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视域下动漫文化载体的构建

2021-09-27 12:36吴奇隆
传播与版权 2021年6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动漫

[摘要]动漫作为大众媒介的形式之一,其传递的“象征性现实”对受众“主观现实”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当动漫的“象征性现实”与“主观现实”趋于一致时,其涵化效果就会更加突出。隐性教育视域下动漫文化载体的构建必须提高动漫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修养与艺术素养,动漫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植优秀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涵化理论;隐性教育;文化载体;动漫

文艺工作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润效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不仅要重视文艺的作用,还要关注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将教育与青年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文艺对青年的隐性教育功能。而动漫作为最受青年群体欢迎的文艺形式之一,为动漫文化载体的构建提供了全新思路。

一、隐性教育视域下动漫文化载体的合理性分析

隐性教育是指寓于专门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至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教育存在类型。隐性教育广泛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实践这四大类载体之中,而文化载体的主要形式是文学、电影、动漫等形式的文艺作品。动漫文化载体之所以能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是因为动漫与政治的关系。动漫作为一种文艺作品,与政治有着亲缘关系。毛泽东主席曾说,“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艺术无国界,但是艺术的创作者是生活在一定阶级关系中的,艺术创作者需要从自己所属的阶级关系中寻找“源泉”并赋予在作品之中。因此,动漫必然反映一定的阶级立场与观点。这是动漫文化载体能够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的先决条件。

动漫文化载体通过具有艺术感染的方式来发挥对人民的隐性教育作用。动漫之所以能够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根本原因在于动漫实现了政治和艺术的统一。毛泽东主席曾说, “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在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因此,只有艺术与政治兼具的动漫作品才能肩负隐性教育的使命,这是动漫文化载体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动漫文化载体作为反映一定阶级立场与观点的文艺作品,其能通过艺术感染的方式发挥隐性教育功能。

二、基于涵化理论的动漫文化载体运行机制

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最早由格伯纳提出。这一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格伯纳开始着眼研究电视传播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现实中犯罪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传播内容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影响。涵化理论指出,首先,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发挥了娱乐大众的作用,其所传递的信息、观念以及意识等“象征性现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主观现实。其次,大众媒介能够在受众生成主流社会意识与观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但作用的大小因人而异。再次,大众传媒传播的讯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以实时报道或者娱乐化的方式产生吸引力,在隐性的过程中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持续的。最后,当受众发现自己的生活与电视传播的象征性现实相近或一致时就会引发“共鸣”,产生更大的涵化作用。盡管涵化理论的观点过于绝对,以至于受到多方面质疑,但其对揭示动漫文化载体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构建动漫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麦克卢汉曾将传媒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虽然鱼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但鱼离不开水,若水受到污染,鱼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人身处媒介环境,媒介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越发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以青少年为主体受众的动漫对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动漫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都需要经过前期创作、中期生产与后期传播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动漫给受众带来象征性现实的前提条件。创作者与生产者对动漫进行思想内涵的赋予、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渠道和宣传方式等都能使得隐性教育内容附着其中。因此,我们想要发挥好动漫文化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首先必须提高创作者的思想政治修养与艺术素养,把握好动漫的主题与内容的选择。

其次,青少年脑中“主观现实”的建构,即对客观世界与客观现实的认识,除了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还会受到动漫传播的“象征性现实”的影响。动漫通过多元文化符号,如音频、动画、文字等来传递“象征性现实”。作为受众的青少年接受“象征性现实”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方式接收信号并将内容传至大脑,在大脑中无意识地进行基于“象征性现实”的分解与重构,来建构自身意识的“主观现实”。因此,这一过程会潜移默化地促使青少年形成稳定的“主观现实”。当青少年从动漫中所接受的“象征性现实”与已有的“主观现实”趋于一致时,就会产生“双剂量效应”,进一步影响青少年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甚至指导其行为。这一过程就是动漫发挥涵化作用的过程,也是动漫文化载体隐性教育的运行机制。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动漫在传播隐性教育目的与内容中的涵化作用,使青少年在“主观现实”即观念世界中加强对隐性教育目的与内容的认同。

