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2021-09-10 07:22于秀向
关键词:学段教科书中华

于秀向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阅讀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3.002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的五大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比重占全部语文课程的2/3甚至超过3/4。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可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掌握文本的表达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形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文体多样,体现广博性

阅读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体现经典性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体的多样性。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收录了古诗词、文言文、古代寓言、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同时还编排了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体现民风民俗的名篇名章。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文体特征,教材还专门以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寓言故事单元、神话故事单元、民间故事单元。纵观全套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古代文学作品,可以说,传统文化的选文范围非常广泛,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广博性。

(二)增量提效,体现厚重性

1.古诗词

古诗词数量的增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统编版教科书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主要标志。教科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共计112首,古诗词的选择不仅囊括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推荐的75首古诗词,还额外选入了适宜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近40首,平均每个年级达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80%左右。从《诗经》到清人的诗作,从古风、北朝民歌、古诗十九首、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再到宋词、元曲,都在教科书中有所呈现。古诗词数量的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积累需求,有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文言文

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共安排14篇文言文,三年级上册和下册教科书各编入一篇,四至六年级每册教科书各编入两篇,选择的文言文篇章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在内容上力求简短易懂,如《司马光》《守株待兔》《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自相矛盾》《伯牙鼓琴》,这些经典传统故事都是篇幅非常短小的篇章,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定位

(一)“兴趣”为先

一、二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这一学段学生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放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我们把阅读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确定为“兴趣”一词,并把这一目标在小学阶段一以贯之。

(二)“积累”为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积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不难看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把阅读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目标确定为“积累”一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大背景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点滴滴的积累,从而逐渐沉淀为具有中华民族气质与精神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刘江明《兴趣积累思辨——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定位》,《基础教育论坛》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学段教科书中华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