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马斯叙事理论下的纪录片《美国工厂》

2021-09-11 12:23马雨婷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承受者马斯福耀

马雨婷

(长安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4)

在列维·施特劳斯和普罗普的影响下,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叙事诗结构的研究深入探讨叙事语法,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格雷马斯深受索绪尔关于二元对立原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格雷马斯认为:人们对这些对立物的感觉构成了符号学的基本结构的基础,在此思想基础之上,格雷马斯在角色模式以及语义方阵这两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美国工厂》在2019 年上映之后,迅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更是夺得了2019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一荣誉。该片展现了中国人曹德旺在美国开设玻璃制造工厂的故事,作为纪录片,其故事结构却与格雷马斯的理论相吻合,本文将运用格雷马斯叙事理论对《美国工厂》进行文本分析。

一、“无所不在的作者”视角下的人物组合的变换

普洛普用七种叙事角色概括了童话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分别是:坏人、提供者、帮助者、公主和她父亲、派遣者、英雄和假英雄。格雷马斯继承并发展,在此基础上加进了句子里主谓语成分的相应观念,尤其是依据二元对立原则,提出了六种角色的分类方法:支使者、承受者、主角、对象、助手、对手。《美国工厂》作为一部群像纪录片,与故事片不同,影片没有固定人物主角,随即也没有一套固定的人物组合,但可以发现,通过导演的剪辑依旧可以让影片形成人物组合关系,并随着人物的变换,组合也会完成相应转变。于是在中国人、美国人混合工作的福耀工厂里,中美文化差异就成为其主要基调,在这个基础之上,福耀和美国工会成为了中美文化差异的代表形象。

(一)以“工作”为中心的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人物组合

上述提到的七个角色,格雷马斯提出这些角色又构成了基本故事的各种内在关系。即“支使者”引发“主角”的行动,行动又有一定的“对象”,“主角”往往有“对手”,阻拦其获得“对象”,但通过“助手”的帮助,“主角”终于克服困难。并获得“对象”而将之授予“承受者”,并且这些角色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可以是抽象物。

图1 “六种角色”关系图

影片用客观的视角展现了福耀在美国开工厂并盈利的全过程,在“福耀人”奋斗的过程中,中国人虽然在外闯荡,但依然坚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劳动创造果实”,于是在中国人群体里,“永恒的工作”成为生活主题。所以在福耀总有着一群以公司盈利为目标的人在不停工作着,他们成为了影片中的一大主体。

如果将他们视为主角,那“努力工作为福耀创造收益”就成为了“支使者”,支使着大家向着“挣更多的钱回家以及不失业”这一目标对象前进,但在中美文化差异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思想行动总不会一切顺利,于是就出现了“追求个体自由以及工作权益”的另一部分福耀员工以及工会,他们成为了“对手”阻止追求收益的“主角”追求“对象”。

“支使者”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推动着“主角”行动,在这期间,“助手”可以给予局部支持,通过参与“主角”的行动推动事件发展,福耀工厂里的一部分反对工会的美国人就成为了“助手”,他们在工厂和工会做斗争的过程中,也极力反对工会进入工厂,比方说在初期矛盾还没完全凸显时,美国主管戴维在工厂竣工庆典发布会上对议会代表关于建立工会的发言感到非常生气,以及在影片86:05 分,一位黑人员工说:“我明白有时候需要一个工会,但现在有个人给我一个好工作……我不需要有人横插一脚”,紧接着一位白人女性员工说道:“工会唯一能做的就是留下烂员工。”最后,“承受者”作为支使者的对象,在实际事件中,也可以由“主体”担任,“主体”实现了反对工会,不让工会入驻工厂的愿望,成为了最终的“承受者”。

(二)以“人权”为中心的美国人作为主体的人物组合

在俄亥俄州代顿市里,当地美国居民正在经历因汽车工厂倒闭导致的失业,于是在刚进入福耀工厂时,他们因为重新获得工作,非常感激中国人带来投资并教他们技术。但和影片最开始对于中美文化差异的铺垫一样,与中国人的“不顾一切努力工作”相比,他们对于“自由”以及“人权”的追求有时会大于工作、工资、生存。福耀开厂的这段时间里,矛盾也随之爆发,他们与福耀工厂明暗抗衡。

