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

2021-09-13 02:35张民华金胜磊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张民华 金胜磊

【摘要】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人文气息,提高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接着对具体整合策略进行了重点探究,希望对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传统文化资源;学校教育

2018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问题,可总结为三方面内容:第一,让传统文化教育覆盖各学段,使其成为固本工程;第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材中,使其成为铸魂工程;第三,让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使其成为底色工程。这为学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

(一)适合学校的文化场域

我国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犹如黑夜中的指路明灯,为现代教育指明了方向[1]。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克己内省、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孟子的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这些教育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具有深远影响。这些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建设,可结合自身的文博资源,深挖优秀教育思想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打造具有特质的学校文化品牌,塑造新时代教师、培育新时代好少年。

(二)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正在进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恰恰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为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在文化和品德方面的教育,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途径

(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塑造文化之魂

学校精神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还是师生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反映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品质和精神面貌,是被他们共同遵守的信念和准则[2]。同时,学校精神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师生行为的指导方针。可以说,学校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够指明学校的发展方向。

1.确定办学思想,重视三风一训建设

我校从孔孟的教育思想中吸取精髓,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礼义廉耻等思想和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相结合,调整教育步伐,践行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将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等理念贯彻其中,明确办学思路,树立学校品牌。明确的办学理念和详细的师生行为准则,有利于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简称“三风一训”)的贯彻执行。比如,在确定自身的办学思想时,学校可将孔孟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三风一训”以极其简练的文字阐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让孔孟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中,能让学校的精神文化具有生命之魂。

2.确立办学目标,塑造共同愿景

愿景是一种意愿、图景,概括了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价值观念和使命。它是全校师生在校长带领下为了同一种意愿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学校对自身的发展期待[3]。文化建设需要明确的愿景,而共同的愿景则指办学思想、精神文化等。因此,学校在确立办学目标时,应融合孔孟教育思想。如在培养学生方面,学校应确立培养新时代好少年的目标。这一目标既传承了孔孟的教育思想,又与时代需求相贴合,对学生进行了指向性培养,为其日后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人奠定了基础。

(二)挖掘特色资源,提升文化之位

除了精神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还应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所谓物质文化指的是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包括整体的文化形态,属于学校特色文化的一种,能够反映学校的外在气质和形象。营造优美、整洁、充满书香的校园,不仅可以提升文化育人效果,还可以体现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昂扬学生的斗志,激发其进取精神。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让全体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洗礼。为了进一步突出特色文化,学校可整合自身的固有资源,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载体,为形成特色文化场域奠定基础。比如,学校可通过对文化墙、绿植等建设,让校园景观和建筑相得益彰,更具韵味和文化气息,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传承国学经典,丰富文化之蕴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学校应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把校本课程作为实施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载体,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学校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通过丰富的文博资源,集中学校一批骨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传承国学经典,丰富其文化底蕴。

1.国家课程渗透

如今,在小学语文、数学、音乐及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不乏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的身影,其在课程中的比例也有增长趋势。在日常教学中,各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互有渗透。学校可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挖掘隐藏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以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效。学校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将传统文化根植在学生心中,使其在平时的行为中自觉践行传统文化。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书写儒家经典,背诵经典诗词,感受古代贤者的智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教师可以将经典阅读、古诗词吟诵和语文教学充分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积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民俗歌曲、民族舞蹈,使其在学习的同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教授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这样的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体育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选择视频时,可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出发,选择那些故事性强且具有育人价值的片段,如有关岭南武术宗师黄飞鸿、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等人物的影视片段。这样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使他们了解了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这些事迹,学生能够明白:学习武术不是为了耀武扬威、欺凌弱小,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和人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端正其体育学习态度,从而让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助课堂这一主阵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在学生的心灵中扎根,使他们更好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培养其优良品德,完善其人格,促使其全面成长。

2.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先明确主题。因为只有主题鲜明,结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才能达到甚至超出预期效果。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校应科学划分篇章。比如,第一章可介绍学校的古代、近代名人,特色建筑文化及一些传统礼仪;第二章则主要介绍孔孟的儒学思想,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语录、故事、诗词等,使其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第三章重点介绍学校的办学历程与特色文化。将校本课程融入课时管理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校园文化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升其人文素养,让其在小小年纪便具备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育人机制,涵养师生儒雅之风

学校制度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文化发展高度。不断完善学校制度,通过刚性约束来贯彻精神文化,不仅有利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还能为精神文化的落实奠定基础。学校在建设制度文化时,除了制订学校管理规章外,还可以通过三评制度来陶冶师生情操,使学生更加笃学向上。

比如,学校可积极组织“三评”活动。所谓“三评”指的是班级、备课组和办公室评价。学校可以制订具体的评比标准,定期组织表彰活动,陶冶师生儒雅之风。例如,学校在进行班级评比时,可打造文明有礼的班级团队;在进行办公室评比时,可以将和谐、奋进作为评比指标;在评比备课组时,选择具有求索、创新精神的团队。

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校文化建设,通过丰富的、动态的学校文化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让传统文化浸润校园。这一举措不仅能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校园,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刘洪梅.新时代中华传统礼仪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研究:评《中华礼仪校园读本》[J].语文建设,2020(03):82.

魏旭峥.论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Z1):119-122.

王湘蓉,王楠,吕虹.建章立制,全面動员,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家,2019(12):23.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与社区文明结合的探索
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的探析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尼尔的生命化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