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怀抱传天下 薪火相传声不绝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综述

2021-09-22 09:17孙唯一谭鑫亿
中国音乐 2021年5期
关键词:刘德海中国音乐学院刘先生

○ 杨 靖 孙唯一 谭鑫亿

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生命尽头,哪怕历经再多的苦涩和寂寞。

——刘德海

一代琵琶大师、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德海先生(1937—2020)是中国琵琶艺术的领路人。他将自己比喻为“爬坡人”,一生致力于中国琵琶艺术的发展,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构建起独具刘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琵琶艺术话语体系,成就了琵琶艺术史上的新高峰。在先生辞世一周年之际,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了“刘德海音乐艺术周”活动,以系列音乐会、讲座和研讨会的方式全面展现了刘德海的艺术世界,以此表达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图1 刘德海先生

一、“音容宛在,琴音绕梁”—系列音乐会

三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分别以“琵琶行—刘德海琵琶音乐巡礼”“传统的翘望—民间音乐的时代回响”“‘和美颂’—丝竹相和之国乐交响”为主题展现了刘德海先生的艺术成就与思想理念。

(一)音乐会之“琵琶行—刘德海琵琶音乐巡礼”

刘德海先生认为“创作是琵琶发展的生命线”,他一生共创、编作品102部,其中原创作品53部,编创作品49部(包括14部“传统音乐作品”、21部“中外音乐作品”、14部“民间和戏曲音乐作品”)。其作品堪称中国民族器乐曲库中的瑰宝,在题材、内容、技巧上的创新不断推动着我国琵琶艺术向前发展。本场音乐会选取其中的12首经典之作,邀请来自高等音乐院校、国家院团以及琵琶行业学会的琵琶教育家、知名演奏家、学界专家共同为听众呈现了一场民乐盛宴。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用一曲《天鹅—献给正直者》惊艳开场,以其精湛的演奏技法表现了天鹅时静时动的生活情景,通过“拍弦”生动再现了天鹅轻拍翅膀、渐渐高飞的画面,使听众回味无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平湖派传人杨宝元演奏的《平沙落雁》运用速度、音色的变化描写了大雁迁徙南飞的情景;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赵静演奏的《春蚕》是刘德海先生将新疆民间音乐素材和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之作;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演奏了刘先生“旧曲新弹”的代表作之一《陈隋》,展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古代女性姿态;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韩妍演奏的“田园篇”之一《金色的梦》描绘了一幅夏日虫鸣蛙叫,孩童开心玩耍的美好画面;《〈瀛洲古调〉文板六曲》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强演奏,音乐灵巧、活泼;《昭陵六骏》由周慧、葛詠、李佳、王一平、宋梓滢、陈哲六位齐奏,将战马劲健俊逸、身冒箭矢、驰骋奋战的雄姿刻画得入木三分;《天池》是刘先生历时五年创作完成的作品,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青年琵琶演奏家奉朝红演奏,听者闻之如置身微风轻拂、碧波荡漾的静谧氛围;中国音乐学院的董楠教授和葛詠副教授合作完成了刘先生遗作《〈平安玉珠送亲人〉—献给伟大的白衣天使》的首次公演,声声琵琶演绎了“泪珠落玉盘,声声求平安”之意;《霸王卸甲》是刘先生根据汪派李廷松先生的传谱所作的新编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将作品立意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

音乐会结尾,老、中、青、少四代83位琵琶人共同奏响了由刘德海先生编创的《十面埋伏》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不仅诠释了先生对于传统经典古曲的理解与认知,更展现了琵琶艺术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音乐会之“传统的翘望—民间音乐的时代回响”

刘德海先生始终不忘中国音乐之本—民间音乐,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中国弹拨乐五重奏团“五朵金花”以来,坚持以开放的态度认真审视当代民族器乐教育;于2001年发起“‘1’行动计划”(即一年一个民间乐种的采风学习),对地方民间乐种进行抢救性保护;2013年倡导的“回归江南文化摇篮”活动,再次体现出他对传承与发展地方民间乐种的责任与担当。本场音乐会正是基于先生对民族民间乐种的探索与教学实践,分为民间乐种与当代民族室内乐两大板块。

