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路径探析

2021-09-10 07:22周睿陈沐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校

周睿 陈沐

摘要:主流价值观构建是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一环。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具有特殊性,也对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路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针对传媒人才的专业特点,探讨高校传媒人才与主流价值观构建的双重关系,提出高校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的创新思路,旨在不断提高传媒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主流价值观;高校;传媒人才;养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051-02

主流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里被绝大多数民众认同、遵从的,在各种价值取向互动过程中汇合而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1]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坚持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可见其意义之重大。在此背景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对高校培养立场坚定的传媒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

格伯纳的培养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中,大量主流媒体通过对主流价值观的阐释说明、典型人物宣传、新闻热点解读等方式,对公众主流价值观进行引导。这种引导往往与时事评论、电视节目、纪录片、影视剧等融合,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深入公众脑海,引发公众思考,影响公众主流价值观的养成,而这种影响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尤为关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学生网民群体占比21%[2]。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与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其学习生活、交往娱乐均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其主流价值观的养成也更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由于传媒专业的特殊性,高校传媒人才的主流价值观养成在受大众传媒影响的过程中还体现出不同的特性。一是深度性。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大众传媒对传媒专业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养成的影响更加深刻。由于新闻专业的学生需大量阅读新闻报道,影视专业的学生需大量观影,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更高,且这些接触不是简单的浏览,还需要分析、归纳、学习,深度接触更多,因此其主流价值观养成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更深。二是反馈性。传媒专业的特殊性还决定了高校传媒人才不仅仅是大学生,还是传媒行业的“预备军”,当他们进入传媒行业后,其价值取向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融入工作实践中,以作品的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广泛传播。高校传媒人才既是大众传媒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对象,又会在不久后成为传播主体,影响公众主流价值观的养成。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通过作品对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养成进行引导,而高校传媒人才受大众传媒的深度影响,进入行业后又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取向融入作品进行传播,反哺于社会。其主流价值观的养成不仅对个人有所影响,也对作品创作有所影响,甚至可能对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有所影响,由此可见高校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

二、当前高校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当前社会对立场坚定、本领过硬的传媒人才的现实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当前高校对传媒专业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宣传还存在着路径单一、未区别于其他专业等问题,基本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形成了以公共必修课(专指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校园媒体传播为辅的养成模式。

(一)思政课堂手段单一

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思政课堂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通过师生的实时互动交流讲解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识。但当前的思政课堂教学以固守传统、照本宣科、形式枯燥的灌输式教育为主,难以吸引学生,且多数高校思政课堂都是大班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关注每个学生,教学效果有限。与此同时,多数大学生都存在“重专业、轻文化”[3]的思想问题,对专业课求知若渴,却把思政课当成应付考试的“背诵课”,课堂内容难以内化于心。传媒专业实践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急于学习专业技巧,接触行业一线,对思政课缺乏兴趣,甚至有不少学生旷课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长此以往,传统思政课堂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有效性将被消解。

(二)校园媒体传播乏力

校园媒体是指以学校或所属单位、社团等组织名义在高校范围内进行编辑出版发行活动,且未取得全国公开出版统一刊号的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新兴媒体。校园媒体是高校师生与高校管理者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之一。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直以来作为高校价值观念传播主阵地的校报、广播、宣传栏等传统窗口的影响力日趋弱化,新媒体平台则成为新的“必争之地”。大多数高校都在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开通了相应的官方账号,积极占领学校舆论主阵地,如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网站、南开大学觉悟网站等。但是绝大多数高校的新媒体平台传播内容与传统媒体传播内容没有本质区别,还是以理论传播、政策解读为主,抽象化的政策理论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不够,无法产生吸引力,没有发挥出新媒体平台形式多样的优势,导致校园媒体引导、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新路径

高校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路径的创新,重点在于理念的更新。要深刻认识到传媒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差异,牢牢把握传媒专业的特殊性,结合传媒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公专结合,相辅相成,开辟高校传媒人才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新路径。

(一)发挥传媒专业优势,打造“主流”专业课

高校传媒专业人才主流价值观的培养要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就要改变以往通过传统思政课堂构建主流价值观的单一方式,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特长与优势,把握传媒人才在主流价值观传播环节中的特殊性,结合课程特色与教学实际,将培育弘扬主流价值观与传媒教学相结合,打造既能学专业又能筑思想的“主流”专业课,在专业课堂中实现专业技能与主流价值观的双重构建。

一方面,传媒专业具有艺术性。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理解与审美能力,许多高校的传媒专业均开设了艺术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学习艺术学基本理论,感悟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传媒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视听语言、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写、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新媒体运营等课程,都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理论并进行实践。这两种课程的特性导致教师以大量经典作品为案例进行教学,而传媒专业课堂的主流化就体现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如在艺术学概论等基础课程中引入诗经、元曲、风俗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媒专业课中选择红色电影作为案例进行视听语言教学,在新媒体课程中选择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等趣味主旋律作品,进行H5教学。要通过专业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在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课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思想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养成。

(二)强化传媒主体意识,实现传播主客体转化

在高校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传播中,学生往往是传播的对象,接受高校管理者对其单向的价值灌输,两者缺乏平等的互动与反馈。在这样的单向传播中,传播内容对广大学生群体来说是不具备吸引力的,传播效果也极其有限。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学生话语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群体从传播对象转变成传播主体。

高校传媒人才既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又是未来媒体行业的从业者,集大学生的共性与特性于一体。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天然对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作为未来的传媒工作者,他们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在媒体运营方面十分专业。由他们来打造高校校园媒体,既可以保证校园媒体平台的专业性,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主动接纳和吸收传播内容,实现真正的话语认同。与此同时,高校传媒人才未来进入行业后也要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高校主流价值观传播主客体的转化,有利于其提升专业技能,积累经验。

(三)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

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技术手段为宣传教育的形式赋予了更多可能。如今的思政课堂可以借助音视频、游戏、连线等方式进行主流价值观宣传。一方面,可以借鉴主流媒体的传播思路,将主流价值观故事化、生活化,将生动活泼的形式与深入浅出的内容相结合,增强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延伸课堂边界,利用QQ、微博、微信等信息交互平台打破思政大课的局限性,搭建新的沟通模式,有效提升思想教育的随时性与互动性。

四、结语

今天的思想宣传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大众传媒的力量。大众传媒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而高校作为传媒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阵地,在对传媒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时,一定要以傳媒学子的专业特性为基础,把握其成长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为党和国家培育出思想正、素质高、能力强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裴学进.论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及其转化[J].求实,2016(11):21-29.

[2]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2-03.

[3] 胡小芳.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科技大学,2020.

作者简介:周睿(1994—),女,安徽铜陵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媒体。

陈沐(1992—),男,广西都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