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预设与生成教学探究

2021-09-10 07:22韩燕
关键词:预设诗词古诗词

韩燕

摘 要:有效的预设应涵盖生成,但是任何预设的方式都不能对课堂的情况进行全方位地预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管是学习能力、审美能力、接受能力等都具有差异性,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情况也大不相同。而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对其进行充分预设和生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背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预设与生成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古诗词 预设与生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3.005

一、利用传统文化进行预设,打下课堂基石

预设与生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良好的预设必须要包含生成,但是课堂的教学情况瞬息万变,教师在预设和生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体现,在语言组成、情感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传统文化进行预设,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较大的作用。

例如,《咏柳》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古诗词。在教学之前,教师预设学生可以自主完成朗读,但是无法将诗词与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联系,对于作者情感的表达也无法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推动生成课堂的实现。在朗读完诗词以后,结果与教师预设的基本相同,于是教师将提前设置好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这首古诗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对柳树进行的描述?在中国民间有哪些关于柳的文化思想?”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进行朗读,知晓本诗词所讲述的就是作者赞美大自然,对自然热爱的情感,并且用比喻的手法进行了描写。关于柳的传统文化知识,很多学生无法全面回答,于是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在我国古代中有很多插柳迎春的风俗,在寒食节时人们常在门前插柳,表示春天的到来;古人常用折柳枝的方式,赠别亲友,而柳与留是谐音,所表达的就是挽留的意思。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二、融合传统文化促进生成,确定课堂的教学节奏

上文提到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促進的,预设常包括了生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预设与生成存在差异,但是往往这种差异性就是课堂的魅力所在,教师需要根据这种差异性,调整教学节奏。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中《静夜思》是非常经典的一首古诗词。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色,秋天的夜晚、地上的寒霜无不突出了作者思乡之情,道尽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孤寂,成为千古名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预设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会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生成更加具有情感的课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诗中为什么提到月亮就想到了故乡?”有学生回答道:“从古至今我们都认为月亮代表团圆,如在中秋节,诗人看到圆圆的月亮,想到自己孤身一人,肯定会思念家乡和亲人。”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预设之内,而且将传统的节日作为例子表达出来,促使教师的预设得到了更加精彩的回答。

随后又有学生说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回答:“作者看到的是床前的月光,但是为什么抬头看到了月亮呢?”这与教师的预设有了明显的差异。在预设中教师认为学生只能理解“床”的字面意思,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差异性展现了古诗词课堂另类的魅力。这样的预设生成,需要对课堂的节奏进行有效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于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并在班级群中与父母进行沟通,让其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到,李白生活的时代,“床”的应用非常普遍,“床”也可以表达出“井栏”的意思,而“井”在古文化中可以表达为“乡里”的意思,也可用成语“背井离乡”来形容。通过查询资料,学生对古代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用另一种方式对《静夜思》进行了解释,形成了更加丰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饶秀清《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年第10期。

[2] 姚雅丽《浅谈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课外语文》201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预设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猜诗词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