汕头潮州大锣鼓协会与中国音乐学院紫禁城室内乐团共同演绎的潮阳笛套锣鼓《八仙欢宴》拉开音乐会序幕,展现了华丽典雅的宫廷音乐风味;上海长桥江南丝竹乐团演奏的《中花六板》典雅细腻、委婉动听;广东音乐传统古曲《双生恨》由南亭会乐团演奏,使用“五架头”(高胡、扬琴、椰胡、秦琴、洞箫)编制,表达出人们对封建婚姻的怨恨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国音乐学院十位师生通过《柳青娘》(潮州音乐传统乐曲,刘德海改编)刻画出了舞伎柳青娘婀娜的舞姿及其对悲惨命运的哀怨之情;泉州南音乐团与紫禁城青年室内乐团演绎的福建南音四大名谱之一《走马》以生动的音乐语言描摹出了八骏马的矫健雄姿;西安鼓乐艺术团的“行乐”《满园春》(六调)使观众仿佛置身西安古都,感受大唐的盛世风韵。

中央音乐学院金磬吹打组的苏南民间吹打《将军令》用两支大唢呐配以“大锣大鼓”,渲染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势;中国阮咸乐团演奏的《酒狂》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青根据姚丙炎先生的打谱改编的重奏作品,乐曲意在重构七贤竹林下饮酒作乐的情景;《白石道人音画》是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根据宋词大家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编配伴奏、加入人声演唱而作,此次为该作品的世界首演;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朱琳受杨靖教授委约而作的《仓才》运用琵琶的多样技法模仿了戏曲中大锣、小锣、钗和板鼓的音色;丝弦五重奏组演奏的《跃龙》以“宁海平调”为音乐素材,表达了作曲家对家乡的怀念;刘德海先生编配版本的《夜深沉》由中国女子弹拨乐团演奏;作曲家张新怀应紫禁城室内乐团约请所作的《华州韵》由紫禁城室内乐团与陕西戏曲研究院眉碗团联袂演绎。这场音乐会是对刘德海先生的致敬,同时也是“‘1’行动计划”和“回归江南文化摇篮”的延续。

(三)音乐会之“‘和美颂’—丝竹相和之国乐交响”

1997年—2002年刘德海先生参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批批艺术理想坚定、专业过硬的青少年乐手。如今昔日的校友们带着对大师的缅怀再次相聚,一起重温青葱岁月。本场音乐会旨在通过不同编制乐团的演奏,展现刘先生对民族乐团建设发展的理念。

音乐会以朱琳教授创作、中国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演奏的民族管弦乐小品《舞之光影》开场;随后是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董晓琳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共同演绎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1972年)。

刘青教授为音乐会创作的《泉》以“清泉”的音乐形象隐喻了刘德海先生一生的灵感源泉—“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创作”,这次演出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由中国音乐学院校友弓弦乐团完成。乐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与实践,在高音声部加入板胡群体,使其更加坚实,同时增加马头琴声部与大提琴、低音提琴声部,形成更加丰厚的中低音声部。

中国音乐学院校友弹拨乐团在以往乐队编制基础上加入了两把十二平均律制的南音琵琶(由李建瑜制作)、四张高音琵琶(由乐海乐器提供)、四张低音琵琶(由曹卫东制作)、高音扬琴等。十二平均律制的南音琵琶与传统琵琶形成深厚、充满穿透力的立体音响效果;改革后的高音琵琶填补了琵琶声部与柳琴声部之间的音色断层,使整体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厚实;低音琵琶、低音扬琴与大阮声部形成立体的中低音声部,琵琶群体形成高、中、低音响群,整个乐队更具交响性。乐团《出发点》《少年狂想》(均为叶小钢、张晓峰创作)、《柔板》(高为杰根据巴伯弦乐四重奏改编)、《月儿高》(卫仲乐演奏谱、王丹红编配)的良好演出效果说明对于民族乐团声部重构的探索与尝试取得成功,这是对刘德海先生理念的秉承与延续,也彰显出中国音乐学院在此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场音乐会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为观众们带来美妙的视听体验,更激发后辈作曲家、表演者和音乐爱好者对琵琶艺术乃至中国民族器乐的热爱,为民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多元汇流 源在民间”—系列讲座

