课堂里面對同一本教材、听着同一个老师说的话,却学到不同的东西。一个词条进入我们的脑海时,会激发几百万个神经元,每个人的脑海激发不同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以不同的方式传递,所以传输知识不可能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觉知力的“觉”,是一定要面对面的,手把手的,用极尽所能的语言和方式,一点一滴地唤醒学生的觉知力、感受力,让她们不光拥有知识这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获得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熟能生巧的直觉,一种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时,人和知识之间通过智慧才有了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关系。

结语

每个人都在取经的路上,唐僧之所以成为唐僧不是因为那本经书,而是那条取经的路。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自己已经获得的或者正在获得的甚至还未获得的知识道路上继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一种学习知识的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观察感受的能力、表达自己艺术创造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这对互为主客体的对象,通过方法获得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在这样的一个进行式中最终要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这篇小文也希望体现着这样一种过程与结果的逻辑关系。

猜你喜欢
教学互动能力培养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
谈大数据分析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九步五必做”教学法研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