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大赋《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

2021-09-12 08:54李佳羲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8期

李佳羲

摘要:虚构品质是汉大赋显要的特征。在楚辞中,已依稀可见虚构踪迹,汉赋递承于屈骚,成体于宋赋,崇重于相如。司马相如所作《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全然显现,后世作者争相规仿。汉代大赋虚构品质含人物虚构、情节虚构、场景虚构,形成了大赋文体虚廓夸饰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汉大赋;虚构品质;《子虚赋》;《上林赋》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8-0015-02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1]。”汉代大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世人给予颇多标签,或“敷陈”、或“博丽”,“虚构”也为之一则。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从人物设定,到情节设计,再到场景构建,始终不脱虚构艺术性。正如《赋概》所云:“相如一切文,皆善于驾虚行危[2]。”《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不受现实的框架所羁限,以虚构内容、虚设对话、虚拟场景来体现辞赋想象虚夸的艺术价值,在汉代的大一统专制下,既能达到赋家劝谏目的,又能保全其身。《子虚赋》通过虚拟主客问答起始,铺排了齐、楚的广博宏丽,《上林赋》作为《子虚赋》的姊妹篇,铺陈了天子上林苑的巨丽华美,虚构脉络贯串其中。

1人物虚构

汉代大赋中虚构人物,一部分来源于先秦典籍,另一部分来源于赋家虚造。《子虚赋》《上林赋》中虚设问对的主要人物来源于司马相如的创造。《子虚赋》开篇交代了子虚先生的身份,“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田[3],”子虚先生作为楚国的使臣出使齐国,在与齐王畋猎时,同乌有先生展开对话。赋中人物名字,“子虚”字面意思为虚构,“乌有”字面意思为没有,“亡是”字面意思为不是。“子虚乌有”从人物的设定上已为虚指,虚设其事而不必征实,更便于肆意夸诞与铺陈怪奇。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4]。”子虚先生、乌有先生、无是公分别代表楚国、齐国、天子阐明观点,这说明汉大赋的虚构人物是为虚设其事服务的。虚构人物的主要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文中并不对他们的个性进行描述,这不同于汉乐府着重塑造人物性格特征,也不像后世小说、话本中虚构人物突出个性且特色鲜明,在大赋中,虚构人物是为了言志、铺陈所设置的。枚乘《七发》虚设吴客、楚太子对话,班固《两都赋》虚设东都主人、西都宾对话,这些人物都是子虚乌有、不具特色的,“甚至可用甲乙丙丁来代替它们,而不会产生太大的差别。”[5]毫无特色的人物虚构与先秦时代背景不可剥离,也与先秦纵横家游说技巧不可分割。在侵伐不断的战国时期,诸侯国势力强弱多在于门客,楚之春申君、魏之信陵君、齐之孟尝君,作为门客,不仅为君主出谋划策,还能审时度势运用游说技巧,说服对手达到目的。汉代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许多赋家都曾为诸侯门客,赋家将纵横游说技巧融入赋体,需要在赋中虚构人物,从而搭建一个辩论平台,让虚构的人物在赋中互相辩难,将复杂问题简明地呈现。假托人物以虚夸,使汉大赋表现出虚邈悠谬、夸诞不经的创作倾向,最能容括“精骛八极”的想象,这无疑成就了汉大赋的独特的体制风格。

2情节虚构

汉代大赋常见形式是虚设主客问答情节,这是汉赋虚构品质的典型表现。

子虚曰:“可。王驾车千乘,选徒万骑,田于海滨,列卒满泽,罘罔弥山。掩菟辚鹿,射麋格麟,骛于盐浦,割鲜染轮。射中获多,矜而自功。顾谓仆曰:‘楚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楚王之猎孰与寡人?仆下车对曰:‘臣,楚国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余年,时从出游,游于后园,览于有无,然犹未能遍睹也,又鳥足以言其外泽乎?齐王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3]。”