刘德海先生晚年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间乐种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次艺术周邀请西安鼓乐、泉州南音、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族民间乐种传承人及音乐高校的教育、研究者进行讲座,展现民间音乐的无穷魅力。

《西安鼓乐音乐文化概观》中,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程天健从起源、风格流派、乐器分类、宫调体系、演奏“俗语”等方面生动详细地讲解了西安鼓乐这一古老又颇具文化底蕴的地方乐种;上海市级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周峰以《江南雅韵》为题讲述了江南丝竹“中正平和”“亲密”的特征;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张新怀教授在《陕西地方乐种》中对秦腔、眉户、碗碗腔、弦板腔等七种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作出介绍和解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是由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曾家阳所作,全方位讲解了泉州南音的历史、工乂谱、乐器和表演形式;来自星海音乐学院的余乐夫和吴迪两位老师的《多元一体 跨越传承—广东音乐在当代》展示了广东音乐发展历程中演出形式的变化及具体演奏时的柔韧性和空间,此外也表达了对于传统音乐传承与传播的见解;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邢立元进行了以《多元汇流—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传承的研究(1927—1964)》为题的讲座。

六场讲座基于刘德海先生将民间音乐引入高校教学的构想与倡议,以实际行动为民间音乐资源向高校专业音乐创作转化赋能。

三、“记忆千绪,群贤畅言”—刘德海音乐艺术研讨会

艺术周最后一天,“刘德海音乐艺术研讨会”在国音堂举办。中国音乐学院副校长黄虎教授出席研讨会并主持相关环节。研讨会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由中国音乐学院齐琨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副校长黄虎教授和中国音乐学院沈诚教授主持。

(一)缅怀篇—刘德海先生的贡献与启迪

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以《忆德海》为题,追忆了他与刘德海先生相识五十余载的深厚情谊。樊老师讲到,德海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族室内乐建设、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2002年发起的“‘1’行动计划”等,都是对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行动,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中国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深层次思考和付诸实践的勇气。樊老师认为:如果能够在其中吸纳德海提出的合理主张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那将是对德海最好的纪念。

著名琵琶、戏曲理论家庄永平在《论刘德海在琵琶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发言中,从九个方面阐明了刘先生在琵琶艺术上的成就和在中国琵琶史上的崇高地位:1.刘德海的哲学思考;2.兼收并蓄,学习流派,但不做流派传人;3.手形结构不同以往,并影响了一批演奏家;4.总结出了能够达到最佳音色的“弹挑”方法;5.依托自身的天赋,造就出流畅自然的风格;6.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手法;7.新指法的开拓;8.旧曲新弹;9.新曲创作。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孙维熙教授以《回顾与感想—忆刘德海先生》为题,回顾了他所了解的刘先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包括先生的音乐创作、在乐器上的改革以及演奏技法上的革新。通过孙教授的回顾,让与会者对刘先生的成长之路有了进一步了解。

