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021-09-10 07:22冯红影
关键词:传统语言文化

冯红影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应对当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更新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实现传统历史文化和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度衔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深入讲解课文的内容及深层次含义,推进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都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实物表现。汉字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课程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语言教学形式多样,具体有听说、阅读和写作等,小学是学生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发展的基础阶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促提高学生语言知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小学生的文化水平有限,有深度的文章不能完全理解。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内涵。通过深度地解释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主题。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讲述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砂坝村民挖井的事迹,教师就要教学生们如何表达感激和尊重。知恩图报是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作为学生,更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道德追求。所以,教师不仅要让他们同亲人加强交流,学习如何表达感恩,还应帮助他们每天都融入现实。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与传承。

二、“听”传统文化

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尽相同,当前多形态的教学模式遍地开花。而以往,以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有其复杂性,表现形式也不能三言两语概括,如不能准确地描述的话,就难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应用。“听”,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说”传统文化

“说”指的是口语,当前中国主题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还需要重视为学生说话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学习用传统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口语交际:去哪里春游玩耍”课程教学中,学生过去的学习活动中有许多诗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去背诵这些诗词并积极加以应用,比如通过提问:“美好的春天让你们想起了那些优美的诗句?”加强学生对诗句的学习,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进行演讲的课堂氛围,促使其及时和教师交流,表达“你想去看春天在哪里?想去哪里玩?”,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开发的过程。

四、“读”传统文化

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言,十分关键。比如在经典文章《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介绍赵州桥的建造历史,也要为学生普及中国建筑的发展史,并且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幻灯片以及相关视频影像,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

五、“写”传统文化

写作训练是衡量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写作材料,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中国传统节日》一课的教学中,一般教学时,教师没有将节日与传统文化相聯系。在学习和写作培训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中秋节”作为案例,讲解中秋节的起源和民俗,让学生联系中秋节和传统文化,同时为学生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学习节日文化,积累写作材料,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综合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比重是大势所趋,教师应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听、说、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教学形式中。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传统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