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政理论课的“三维空间”

2021-09-10 20:44吕吉利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维空间理论课政治课

吕吉利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发展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为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这为推进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和育人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1]。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方面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是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使命。我国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的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同时我国历年来也比较重视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和专业才2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20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学科方面,还是专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受学校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考试分数的片面导向,高中思想政治课广泛存在着单纯的“灌输式”“填鸭式”“说教式”的现象,教师教学方式机械、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流程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的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记忆,忽略了活动经历和实践历练,课堂偏离了育人目标,缺失有效的思维激发、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难以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品格塑造和素养提升。当前,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一方面,这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技术日新月异,平台五花八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思想纷繁、价值多元成为社会的常态。另一方面,当代青年体现出了鲜明的代际特征,呈现出高度分化、诉求各异的“原子”状态。贴标签式的总体定性,已经涵盖不了城乡地域、教育水平、年龄性格等的具体差异和偏好。种种情况交织,绘就了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复杂的图景。笔者以为,办好思政课、进一步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当务之急,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核心价值与关键作用,需要努力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着力开拓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空间”。

一、打破对高中思政理论课的传统认知

我们高中思政理论课教学已经进入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方案、新课课程标准的三“新”时代,但全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划、背、练”和“纯粹的理论说教”的认识上。对学科的认知上,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局长,仍然认为思政理论课是就是个“副科”“小科”,重视程度不够、不足,对学科的投入和研究要求也不高。因此,即使形式上跟随国家发展的要求亦步亦趋,对先进地区也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由于自身站位不高、认识欠缺,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定位不准,并且怠于研究,使思政理论课陷入虚无主义的境地。一方面将思政理论课等同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课,因而对教材内容、对教学方法疲于创新,只是为教学而教学。再加上应试教育和高考的需要,许多教师更是把原本应具有时代感和探究性的政治课堂肢解为一条条知识点和答题模式,让学生加深了“政治=教条”的偏见。另一方面,受个人信仰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难以和个别理论保持“高度一致”,又未能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契合点,因此出现了教学焦感,无法向学生传导高尚的信仰价值,对学生中明显存在的错误观点、错误倾向没能够及时纠正和引导,通过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不足。

当今的“90后”高中生是追求个性的一代,学生对学科认同程度不高,缺乏兴趣。他们处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深受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影响,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他们思维开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各种观点。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思想的渗透,90后高中生思想更为独立,批判精神强,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更不愿接觉强行灌输的理论观念。因此,对于政治课中的类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治性较强的内容缺乏认同感。另外,由于政治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离高中生的生活实践、社会认知较远,如“民主选举、民主参与”等,往往使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是和他们生活不相干的道理,故而对政治课学而不信,学而不用,机械记忆,缺乏兴趣。

为此,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及主管部门、甚至是全社会应按照中央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和站位。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 作为思政理论课老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问首先要宽容对待,进而观察学生,挖掘潜伏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多元的价值观中找到科学、理性的判断,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和认同正确的价值观。

二、锤炼学科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工具

针对大力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这一论断不仅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众多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础教育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主要由高中阶段承担,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主要由高中阶段奠定常识性基础。

人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处于抽象思维初步成熟的阶段,尚不具备充分的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要注意学科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布局。教材每课的每目均要回答、解决若干具体学科问题,让学生掌握与此相关的概念和原理。[3]在解决每个具体学科问题时,让学生先用真实典型、短小精悍的情境设计探究问题,让學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究来掌握这些知识,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相关知识。

为此,广大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基于学科问题进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只要采用学科问题式教学。把教材知识按照模块、单元、课、框、目还原成要解决的大大小小的学科问题;还要注意学科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生成每单元、每课、每框、每目要解决的具体学科问题,形成一个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问题树”;还要根据教情和学情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具体学科问题。这样就让思政课有滋有味,避免了“填鸭式的说教”。用深刻的洞见增强思想性,以广阔的视野增强吸引力,思政课放入学习就最终收获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寓理于例,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

人的觉悟有高低之分、有接受能力强弱之别,思政理论课教与学的方法,应随之不断创新。思政理论教学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將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就需要循着认识总是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规律渐进的开展。把思政理论课讲好,就要遵循道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更要注意深入浅出。比如,讲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妨从西方世界为何强调“回到马克思”出发,讲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思政课才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

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长于寓理于例。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述,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例证。就事论理,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思政课堂应丰富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运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尤其是要从回顾建党百年历史的过程中,帮助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3]陈友芳:《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以<经济生活><经济与社会>的编写为例》

猜你喜欢
三维空间理论课政治课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答案
超时空转换(时空启蒙篇)
三维空间的二维图形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转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