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汤良兴以《向刘德海先生致敬—记六十年中的二三事》为题,通过几个典型事件,回顾了刘德海先生的一生,展现了先生从青年到老年的艺术追求,在继承传统和发扬创新之间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中央音乐学院于红梅教授因时间冲突,特请中央音乐学院樊薇教授代为宣读文章《寻唤精神故乡—刘德海先生之于当代民乐人的省思》,从当代民乐人的角度,分析了刘德海先生对于民乐同行人的助力,对民乐后辈们的帮助;著名二胡演奏家王国潼的发言题目为《忆德海兄—写在刘德海先生逝世一周年》,由中国音乐学院张尊连教授代为宣读,通过回忆与刘先生的诸多往事,表达了对先生深切的缅怀与无尽的哀思;文学家朱玉学以文章《“虚怀清竹气若兰”—论刘德海〈人生篇〉的审美情韵》表达了对刘先生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追思;杨宝元教授通过回忆跟随刘先生学习、生活的点滴,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与思念;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编审侯钧以《情深似海,心系国乐—刘德海先生的唱片情缘》为题,从刘先生演奏、担任艺术指导和录音几个侧面,介绍了先生与唱片的情缘;中央音乐学院章红艳教授通过回顾与刘先生交集的事件,表述了先生作为音乐大师的人文观照,并对比先生学习的广博,对专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专”与“窄”进行了反思;《人民音乐》前副主编于庆新(由黄虎教授代为宣读)高度评价了“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策划水准,他认为主办者的办会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刘德海先生博大精深的美学追求和教学理念,是对刘德海精神最好的纪念。

(二)演奏篇—作为演奏家的刘德海

刘德海先生的演奏技术精湛,情感表达细腻,艺术表现力丰富,擅长演奏多种风格的乐曲,他以超凡的演奏技艺,推动琵琶艺术走向世界的舞台。

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在《穿行十字路口的表演者—琵琶尊者刘德海的启示》中提出刘先生正是以其擅长的琵琶为出发点,通过自身强大的声音主权,不断穿过不同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十字路口,展开他对中国音乐半个多世纪的爬坡探索。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刘红教授以《刘德海琵琶艺术成就之时代背景及其对当下民乐表演艺术的启迪》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时期,刘德海先生创造了丰富的艺术人生,我们要在这样的反差中去感悟先生的艺术精神,反思当下民乐(国乐)创作和表演之路。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国家一级演奏员陈音的发言《创新 求变 开辟新道路—从演奏谈刘德海大师琵琶艺术》,从“改编《十面埋伏》等古曲”“强调创作”“自我主义与创新精神”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刘德海先生在演奏方面为琵琶艺术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王书伟先生认为,新技巧、新技法、新技艺是刘德海先生一生的风向标,他的创作理念、演奏技艺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对于推动琵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创作篇—作为作曲家的刘德海

刘德海先生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中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刘德海晚期琵琶创作初探》,以“三个阶段、六个特点、三个建议”为主线高度概括了刘德海先生的创作内容与特点。梁老师将刘先生晚期(2000—2020)的创作特点概括为:1.回归传统;2.回到儿童时代;3.回归江南文化摇篮;4.回归丝绸之路;5.追求在琵琶创作上和声和复调的表现力;6.回到人间大爱。他还提出三个建议:1.举办刘德海晚期琵琶作品专场音乐会;2.出版刘德海琵琶作品全集;3.在各种专业和业余琵琶比赛活动中推广刘先生的作品。

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生在《刘德海先生创作理念对我们的启迪》中充分肯定了刘德海先生“技”“情”“理”三位一体的创作观所具有的指导、启迪作用,并分享了三点体会:1.提倡音乐作品的多样化;2.在将民族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以外,还可以通过整理、加工、改编等方法,使其贴近当代听众的审美需求;3.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和相互尊重的创作氛围,有利于充分发挥作曲家的创作积极性,凸显其创作个性。

高为杰教授的发言《德高望重琵琶泰斗 海纳百川经典传承—作为作曲家的刘德海》从作曲专业角度,评述了刘德海先生作为作曲家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他大量例举经刘先生改编并重新演绎的传统曲目,展现了先生“用音乐说话,不要‘说教’”,打破流派的藩篱,博采众长、另辟新境的超高创作力。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青教授的发言《刘德海先生与我的音乐情缘——三部作品的创作记事》,围绕三部音乐作品,回顾了与刘德海先生共事的细微事件,表现了刘先生令人赞叹的艺术造诣,对后辈想法的尊重和对同行工作的肯定。

刘青教授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在本次艺术周活动中上演的作品《泉》的创作笔记,回顾了创作过程,她讲道,是刘先生的“纯真、童心”与具有“创新精神、反叛精神” 这两个性格特征深深打动了她,并为她的作品《泉》提供了创作灵感。

