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研究

2021-09-27 10:14刘万志刘丰彬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医居民康复

刘万志,刘丰彬

(大连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推动“体医融合”,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1]。近年来的很多政策中,“体医融合”多次被提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验证了“运动是良医”这句话。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整个中国。为响应国家号召,人们开始居家隔离,但此举势必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有关专家指出,未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因此要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筑牢防线不放松”。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学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感染细菌、病毒等的风险,因此了解并掌握合理的运动锻炼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体医融合”概念及国内外实践体系现状进行梳理,简述“体医融合”在疫情后期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体医融合相关知识调查,找寻目前影响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为“后疫情时代”体医融合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医融合”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体医融合”概念的定义视角和具体看法都有所不同,根据以“体育”或“医疗”为实施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2-3]。广泛认同的是“依托社区,建立健全体育指导员医疗技术、医疗设备服务模式,同时为居民制定合理的运动健康管理方案”[4]。“体医融合”是涵盖政府相关部门、各健身及医疗机构、各社区组织、后备人才培养与个人全方位的融合,同时也是体育科学和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连接健康各阶段的重要纽带[5]。因此,通过对国外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为其更深入地推广提供帮助。

(一)“体医融合”国外实践体系发展现状

随着20世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革命进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生活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健康带来了隐患[6]。

美国是最早提出“体医结合”健康理念,同时也是最早探索体医结合的国家。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早在1979年就颁发了《国民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报告》,首次把运动健康促进纳入“预防优先”(prevention priority)政策[7]。德国《黄金计划》推动了学校体育体医结合课程改革,更加凸显运动提高生命质量的“健康”主题[8,9]。2008和2018年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分别发布了第一和第二版《美国体力活动指南》,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引导人们适当利用体力活动提升健康水平[10,11]。

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体医融合治理体系,构建了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各部门协助的发展格局。研究借鉴其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体医融合”发展道路。

(二)“体医融合”国内实践体系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各类疾病负担也在逐渐加剧[12]。教育部调研数据显示青少年身体素质在逐年下滑,各项体能测试数据堪忧。为扭转这一局面,政府相关部门已采取措施鼓励国民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科学健身、体医融合则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慢性疾病发生的“双保险”[13]。

我国体医融合发展较为迅速,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一指导意见标志着“体医融合”由各地自主开展上升为国家政策。在政策的驱动下,各医院、康复门诊机构也开始了对体医融合实践的探索。2019年年初北京医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健康管理门诊的开设,把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落地到实际中。

虽然我国体医融合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不断努力下,体医融合终将为国民体质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体医融合”对新冠疫情后期的作用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由于传染速度快且人群存在普遍易感性,导致防控难度很大,同时临床暂无特效药防治新冠病毒,更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大范围接种疫苗,但由于病毒存在变异可能等多种原因,导致人体不能长期保持抗体水平。因此通过接种疫苗配合体育锻炼,合理作息时间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14]。

疫情暴发初期,钟南山院士多次提出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体医融合是通过引导居民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缓解居民的焦虑心情,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15],尤其对降低中老年男性慢性病患者感染风险效果显著[16]。此外,医生和运动康复工作者还可对新冠肺炎愈后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借助体育锻炼的方式,帮助病人迅速恢复并重新建立社会关系。同时通过为患者建立康复档案,跟进康复过程及分析记录患者各项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为新冠肺炎的治愈提供实践经验。研究显示,新冠肺炎会对病患肺部甚至各项器官功能造成功能性损伤,从而导致慢性病患者并发症的产生进而造成各器官衰竭,这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17]。因此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对病人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体医融合可依托社区为居民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供指导;为慢性病患者进行体质健康筛查并建立健康档案,针对患者实际制定运动处方;也可为愈后新冠肺炎患者进一步的康复提供帮助和保障。

