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用于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分析

2021-10-09 07:38陈巧芬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14期
关键词:预见性急诊科心肌梗死

陈巧芬 林 艳 陈 娟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科常见病,其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情危急,预后较差,属于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致病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结果心肌因缺氧、缺血而坏死[1]。临床治疗本病的方式主要是静脉溶栓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的是打通梗阻的血管,及时给心肌供血和供氧。本病的致死率高,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充分准备,做好防范[2]。本院急诊科把预见性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观察其对于患者的影响,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分别为前间壁、前壁、后壁、下壁、心内膜下,均符合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3]。按照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53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急救,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实施各项临床检查,建立静脉通路,做好体位指导。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确立预见性护理程序:研究组组建预见性护理团队,确立预见性护理程序,组内护士学习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流程,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在患者被送达之前,接听电话的护士准确记录患者具体情况、预计到达时间等,其他护士备好心肌梗死急救常规药品,保持氧气瓶、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处于待用状态。

(3)预见性评估病情。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护理人员迅速按预定程序进行护理,接诊护士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听取患者对病情的描述,2min内完成对病情的初步评估。然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面罩吸氧及心电图检测,开放静脉通道,抽血配血化验,做好电复律准备,护士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情况对病情发展作出预判[4]。

(4)积极做好急救处理:护士遵医嘱应用止痛剂、镇静剂;对心律失常者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对心力衰竭者应用扩血管剂、强心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镇痛剂[5]。30-50min内确定医疗方案,若需PCI手术治疗,立即通知介入医师及护士,快速做好手术准备,签署相关文件,填写危重患者交接单。转科前评估患者病情及转运风险,携除颤器、监护仪、简易呼吸囊、护理记录单等护送患者入介入室。在交接期间注意转运细节,尽量减少颠簸,保证患者绝对卧床,持续进行心电监护等[6]。若无法立即行PCI治疗,则优选溶栓治疗,在整个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指标,若有异常立即进行处理。

(5)预见性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发生心肌梗死,容易出现恐惧、害怕等负性情绪,影响救治效果,护士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变化,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引导其深呼吸、放松身心,转移或缓解其不良情绪,并且列举成功救治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急诊准备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1)急诊准备时间:从入院到检查,到确定抢救方案(PCI或溶栓)的时间。(2)抢救成功率:指成功挽救生命的比例。(3)并发症:患者在整个住院救治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衰竭、低血压、皮下出血等[7]。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校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再予以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s)

组别例数(n)性别年龄(岁)男女对照组研究组χ2/t值P值53 53 31 32 22 21 0.039 0.843 57.38±5.31 57.41±5.34 0.149 0.873发病到就诊时间(min)52.68±4.83 52.72±4.86 0.152 0.869

2.2 对比两组的急诊准备时间

对照组患者的急诊准备时间为(34.61±3.05)min,研究组为(26.37±2.24)min,研究组的急诊准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71,P=0.013)。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5.47%(40/53),研究组为90.57%(48/5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n(%)]

2.4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53%(13/57),研究组为7.55%(4/57),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血流中断,心肌坏死,其病情危急,变化迅速,因此需要争分夺秒,预先做好防范,以便快速开通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供,挽救濒死心肌[8]。传统急救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等到患者到达急诊室才实施护理,难以为AMI患者赢得更短的再灌注时间,导致抢救效果欠佳[9]。

预见性护理强调“防范于未然”,对风险隐患作出预判,从而提前制定预防性措施,防止发生危险事件[10]。本院急诊科针对AMI的特点,预先建立规范化护理程序,并做好明确分工。在患者来院途中,护理人员已经开始有序准备,人员、设备通道都处于待命状态。等到患者入院,立即按照预定程序进行检查和对症处理,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且确定了抢救方案。然后按照预定方案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在此过程中积极防范各种风险隐患。

从护理结果来看,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急诊准备时间更短,抢救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可以缩短准备时间,改善抢救效果,并且减少各种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急诊科护士需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考虑到AMI特点、发展规律及患者情况,预先做好防范措施。

猜你喜欢
预见性急诊科心肌梗死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