如将他们视为主角,他们的“支使者”便是西方人对于工作权益、人权保障的思想,这一思想驱使着他们朝着“工会入驻福耀”的目标对象努力,于是可以看到部分福耀员工在工厂里举着牌子大喊“投yes”,以及在福耀工厂门口游行示威,向每一个经过的人宣传着工会的好处以及让他们投出“yes 票”。在不断有美国同事受伤、工作环境恶劣、强度太大等“助手”的局部支持和推动下,产生了与之抗衡的全部中国人以及部分美国人组成的“对手”,甚至在投票开始前的一段时间里,福耀工厂出现了一个较为滑稽的局面——工厂内外的yes 和No 鲜明对立。

在影片的结尾,工会入驻福耀失败,同样意味着他们的失败,主体同时也作为“承受者”便承受了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在影片的第87 分钟,一位中国主管说:“我知道几个工会头目。”说着便拿着一张美国人的照片,说:“再过两周就没有这个人了”,以及最后福耀准备升级为自动化设备都预示着他们作为“承受者”的结局。

二、纪录片《美国工厂》对于格雷马斯语义方阵的运用

格雷马斯建立了语义方阵,这一含义构成模式,也是理解作品含义的最基本的结构,他认为:我们构造结构的直觉要求我们承认这种公式。这种公式首先要确认一个X,那么与之有矛盾且对立的就为反X,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有矛盾但不对立,便成为了非X,那非X 也有个矛盾且对立方,并且也与反X 有矛盾但不对立,就是非反X。这四个动作之间再有矛盾、补充等关系便形成了一个相互具有关联的矩阵。

图2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

在中美文化矛盾的大环境下,虽然福耀工厂将中美两国的人聚集在一起,影片也呈现出很多次两国人分别开会讲述对方的习惯,以求二者在一个环境下和谐相处,但短短几个月,以两国人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矛盾为起点,便逐渐升级成为整个福耀工厂与美国工会组织的巨大矛盾。相信“努力创造果实”的中国人(以下简称中国人)、追求自由与权益的美国人(以下简称美国人)、福耀工厂、美国工会是具有对应性的几个重要角色,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他们的组合排列方式。

图3 《美国工厂》符号矩阵图

中国人远离家乡来到美国工作,想挣到足够的钱让在国内的家里人享受到优渥的生活,再有加班及军事化管理所带来的效率、产能的增高等加成,所以不论再苦再累,都能忍受,中国人如果为X,那么与之相矛盾且对立的便是美国人。美国人对工作时间与工作环境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这是中国人不敢想也不崇尚的。可以看到,当几个美国代表去到中国福耀工厂时,他们学习到的工作前开会这一模式对于美国人完全无效,于是两个国家两套思想体系和管理体系,在一个福耀工厂里,矛盾和对立就被立即激发。

美国人就成为了与X 对立且矛盾的反X。福耀工厂和美国工会作为中国人理念集中的一个代表,便分别成为了反X与非反X,福耀工厂作为反X 与中国人虽然有矛盾,比如他们无法经常回家,工作很辛苦,环境也不好,但是二者并不对立,并且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福耀收益。工会和小镇刚失业的美国人的现状并不搭配,这是反X 和非反X 的矛盾,也是在现实情况中,会有部分美国人会对工会入驻福耀投反对票的一大原因,与前面一组关系一样,他们矛盾但不对立,因为美国人也会有着“实现工人自身权益”的需求。最后,在这个语义方阵下,还有一组关系为X 与非反X,反X 与非X,即中国人与工会,美国人和福耀,他们是完全矛盾。总之,在这几组关系组成的矩形语义方阵中,观众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美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以及福耀工厂与工会的博弈中,福耀工厂在建立、创收的路途中的举步维艰。

三、结语

虽然可以看到导演对于两方人物的选择、剪辑及塑造具有片面性,具有“典型性”的刻板印象,但影片瑕不掩瑜。格雷马斯的两个理论提供了一个文本分析的路径,通过其人物组合以及语义方阵结构,不仅可以看到中美工作态度、方式、以及文化上的巨大差别,这值得关注和深思,同时导演也为纪录片提供了剪辑更优解,利用叙事结构搭建故事情节,让一个深刻矛盾,即中美文化差异贯穿全片,又利用中美生活习惯差异、美国人对于工厂工作模式的厌倦、管理层调整等等不同的表层矛盾的转换吸引观众的关注。

猜你喜欢
承受者马斯福耀
网络环境中虚假不礼貌言语的解读分析
——以微信群聊为例
奥巴马制作《美国工厂》,福耀大喜临门
鸟语
福耀玻璃可提高分红比例
被动语态十大高频考点聚焦
福耀定力
福耀:为美国汽车做好漂亮玻璃
没人当真的绑架案
逾八成受访者难顶物价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