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育人”理念下的学校治理

2021-09-10 07:22俞建中
关键词:核心素养

俞建中

摘    要:现代化学校的治理要突出理念先行、管理科学、机制灵活与实践有效。“以人育人”是余杭高级中学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化表达,学校注重用德育课程、学科课程、特色课程全方位育人,通过培育精品德育、实施精准教学、创建精美文化、开展精彩活动、推进精深教研,来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有教养、懂感恩、厚学识、会创造、善合作、能担当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学校治理;核心素养;现代化学校

学校的治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现代化学校的治理要突出理念先行、管理科学、机制灵活与实践有效。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是浙江省首批64所重点中学之一,是余高教育集团的龙头,在将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上,紧跟教育改革潮流,锐意创新,办学成果斐然。研究并积极实践核心素養这一课改主题,是学校提升治理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下,笔者结合学校“以人育人”的办学理念进行论述。

一、“以人育人”是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以人育人”是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办学的核心理念,也是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以人育人”指的是培育精品德育、实施精准教学、创建精美文化、开展精彩活动、推进精深教研,培育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有教养、懂感恩、厚学识、会创造、善合作、能担当的优秀学生。

(一)“以人育人”与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方面。三个方面分别体现在六大要点,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这六大要点分别与学校“以人育人”中的“三会六品”(“三会”即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六品”即有教养、懂感恩、厚学识、会创造、善合作、能担当)学生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二)“以人育人”理念的解读

“以人育人”理念中各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以人育人”中的第一个“人”,既指师德高尚的教师、品学兼优的学子,也指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与文明成果。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它主要表现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与特色课程。如学校“玉鹰”课程体系(如图2)的标识是基于学校校徽设计的,鹰代表学生主体。鹰的右翼是基础必修课程,左翼是综合拓展课程,包括知识拓展课程、技能课程、兴趣课程、实践课程等四大类选修课程,左右两翼课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既注重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校训“厚德博学,开物成务”是玉鹰的大脑,代表灵魂;“三会六品”是玉鹰的心脏,代表核心素养;“自主成长,实践成才”是玉鹰的两足,代表基石和路径;环绕玉鹰的四朵白云,意指学校的四大特色课程群,代表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维度。

“以人育人”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即余杭高级中学学子应具备“厚德博学,开物成务”的素养,通俗的理解就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通晓万物、成就人事,具体表现为“三会六品”。

“以人育人”中的“育”,意指在学校中以培育精品德育、实施精准教学、创建精美文化、开展精彩活动、推进精深教研为着力点,努力培育“三会六品”的美丽学生。

二、“以人育人”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路径

“以人育人”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路径可用图3来表示。

(一)培育精品德育

1.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师德师风

作为杭州市余杭区委组织部评定的“党建示范点”,余杭高级中学打造了“导学导心、三心三度、全程陪伴”的党建品牌。学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多个党员服务岗,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学习强国”全覆盖、“西湖先锋”全覆盖。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以此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基础和根本,设立底线、弘扬先进、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涌现了一批师德楷模。

2.打造德育品牌,培育时代新人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践‘两成’特色,育‘三会’英才”的德育品牌。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丰富了德育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一是将“三走进”“樱花节”“青年志愿服务”等德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和实践化;二是有计划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月、班级主题系列教育等活动,持续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三是借助“长乐素质拓展基地”“水乡博物馆”“区科技馆”等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四是办好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学校是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团委、余杭区首批示范性团校;五是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

(二)实施精致教学

1.倡导教学创新,提升育人效果

学校传承了在近70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注重学生自主和实践的办学风格,聚焦“三会六品”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大力开发校本选修课程,搭建“余高大讲堂”“社团活动”“节庆活动”等三大自主发展平台,完善“玉鹰”课程体系,积极推动育人模式改革。同时,围绕“学为中心的目标引导式教学”模式,坚持开展“LICC模式课堂观察”“学案教学”“沙龙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活动”等一系列教学创新实践,举办“邱山论剑”学术节活动,着力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方式变革,有助于培养面向未来、适应国际竞争的现代公民。

2.借助信息技术,促进精准教学

学校积极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桌面”。以精准教学诊断为目标,引进了极课大数据、智学网、好分数等大数据学习平台,8橙云课、钉钉等网课平台,实现覆盖备课、上课、检测、选课、高考志愿填报全过程的大数据分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示范学校。此外,学校还是余杭区教育局确定并重点建设的5G智慧校园试点校。

3.实施全员导师,实现多元选择

2006年以来,学校坚持“导学导心”全员导师制,采用谈心汇报、家访联络、寝室联系等方式,做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一是必修、选修相辅相成。二是主题明确、层次分明:高一学业规划、高二职业规划、高三人生规划。三是途径多元,构建了“生涯规划课—职场经验讲座—职业体验”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4.发挥评价导向功能,激励师生成长

