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创新

2021-09-22 01:44夏健君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交往共生

夏健君

摘要:在校区办学的资源整合下,以同伴交往为主要理论依据,创建“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原则为乐学、活学、会学、善学,基本结构包括明确目标、引导自学、互动交往、精讲总结。通过开展以学习交往为主线的智育教学、以活动交往为主线的德育活动,并以成果分享、激励测试、“三结合”的评价方法开展评价,逐渐改变传统单一线型师生关系,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课堂交往;课堂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70-04

小学的多校区办学是整合教育资源优势,整体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进一步实现校园文化的整合,构建高效能的育人模式,是摆在当前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依据同伴交往理论,逐步构建与实施 “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学科育人,以活动为途径的主流价值育人,以过程为核心的评价,促进课堂育人的融合式和协作式发展。

一、“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建构

学生之间交往严重缺乏,原因在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际上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往[1]。同伴交往是兒童心理成长的必需品[2]。“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立足于改变传统课堂,是指以增进交往行为、提高交往能力和增进交往情感为目标,通过个体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生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生班互动(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组组互动(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的互动)、组班互动(学生小组与班级的互动),使同一校区内同一班内的同学,同一校区平行班之间的同学,不同校区、不同班之间的同学结成同伴关系,使不同家庭出身、不同学习风格、不同成长速度的学生在同伴交往中结成共生关系,在关系交互中情感共融,在情感交往中促进学业成绩、情绪情感、行为能力的共同生长的教学模式。

(一)“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模型

如果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儿童的人格就不能够真正发展成熟,儿童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3]。在学科教学中,以在同伴交往中人格发展为理念,形成的“交往-共生”型课堂,共由四个层级构成(如图1)。第一层级是上层设计思路。思路引领阶段,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为目标,构建系列的教学设计干预策略,针对提升交往能力,将干预策略运用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提升教学效果。第二层级为总体体现和具体实施。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构建系列的课堂交往学习干预策略。第三层级针对提升交往能力,将干预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第四层级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案的每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

(二)“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基本原则

1.由乐学唤醒自觉性。此原则实现学生角色转换,让每个学生自觉参与探索过程,给予积极的情感体验,唤醒学习的自觉性。

2.由活学激发主动性。此原则实现教学形态转换,以同伴交往为基本形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活学活用,设计交往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由会学提升积极性。此原则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改“一言堂”为“众言堂”,改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主导,变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励。实现教与学思维的起承转合,促使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

4.由善学促进创造性。让善学成为学生在师生互动关系中的一个“标签”。所谓“善学”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看了多少本书,而是把学到的信息和知识固化为脑海中的深刻记忆,在小组之间、班级之中的人际关系的学习中达到学会运用、学会创造。

(三)“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基本结构

“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明确目标、引导自学、互动交往、精讲总结”。“明确目标”阶段,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自学”阶段,教师指导解决课题的学习策略,学生自学,相互交流;“互动交往”阶段,教师创设交往情境,学生自主互动;“精讲总结”阶段,教师全面评价,总结反馈,学生感悟学习技能,建构认知结构。

(四)“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方式

“交往-共生”以小组的介入重建教学关系(如图2)。按照“个体互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社会交往的基本性质,按照参与的主体,互动方式分为如下几种:①师生之间的互动;②小组内的组员互动;③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的实践

(一)以学习交往为主线的智育教学

学科教学中的“交往-共生”课堂,将一系列的学习交往干预策略运用在教学每个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如图3)。

1.“知识情景式”引导。①学科知识教学常用策略,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合作教学策略。②交往课堂情景创设策略:创设恰当时机、平等合作、互动生成的自由环境。③教师引导策略:设计合作过程、合理编排小组、布置交往学习分工、预留独立思考时间、把握合作讨论时间、培养合作意识等。

2.“目标任务型”驱动。将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所学的任务作为“目标-任务”驱动策略的必要条件,形成四个层级,主要包括:①目标驱动方式;②任务逐层分解;③“目标-任务”同步分解;④“目标-任务”梯度分解。

3.“自主实践式”探究。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同伴互学策略;遵循“个人思考,互动交流”的原则,清晰交往学习要求。让学生有目标、有规范地去探索方法,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作为课堂关系实践的主线,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共鸣。②运用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同伴交往理论,在同层次同伴间,开展互动、互评策略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4.“合作分享型”互动。合作与分享使学生情感投入与探究发展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动力源泉,通过“合作-分享”形成网状和扇形的教学样态。

5.“互学互评式”共生。所谓“互学”,主要指在遵循“个人思考、互动交流”的原则下,让学生不仅要个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而且需要小组之间的成员主动形成浓厚的组织情感。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①清晰交往学习的要求;②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③落实学习结论的反馈。所谓“互评”,主要侧重于小组成员在“互学”基础上的积极评价,这种评价是互动的、有效的。在课堂实施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情感互评;②及时纠正;③反馈修正;④教师引导。

猜你喜欢
交往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共生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