二、影响体医融合开展的因素

为充分调查“体医融合”在普通群众中的推广程度,探寻影响“体医融合”开展的因素,随机选取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居民进行“科学健身”“体医融合”相关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08份,回收率为90.4%,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率为96%。借助SPSS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Cronbach α系数为0.652,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可以接受。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科学健身”“体医融合”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我国在当前新形势下体医融合健康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部门职能割裂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强调“推进体医融合发展,发挥运动干预在影响相关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虽然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体医融合,但由于缺乏具体开展的实施准则,体医融合全面推广面临较多困难。且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处于分离状态,二者各司其职,各自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18,19],同样加剧了体医融合的难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虽然当地政府部门经常性地举办体育活动,但仅有40%的社区居民实际参加过。同时发现大多数居民并没有参加过由体育部门组织的“科学健身”知识宣讲,占调查总人数的64%。由此发现,虽然体医融合近来发展势头强劲,但距离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找寻适应我国国情的体医融合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二)市场标准化规范性缺失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20]。对于从事有关体育健康事业的企业而言,体医融合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1]。但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标准化行业规范的缺乏、市场与消费人群存在供需矛盾,制约了发展的积极性,使得行业发展较慢。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健康市场主要以康复工作室为主,对于患者而言成本较高,不利于小型康复机构的生存。通过对问卷的交叉分析发现只有33%的被调查居民有过运动康复的经历,其中58.1%的居民认为收费较为高昂。

(三)全体居民认知程度较低

自《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体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但距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仍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居民对“药物+运动+饮食”处方控制疾病的方案信任程度不高,仅有39%的居民认为“药物+运动+饮食”处方的治疗方案有较大可能或完全满足对于控制疾病的需求。同时调查发现84%的居民运动消费占日常总消费比重的0~25%,远低于发达国家运动消费水平。综上,采取合理举措转变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可以有效提升对体医融合的认可程度从而推进体育发展的进程。

(四)专业型人才储备不足

在新时期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需要体育、医疗卫生部门在信息、技术、人才等多层面进行交流合作[22]。目前我国体医领域人才培养较为单一,虽有如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等交叉学科,但由于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培养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良莠不齐。就业方面,“体不懂医,医不知体”观念深入人心,行业之间的壁垒难以打破,相关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受到极大限制,从而导致体医专业人才匮乏[23],为体医融合增加了阻碍。不仅如此,由于长期以来体医分离,导致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医学知识掌握相对不足,这也是制约学科交融的原因之一。对调查问卷交叉分析发现96%的社区居民希望通过运动健身代替或部分代替医疗手段使身体恢复健康,但仅有44%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有体育健身服务,供需极度不平衡。相关人才的缺失是造成居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限制了体医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图1)。

图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育健身服务配备与居民实际需求情况

三、“体医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一)确立“体”“医”协同治理框架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政府主导,各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协作是体医融合推广的基础条件。政府部门提出主要要求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规范体、医及有关部门协作秩序,同时确立奖惩制度。各部门联合各组织机构确立“体医融合”具体实施的要求,并制定系统化的实施方案,借助政府部门监督各事项的具体落实。各学术组织联合致力于体医融合与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补充制定运动处方,指导国民科学运动。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以期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监督各部门各组织的落实情况并做出奖惩措施,体、医有关部门协作制定实施计划的框架,各学术组织评估计划的可行性,社会各界共同执行。通过这种上下贯通的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体医融合协同治理框架(图2)。

图2 体医协同治理框架

(二)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

为改善全民健康水平,助力伟大中国梦,促进体、医部门协调合作至关重要。体育和医学二者主要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健康,不同的是医学主要通过外在手段干预疾病,而体育则是通过主动参与锻炼增强体质抵抗疾病,满足身心需求。对于体育而言,医学是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体育在达到人体生理最优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可以代替某些药物,但药物却不能替代体育。科学的体育锻炼配合先进的医学手段将会达到最佳的效果[24]。因此,体医部门应发挥带头指导作用,联动合作,助力“体医融合”发挥最大功能,共同为全民健康努力。