三、隐性教育视域下动漫文化载体的构建建议

动漫的多种类型与多元表达带来的冲击力,能够吸引青少年群体。因此,相比其他载体,动漫文化载体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的效果更加显著。动漫传播的“象征性现实”具有先天可控性、真实性和鲜活性,会使人们对隐性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更加认同,这些特点构成了动漫文化载体在传播隐性教育目的与内容中的涵化作用的独特优势。

(一)提高创作者的身份认同感,加强自身思想修养与艺术素养

运用动漫文化载体进行隐性教育最大的特别之处在动漫的创作者具有两重身份,即动漫的创作者也是隐性教育的教育者。这是因为隐性教育的存在必须依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并将隐性教育的目的与内容隐寓其中。因此,对社会实践主体来说,他们除了作为相关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等,还是隐性教育的教育者。这就要求动漫的创作者对自己在隐性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增强自身的身份认同感,提升教育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是隐性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其自觉地以主体身份施展隐性教育的核心动力。提升教育主体意识,并不是要求教育者在动漫隐性教育中明确身份,而是应该隐藏身份,这样才能够发挥动漫的隐性教育功能。

教育者除了提高身份认同感,还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艺术素养。隐性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从根本上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修养。隐性教育者是否具备思想修养,具备多少修养,决定了隐性教育的实施水平及影响力的高低。当动漫文化载体作为一种非专门性的隐性教育时,动漫创作者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还需要有突出的实践技能和艺术素养。马克思曾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动漫文化载体中的教育者来说,不懂得创作动漫,就不会懂得如何将隐性教育寓于其中;即使懂得创作动漫,没有好的主题与内容,没有优秀的画工与技术,也很难吸引受众,更不用谈隐性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因此,想要构建好动漫文化载体,动漫创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与艺术素养,二者缺一不可。

(二)植根优秀文化,传播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增强涵化作用

媒介即讯息。动漫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传递所想表达的信息。涵化理论揭示了人们的“主观现实”的建构与媒介传递的“象征性现实”之间的关系,但是青少年对动漫所传递的“象征性现实”并不是全盘吸收的,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经历或经验去决定是否接受或者认可,最终选择性地将“象征性现实”内化于“主观现实”。因此,在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动漫文化载体的构建过程中,动漫创作者应该注重动漫主题与内容的选择,摒弃刻意、直白的教育动画形式,使其更加贴合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发挥动漫的涵化作用,引发青少年共鸣。动漫的主题与内容应该基于三类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暗示隐性教育的内容与目的,让受众在与自己生活环境有着密切渊源的“象征性现实”中吸收养分,使受众更容易接受附着其中的隐性教育内容。动漫创作者还可以从受众的生活实践中寻找素材,使得动漫更接地气,让受众在动漫传递的讯息中找寻存在感,这样也能使受众更容易接受附着其中的隐性教育目的与内容。

例如,2019年的现象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中哪吒的故事进行改编,突破了古早动画《哪吒闹海》和动画连续剧《哪吒传奇》中对哪吒形象的定义。“哪吒”意为驱邪消灾、叱吓邪恶,一直是“神化”不凡的形象,虽源于中国古典神话,却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将哪吒“人化”,重点描述了哪吒的成长过程及哪吒和命运的对抗过程。原剧中“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的话语深刻反映了哪吒不信宿命论的坚强意志,也隐喻了敢于面对人生的人生观。“人化”后的哪吒有血有肉,引发了讨论热潮,其内涵思想也更好地传递给青少年。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想要真正实现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就应当深深根植中华优秀文化,真实反映人民生活,引发受众共鸣。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作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动漫文化载体应该充分发挥好其所具有的隐性教育的天然优势。动漫创作者也要不断提升教育主体意识、思想修养和艺术素养,并从三类优秀文化以及生活实践中寻觅创作动漫的主题与内容,将隐性教育的目的和內容附着其中,从而增强动漫的涵化作用,真正发挥好动漫文化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

[2]菲利普·W.杰克逊.课堂生活[M].丁道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向凯.涵化理论视角下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教育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56-57.

[基金项目]南京国家农创园委托项目“长三角农村基层党建发展观察”(项目编号:SKGL2019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CX2020008)。

[作者简介]吴奇隆(1997—),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动漫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锋绘动漫
开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