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1-09-10 07:22曹佳梅王改玲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能力培养自主学习

曹佳梅 王改玲

摘要: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渐强化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善师生关系,引导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制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各门学科都在逐渐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具体的学校与学生,需要结合他们的特点,比如,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感性思维以及语言运用的要求较高,而数学、科学等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都比较重视,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自主性的培养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与其他学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兴趣,同时也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不停地讲授,学生在位置上保持不动,仅仅是扮演听众的角色,这样的学习就成了老师表演独角戏,开始还行,但是时间久了小学生就要做小动作或者思想开小差,科学实践表明小学生维持集中精力的时间仅仅是10分钟左右。因此,当他们对课程不感兴趣的时候,所有的讲解都是做无用功。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授课过程中,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程序设计,征求学生意见,可以多采用对话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知识清单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面而不是“教”。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已经不仅仅是讲课与授课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关系,而且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从这一点上充分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扮演指路明灯,激发小学生对于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围绕着提升教学效率进行,以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为设计教学程序的思路,只有小学生全员参与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其今后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学习态度源于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形成了惯性思维,习惯于听老师安排,没有自己的学习思路,有的不爱发言,习惯于听别人的发言,其实,善于发言是思维活跃的标志,也是师生有效互动的结果。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良好,以及教学质量的优劣。如果把小学生当作整节课的主体,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把美术课的某一个作业展示环节交予学生用多媒体来完成,期间,教师则对示范作品稍作修改和调整即可。小学生的语言最容易被同龄人理解,展示并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给其他学生带来启迪,与此同时,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也是收获老师和同学的赞誉的过程,对于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就会起到作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希望无拘无束地表达其丰富的想象,所以,教师适当地提供一些时间,让小学生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示范的主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就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当然,这样的学生示范,教师还应加强指导。

在进行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学思路的创新,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要关注学生的理解力,美术课程有些理论知识靠学生理解有很大的难度,例如,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等较为抽象的知识,老师该讲的地方还要结合图片展示和动手示范,讲深讲透,否则学生画出的建筑物就会出现比例或者结构问题,授课的时候,尽量用贴近生活的和接地气语言来进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我们的社区》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是社会中每个人艰辛付出的结果,从而激发出每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之情,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就能够为学生展示各个行业的艰辛与不易,具体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由一位小朋友比如扮演小老师,教其他的小朋友学习;或者扮演一位妈妈,照看其他的小朋友,在情境中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在这样一种教学的氛围中,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样小学生画出来的画虽然稚嫩,但是能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感情。

创新教学思路还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技巧来引导学生去探索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创新教学的最终的落脚点。教师的引导要精练,更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加以引导。当然,教师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思索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体现全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引导。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加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全盘否定。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思考,有利于他们进行再创作。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师的授课原则不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小学生,更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逐渐确立自己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能够让小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2]。例如,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命题的作文往往就过于单一,因此,老师要体现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作文命题中体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全体学生一起参与习题的命题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是为了确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把习作命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也要向放风筝那样,撒手而不放手,引导学生从贴近他们生活的角度作为思考的出发点,从而使学生在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学习主体不是单一的以学生为中心,它是主体是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前提下,所以我们应该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要以指导、引导为载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做活动中增加知识,提高思维水平。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核心。只有思维训练到位,才能实现“指导”和“学习”的最佳结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渐强化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善师生关系,引导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书华.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读写算,2020,(34):169.

[2]朱桂芳.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37):88.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能力培养自主学习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