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体医融合更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多部门联合开展的运动抗疫和预防医学在居家隔离期间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体、教、医等多个部门联合,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到构建科学运动手段预防疾病,甚至建立健全运动处方促进慢性病恢复,多方位一体化,共同为国民体质的改善和健康的促进贡献力量。

(三)优化市场环境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又称46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25],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为体医融合市场不断注入活力。为持续推动体医融合市场发展,应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市场规范,推动建立以卫健委和体育局领导,三甲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中医医院、社区康复中心和康复工作室并存的诊疗服务模式,实现体医技术、设备话语权的深度融合[26]。

(四)提高“体医融合”的普及程度

近年来,体医融合已由战略规划转向实质发展,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推行力度不同,导致体医融合的普及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亟需找寻体医融合普及程度进一步提升的方法。

目前体医融合的顶层设计已趋于完善,若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体医融合的发展则需将其“生活化”。继续推行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医院、健身中心为发展点的发展思路,促进体医融合的全面发展[27]。①鼓励社会企业与社区医院、健身中心合作,为其提供资金、器械等;②加强地方大型医院对社区医院的帮扶力度,建立以一带多的帮扶模式,协助社区医院建立运动康复门诊,同时督促社区卫生机构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对居民体质进行周期性监控;③定期在社区内举办特色体育健身活动,为居民普及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提高居民以体促健的意识,引导居民正确认识体育,同时对于有运动康复需求的居民开具运动处方[28],并在社区健身中心教练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④加强具备运动康复、运动医学知识的人才引进,鼓励并带领居民参加日常健身活动,同时为患有慢性病的群体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⑤社区负责人为社区居民建立交流群,可在群内分享运动健康知识或视频,如疫情期间分享居家锻炼常识,既丰富了居民的锻炼知识又拉近了社区成员间的关系。

(五)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体医融合在我国的逐步推进实施,能够具备系统性的锻炼和医学相关知识且能开具运动处方的从业者寥寥无几[29],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同样也需要教育的支撑。随着全民健身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体育、医学、健康有机结合,通过运动手段治疗疾病[30],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专业应运而生。由于近年来慢性病、老龄化等人群比重逐年增加,更凸显“体育融合”领域人才不足。因此统一体、医高校的教学重点同时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专业适当招收优秀体育特长学生,对提高人才质量有一定作用。

同时,为了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体育,以及体医融合更好地推行,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相关专业学生同样应该接受系统性的体医课程培训,为今后向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传播正确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应鼓励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将医学知识和体育技能更好地融会贯通,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31]。

(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媒体平台的普及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依托[32]。体医融合的深入推广同样需要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支撑[33]。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医学科学者为辅,各科研单位为助力的服务平台。以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及亚健康人群为服务对象[34],利用5G技术远程为患者提供诊疗与康复服务,同时还可通过客户端等其他方式对用户患者反馈的个人健康和日常锻炼信息及求助需求进行收集,通过大数据将问题分类处理后反馈至后台,专家团队对用户进行健康评价并对有需要人群开具运动处方。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公共平台宣传“科学健身”“以体促健”知识,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媒体进行视频解说宣传,为体医融合推广应用提供强大的动力。尤其是疫情期间及疫情后期,体医融合的线上推广对人们居家锻炼及疾病防治都会起到积极作用。例如,河北师范大学体能团队公众号在疫情期间推出“居家健身方法”精品课程,“运动科学论坛”公众号推出的健康知识普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体医融合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科学健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体医融合的介入不仅能增强普通人体质,同样可以满足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对健康的需求,也为“后疫情时代”国民体质的改善提供了新的路径。虽然目前体医融合仍存在较多不足,但通过政策的支持、体医部门的逐步深度融合、人才的培养、市场环境的优化、移动互联网的推广以及各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相信体医融合将成为健康中国和中国梦实现的基石。

猜你喜欢
体医居民康复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点与践行向度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石器时代的居民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