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要素 优化对比统整

2021-09-10 07:22肖学胜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肖学胜

摘  要:进入高段的小学生,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单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因此,对于传统教学中始终围绕一篇课文教学的模式,应该有所创新改进,应将更多相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本引人到学生的认知视野中来,通过统整、对比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对比统整;语文要素;感知内容;聚焦写法;组建群文

单元整合是对单元文本的重组,在精准解读语文要素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把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合理整合,使整个单元的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在全国中小学统编版教材统一使用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始终立足立德树人这一工作任务,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重建语文知识管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相应的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课改的最大受益者。

一、感知内容,在统整中明确方向

统编版教材以“主题单元“ 的方式呈现文本,同一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有着相同的内容指向或相近的文本主题。因此,教师要借助统整的方式,针对不同课文具体的内容探寻最佳的切人方式,使得原本松散的内容逐步体系化、结构化,为教学的深人统整奠定基础。

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组成了“科学精神“的主题。在教学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中,教师以统整的视角,对这些课文中的词语进行了适度整合,围绕能够凸显“科学精神“的词语展开教学。老师首先展示整个单元的生词,在学生正确发音和理解意思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阅读扫清障碍。其次,教师从本单元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入手,展示课文中能够体现教材特点的生词,如“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追根求源“ “不断探索“ “善于發现”等,并将含有这些词语的具体语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对词语进行感知,为之后更加深人地感知人物科学精神奠定基础;最后,老师带领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结合展示的词语,领悟人物的科学精神,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丰富了语言积累,也让学生对科学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这样的统整教学中,学生不仅在具体的事例和语境的浸润下理解了本单元中的词语,同时也以词语为跳板,直接迈向了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对人物精神的体悟,这对于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起到了积极的推促作用。

二、联系对比,在统整中聚焦写法

在统编版的教材中,一些单元重点突出文本的情感价值,而编者也考虑到了文本的核心主题,并以相同的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作为一种重要的选文标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不同视角审视文本,在相同中求不同,在不同中寻相同。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分别写了“鲁迅”的作品和别人写“鲁迅”的作品。《少年闻土》是一篇短篇小说,文中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生活经验丰富的少年形象。《好的故事》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述了作者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形象。《有的人》一首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方式,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本单元精选一组与之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个性特征,体会其精神境界。

《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课文都是鲁迅的作品,作者在描写手法上运用了很多相同的方法,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景物描写、人物细节描写等方法,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及体会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统整中将两篇课文相互对比,强化学生对这两种写法的体悟与感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这两篇课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记叙文,是借助具体事例,对真实事件的客观呈现,而《有的人》则是一首诗歌,全文以对比的方式批判了那些统治者和压迫者,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教师引领学生在统整对比分析之后就不难发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作者对事情描述详实,不夸大、不掩饰,让人读起来真实感人;而《有的人》一文,作者则采取了对比、议论的方式,大量渲染情感,营造了生动的情境,极好地展现了人物的特点与形象。如此对比统整,学生才能进一步明确通讯报道、小说在创作上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同时避免了学生对相同内容的重复学习。

三、拓展延伸,在统整中组建群文

阅读教学践行统整策略,我们不仅应该更加关注教材,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将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同的其他文本统整到课堂学习教学中来。这些拓展文本方法的运用,决不能停留在一读了之的层面,而要引领学生用课堂中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形成教材主题单元的有效拓展与无限延伸。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时,教师紧扣《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刷子李》四篇课文,通过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典型的事例来展示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发现每篇独立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临死前的严监生》《泥人张》《快手刘》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文章进行拓展,并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在拓展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关注了作者对人物特点的展现,并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展现,并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进行了细致的体悟。

拓展的文章为学生进一步积累写作方法提供了极好的资源。同时,教师还引领学生借助拓展的文本,尝试与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比较和联系,让学生在课内外融合的情况下,探寻彼此存在的共性和不同,如《快手刘》《泥人张》对民间艺人的关注是从细微的切人点对人物的特长进行关注,与教材中爱国的大型主题相比,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致人微。教师则顺势引领学生进行了一个完整的类比:都是写人的文章,但由于人物所处环境、作者所选典型事件的不同,作者对人物的关注以及采用的表达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变化。正是这样的拓展、对比,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教师没有将学生的视角局限在单一的教材上,而是扩展了与教材主题相关的其他文本,构建了一组相对统一主题鲜明的文本群体。

四、整体回归,在梳理中升华认知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针对某一篇课文展开具体教学的模式,单元整合策略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努力打破无视单元内部文本之间内在联系的做法,在引领学生统整、对比、辨析之后,再让学生以单元整体视角的方式对整个单元的文本进行回顾、梳理与总结。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个体对陌生事物的认知,總是依循着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规律。而对于单元整合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而言,就需要学生在分散感知的基础上,对单元主题下的文本整合进行梳理与提炼,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单元的整体感知,更能丰富学生单元整合下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分别编选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课文。在整合理念下,教师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可为学生拓展补充艾青和舒婷的两首爱国诗篇,彰显了现代诗歌独特的言语形式和真挚、丰富的情感抒发;将《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对比教学,让学生分别感知场面描写的不同特点和表达效果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方法;教学《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在联系类比中让学生感受七律与绝句分别从细节描写、整体概写等方面展现诗人一喜一悲的特殊情感。而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则引领学生以整体的视角对话文本,引领学生深人感知作者展现出来的不同情感体验,罗列概括文本中人物的典型事件,紧扣课文中人物最典型的真挚话语,在具有共同表达指向的场景下体悟作者运用的不同表达策略,对本单元的所有文本都进行重新罗列与梳理,从而明晰每一篇文本的独特特征,在联系对比中提高了整合效益。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又引领学生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写法,“选择一个最让你感动的人物”进行“最感动班级爱国人物“颁奖词的撰写,将整合与实践练笔融合起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要想摆脱高耗低效的尴尬,就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只关注单篇文本的授课模式,充分运用统整的策略,引领学生在联系对比中,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以课程统整促进学习效能提升的探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0409)】

参考文献:

[1]成秀丽.要把握语文单元统整的“度”[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1):40-40.

[2]孙凤霞.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程统整[J].课程·教材·教法.2020(4):96

[3]孟雪,王平,陈继顺.小学教育落实核心素养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8,753(32):7-9.

[4]辛竹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J].神州,2017(9):171-171. [1]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中英文学校 ,广东   广州   510000)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语文要素的活动实践窥探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双线并进”主导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