四川音乐学院梁云江教授(由四川音乐学院宋梓滢老师代为宣读)认为,刘德海先生倾注毕生心血在“原创音乐”“民间音乐”“古曲新奏”中,对国家、对音乐、对琵琶充满深情厚意,先生的创作,透露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层思考。

(四)理论篇—作为音乐理论家的刘德海

刘德海先生曾从“传统性、民族性、世界性”三个方面提出了琵琶艺术的“金三角”哲学思想,对琵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杨靖教授《〈琴海游思〉的启示—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的学术思考》中讲到刘德海先生始终坚持的“音乐以情本体为终极关怀”的人本音乐观,“技术是情的载体”的技术观和“乐学即人学”的创作观。并由此观照此次艺术周内容策划的学术定位与起点,即用音乐本体的力量,学术研究的视角,共同“盘点”先生对琵琶艺术和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所作出的贡献和带来的影响。

著名作曲家蒋婉求在《琵琶音乐艺术中的哲学思辨—读刘德海〈哲学笔记断想〉有感》中,分享了“寻人、守根、固本、铸魂、塑神、达真”六点学习感悟,认为后辈学者应不失时机地去研究、去传承、去弘扬刘先生的音乐哲思。

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馆长杨刚以《回归江南文化摇篮—刘德海先生十年江南行历程记事》为题,讲述刘先生生前与其谈起的“四大心愿”:1.重访流派;2.推动创作;3.根植民间、吸收养分、传承传播;4.弘扬国乐先辈周少梅音乐文化项目系列活动。他表示,经过近十年努力,先生的这些心愿都已化为行动,得到相当程度的实现。另外一篇围绕“回归”文化事件展开的探讨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刘天华研究会秘书长方立平所作的《回归江南文化摇篮—当代琵琶与民乐的再启蒙》,他认为重提“回归”使民乐界更加关注“传统”的引领和启蒙作用,在当下,更具有尖锐的针对性和强烈的审美诉求,批判了民乐界泛滥的虚无主义与娱乐至上的不良精神导向,后辈应继承刘德海先生遗志,将“回归”活动继续推进下去。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紫禁城室内乐团音乐总监刘顺教授在自由发言环节通过讲述与刘德海先生采风时的点滴细节,再现先生心系乐人,反感应酬等官僚习气的真性情。

(五)教学篇—作为教育家的刘德海

自1960年刘德海先生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便开启了他长达60年的教育生涯。他秉持的演奏、作曲、理论、教学四者合而为一的“3+1”全能式人才教育理念,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吴玉霞研究员的发言《情怀永驻心间—追忆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中讲到,刘德海先生的教学偏重启发,有教无类“四色理论”彰显人文情怀,“求新求变”的理念无处不在。先生“琵琶学科思维建立”“琵琶文化‘和而不同’”“琵琶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理念的形成,与他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及从事舞台教学、创作、理论研究分不开。

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在自由发言环节,赞誉刘德海先生为罕见的艺术天才,进而讨论到艺术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3点建议:1.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和人才观;2.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3.要为人才创造出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如此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民族的艺术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研讨会最后,黄虎教授作总结发言道:“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的圆满举办,用事实证明了琵琶人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一支能干大事的队伍,进而我更加坚信,国乐人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一支能干成大事的队伍,更是一支可以担负育国器、强国音重任的队伍。”

斯人已去,经典永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与刘德海先生的亲人、生前好友、同事、学生齐聚一堂,共同追忆先生的德、学、才、识,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挚爱与深情。

结 语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的举办是对刘德海先生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贡献的铭记,是对无数琵琶与中国音乐后继者们的鞭策与激励,既彰显了中国音乐学院在中国器乐艺术教育传承发展中的深厚底蕴和卓越贡献,又体现了中国音乐学院在构建“中国乐派”和建设“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历史担当。

猜你喜欢
刘德海中国音乐学院刘先生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系列活动举办 83位演奏者奏响《十面埋伏》
旧事
投 宿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 他改编的《十面埋伏》余韵绕梁
父子间的硝烟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