学校历来注重全面评价,不唯考试成绩评价师生。从学生层面来讲,学校坚持“五育融合,德育为首”,设置了含八大类奖项的“余高之星”评比,从“学业水平”“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教师层面来讲,学校的做法如下:一是建立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倡导“轻负高质”,建立作业监测机制,开展校本资料编写及评比,减轻学生负担;三是以分级分类的岗位竞聘办法、健全的职级晋升制度与完善的评优评先机制,营造潜心教学、勇于争先的育人氛围;四是建立教师梯级培养机制,促进师能持续提升;五是以科学的绩效考核、激勵和常态化的教师交流,激发团队活力。

(三)开展精彩活动

1.锻炼强健体魄,助力强基固本

学校在开足开好体育课的基础上,精心推出了形式多样、富有个性的阳光体育活动,实打实做到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形成“五个一”的常规体育活动,即每天一次太极拳、一次跑操和一次跑跳,每学期一次年级竞赛,每年一场运动会。近年来,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一直名列全省前茅。

2.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奋斗精神

学校历来重视学工学农劳动教育,早在1998年就率先开辟长乐林场劳动教育基地。具体措施有:一是校内校外相结合、常规安排与特定活动结合,包括值周班、包干区、大扫除、社区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二是劳动教育进课表,并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职业体验,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职业技能;三是师资保障到位。因此,学校也是浙江省劳动教育试点学校。

(四)创建精美文化

学校实施“文化立校”发展战略:构建良好育人环境,搞好校园物质环境设计,使校园大气、精致、灵动、高雅,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实现了环境育人,并依托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升学校的宣传品质,强化学校文化宣传;加强美育、体育教师配备,全面落实育人理念,将核心素养落细、落小、落实;完善以“节庆”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园活动文化体系,发展学生才艺和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开放办学水平,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加强与国外知名中学或大学合作,开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家校互动,充分挖掘社区或社会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共建共享学校文化。

(五)倡导精深教研

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推崇校本教研,引领教师深度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聚焦学生学习问题的高效解决,旨在通过教学研究形成教学研相长的新格局。

1.依托集体备课,促进教研相长

集体备课是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载体,教师专业成长的引擎,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已经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七环”集体备课模式:“多元”指的是参与主体多元,每次集体备课,本学科全部教师、教师发展中心教学专家、校级领导全程参与;“七环”指的是集体备课的七个环节,分别是领课、备课、说课、研课、上课(听课)、评课和悟课。

2.加强研课悟课,提炼教研成果

学校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各个环节,并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点。具体地说,说课前主备人须为每一位参加集体备课的领导、专家与教师提供纸质的教学设计,以便明了教学思路,为研课创造条件。研课前,学科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发放研课记录表,以便明确研课任务,避免问题过于集中而导致观察点有较多遗漏。听课前学科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发放听课记录表,以便明晰听课重点,收集数据,为精准评课奠定基础。评课时学科组长确定发言顺序和发言时长,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任务有重点地评课,备课组长在各位教师分评的基础上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虚美、不掩饰,实事求是。教师发展中心和校级领导分别从理念和程序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悟课。每一个集体备课周期,学科组须提交一份高质量的简报,主备人须提交一份翔实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每一位教师须及时提交研课表、听评课表。所有的纸质材料和电子稿上交教科室,教科室做好备课材料的归档工作,材料的齐全性作为学校优秀学科组评选的依据之一,这也为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教研成果、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奠定了基础。

(六)推进精实践行

1.实施实践课程,创造活力校园

以学校“知行、力行、修行、敏行”四大特色课程群中的“敏行”课程群为例,相关课程有“三走进”社会实践活动、“回报母校,感谢师恩”、长乐野外拓展、超山毅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其中,“三走进”课程是浙江省网络精品课程,已经坚持开展了12年,是学校实践类课程的代表。它与太极拳、樱花节、天鸡文学社、机器人社团等带有学校特色和印记的活动一样,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余杭高级中学学子相聚时的谈论话题,怀念时让其感动的记忆点。

实践类课程如何推进才能不流于形式?学校按照活动课程化的要求扎实推进。以“三走进”社会实践活动为例,首先,课程有实施机制,学校与区团委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团区委行政发文保障落实,聘请全区20个镇街的团委书记作为首席导师。其次,课程有目标任务,具体任务是完成“四个一”,即担任一份助理工作,从事一项志愿服务,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学会一项生活技能。

2.开展多元评价,提升实践成效

每次实践活动,学校都要求有预案,有科学的评价考核。先是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然后由学校指导教师和镇街首席导师给予双重评定、赋予学分。这种校内外协同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