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编排体系下习作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13 02:35史玉凤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史玉凤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习作时,有意增加了想象类习作的内容,旨在借助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平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编者依照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在单元中设置了精读文本、习作例文和初试身手等板块。面对这样的教学资源,在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提出“创设鲜活情境,体悟想象的表达乐趣”“激发思维意识,开辟想象的实施路径”“打造开放质态,激发想象的表达欲望”等习作单元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习作单元;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鲜活情境,体悟想象和表达的乐趣

(一)多朗读,沉浸在文本情境中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文本一般都是出自名家的经典之作,无论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文本的表达立意,都是值得学生借鉴的典范之作。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两篇精读类文本,就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想象出来的世界,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教师不用过多点拨与引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营造的真实世界,与文本共同经历一段独特的经历,感受文本内容的奇妙和表达的精准,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象和表达的欲望[1]。

比如,《宇宙的另一边》认为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作者借助“我”在窗台上的奇妙想象,用连续追问的方式展现了宇宙与现实生活的相反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多维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我”的思维,以及文本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式,使学生在师生衔接、来回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宇宙的神奇;其次,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一名学生朗读其中的问句,另一名学生朗读其中的答句,挖掘作者内心的好奇及对宇宙的向往之情,与作者一起享受想象带来的愉悦感。

(二)用插图,在直观观察中体验

小学生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对直观、形象的事物,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体验。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展开学习。为了顺应课文想象的内容,编者所选或者特意绘制的插图,有的站在作者表达的视角,有的站在学生阅读的视角,是帮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的材料,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基础[2]。

比如,精读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学生对这个情节尤其感兴趣:“我”变成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菱形……只要风吹起来,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课文中的插图,正好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息息相关。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后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么多形状的鸟窝在树枝上跳舞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如果树林中其他小动物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

在课文内容与图片的对照下,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更有效地感受到故事所描写的情景,洞察了文本表达的逻辑,获得了更好的体验。

二、激发思维意识,开辟想象的路径

(一)依托教材提示,在实践中提高想象能力

大胆想象是有策略可循的,并不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编者提供的资源和方法,将策略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打开学生全新的想象思路,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

比如,这个单元中两篇精读类课文的课后题目就对想象做了提示和引导。《宇宙的另一边》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展开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想得更奇妙。”面对这样的练习题,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方法,鼓励学生紧扣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作者认为宇宙的另一边是世界的倒影。于是,很多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宇宙的这边,我是女孩;宇宙的另一边,我会不会是男孩……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不仅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实践,还感受到了想象的方法、角度和特点,提高了想象能力。

(二)加强互动,在实践中拓展想象渠道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想象状态。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想象质态是多维的,其最终的想象成果也是丰富而立体的。这就意味着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应是孤立的,而應该在学生自主性学习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从中捕捉自己与其他人想象的不同状态和维度[3]。

比如,在学习了两篇精读类文本后,教师可以借助“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将学习过程中使用和掌握的想象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实践与收获,并认识到在想象的世界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后续的“初试身手”栏目的接龙编写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初步训练的过程中共同享受别样的表达兴趣彼此启发,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投入想象和交流,不断朝着更立体、更丰富、更独特的想象境界迈进。

三、打造开放质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一)“开放性”大于“合理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只要提及想象,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合理”,他们始终将“合理”作为评判学生想象质态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事实上,一味强调合理性,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统编版教材在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时,没有提出“合理”的目标,而是鼓励学生在开放的质态中,大胆地、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便不用过于苛刻地关注想象的合理性[4]。

比如,“初试身手”这个栏目中,第一个接龙故事是“瞌睡虫王国里的所有虫子都纷纷地飞出去,到外面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对这个故事进行想象接龙时,很多学生一开始循规蹈矩,依照阅读的童话故事展开现象,但到了后半段,很多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也就跳出了固有的生活常理,不再受到文本表达的框架限制,展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同时符合故事内在的逻辑认知。在交流分享中,不少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想象不太切合实际,但教师将交代和解释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自圆其说。这样的想象虽然已经违背生活常理,但如果学生能够在自己想象的故事中找到具体的依据,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表达意识。

在这样的状态中,教师心目中的“开放性”就比“合理性”更为重要,能使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想象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不拘性”大于“仿照性”

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从积极的仿照开始的,尤其是一些典型和有趣的句式,都需要在体悟中进行积累与内化,为学生后续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对想象类习作而言,学生从文本中学到的不仅是固定的句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模仿后进行创新性表达,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始终局限在狭窄的空间中,因为模仿而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5]。

比如,《宇宙的另一边》中,有这样一种句式“在宇宙的这一边,(          );那么,在宇宙的那一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宇宙这一边和那一边的巨大不同。学生模仿这一句式进行表达时,没有局限在句式上,而是对其内容进行整体性感知。教师鼓励学生突破固有框架的束缚,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能够巧妙地推动学生想象意识和综合表达能力的发展。

想象意识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借助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鼓励学生借助教材,体悟作者丰富的想象意识和高超的表达技巧,使其在激活思维、突破自我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章绍耘.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20(34):54-55.

李梦奇. 立足于生活的土壤,培育出语文的种子: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9(19):84.

郭姗姗.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J].教师,2018(09):91-92.

姚婷.管窥部编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0(28):59-60.

惠敏.统整习作单元 助力习作教学: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江西教育,2021(17):60-62.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梁八柱”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