这段情节描述子虚先生向乌有先生解释畋猎捕获少却又高兴的原因,司马相如将情节描述得极为细致,如同真实发生过一般。在相隔十年所著的《上林赋》中,细致的虚构情节也有所体现,如亡是公评价子虚先生、乌有先生的谈话:“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3]随即,亡是公话锋一转,对子虚先生、乌有先生的言论进行批评,“且二君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3]亡是公的指斥使得子虚先生、乌有先生二人羞愧不已,这些虚构情节推动全篇进展。许多汉代大赋同样有虚构情节:《七发》虚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楚太子的情节,通过设为问答的形式,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在于贪欲过度,一般药物不可医治,列举七事启发太子;《两都赋》虚设东都主人赞扬长安,对西都宾盛称洛邑制度而发表评论的情节。为了达到讽谏目的,这种虚构主客问答的情节构成了大赋的基本结构。情节内容中展开的人物对话,深刻地反映不同人物代表的立场,虚构人物虽以虚构的辩论情节对话,但汉赋大家有意识地设置了主客正反,让双方言说更具有说服力,使得虚构情节更具层次。曹明纲先生在《赋学概论》中阐述:“例如在唐代以科白为主的参军戏中,有一出名为《三教论衡》,其演出时,由三个角色分别穿儒、佛、道三教服饰,代表儒、佛、道三教相互争论辩难,以此来阐发各自的教义和取悦观众。”[6]这样的表演形式与人物灵感无疑来源于汉大赋,很明显《子虚赋》《上林赋》的情节虚构对后世戏剧的创作手法、创作技巧等方面有所助益,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增添了新的视角。

3场景虚构

《子虚赋》云:“仆对日:‘唯唯。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日云梦。”[3]司马相如笔下的“云梦”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放大的虚构场景,详细描写了“云梦” 的山、土、石,利用华丽的辞藻介绍了“云梦”自然富有的地理风貌。《上林赋》的“上林”也是一个无限延展的虚构场景,以“东”之苗圃花卉,“南”之平原广泽,“西”之清泉鸟禽,“北”之奇珍异兽展开,又详细描写各种名物。静物如山地名称、土地颜色、玉石种类,动物有如铺陈鸟类、马类、走兽类,还有若干人物、衣物、饰物等等,使人眼花练乱、目不暇接,“众物居之,不可胜图。”[3]这种夸张的场景虚构,极大丰富了汉代大赋的内容。刘勰《文心雕龙》篇言:“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7]说明大赋非常讲究铺陈摹状,其本质是夸饰炫耀,夸饰炫耀在场景中展现,铺陈虚构的场景又将赋家所学展示为各种名物事类的铺排充实,就要求作者需具备“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8]。赋家不仅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具有将想象世界描绘出来概括力。汉代大赋的博物,涉及庞大的知识,在司马相如的赋中,其博物的才华将虚构场景描写得非常丰满。易闻晓先生也提到:“汉大赋容纳名物极多,是由于题目苞览,长篇巨制,具有广阔的铺陈空间,需要广博的名物充实其中。赋题不同,如《子虚赋》写云梦泽,并《上林赋》,凡其中山水、土石、草木、鸟兽,类聚众多。”[9]汉代大赋广博的虚构场景与强盛富饶不可分割,赋家将这种社会发展进行歌颂、创作。场景虚构相比人物虚构和情节虚构更加立体,这种品质进一步丰富了汉代大赋的内容,为后代场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结语

诚如上述,虚构是汉代大赋的重要标志,也是汉大赋重要的品质。汉代大赋作为汉代重要文学代表,这种品质令赋家自由地构建心中大气张扬的世界,使得汉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自古对于汉代大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都不能否认汉代大赋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汉代大赋拥有宏大的体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话语,一并虚构品质,都是了解汉代文学思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8:1.

[2]孙福轩,韩泉欣.历代赋论汇编:(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444

[3]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司马迁.史记:第4册[M].北京:中華书局,2011:2611-2612.

[5]苏瑞隆,魏晋六朝赋中戏剧型式对话的转变[J].文史哲,1995(3):89-93.

[6]曹明纲.赋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04.

[7]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9.

[8]葛洪.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93.

[9]易闻晓,汉赋为“学”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2-70.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