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学生农业劳动课程的研究

2021-10-09 07:16王雨林王欣宇王思嘉邱缨淇骆艳洲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乡村振兴

王雨林 王欣宇 王思嘉 邱缨淇 骆艳洲

摘 要:为响应国家政策,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本文以彭山区观音镇中心小学为例,利用实地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小学农业劳动课程的开展模式,总结该模式实施的经验,为想要开展劳动教育的中小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生; 劳动教育; 农业;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003-002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1]纳入了素质教育的框架。劳动教育作为“五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奠基。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同背景的中小学应当基于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劳动教育方式,大力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树立中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达到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从教学方式来看,劳动教育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开展形式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成果,各个中小学可以基于其特有办学背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于是,如何选择恰当的劳动教育形式成为了每个中小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彭山区观音镇中心小学凭借其地处农村的天然优势,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建设性完成了智慧农田基地的建设,搭建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平台,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下面以彭山区观音镇中心小学为例,介绍活动开展的背景、实践的过程以及成果。

一、背景与价值

1.从宏观背景上看,劳动教育政策的不断推出,旨在促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未来人格的发展有着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推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成为了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应当将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着重说明了劳动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意义。为全方位落实《意见》对于中小学生的要求,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具体的内容和目标: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这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的推进进入了新篇章,同时也对各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从现实需要来看,农村中小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缺乏应有认识和实践。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农村中小学生在乡村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乡村重要的人力资源,能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对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促進农村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懂农爱农的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但目前,由于“撤点并校”政策[2]的实施、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加深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逐渐脱离了农业劳动的环境,即使是留在农村的中小学生也对农业劳动十分陌生,很少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再加上农村教育自身就有一定的滞后性,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难以建立,教师队伍的缺乏,这些都割裂了农村中学生与劳动的联系,对农村中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进而威胁着人才振兴的长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真正实现造成负面影响。

3.从价值意义方面上看,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增强学生三农情感,培养乡村振兴新农人。

近年来党和国家着力于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而其中的核心内容则是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农事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农事劳动不仅对中国文化素质有着孕育作用,对国民价值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开展农事劳动教育,可以有效树立中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对劳动教育良好的认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形成“五育并举”的新局面。在学校开展的实践基地劳动教学,是新时代乡村劳动教育的尝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农业劳动技能,了解最基本的农事劳动知识,而且在中小学时期进行农事劳动教学,还可以带给学生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此外,中小学生农事教育有利于培养其乡村情怀,激发他们未来为三农服务的事业心,为乡村振兴培养了新农人。

二、实践与探索

1.关于农事劳动教育现状的调查

为了更好构建农事劳动教育体系,彭山区观音镇中心小学对中小学农事劳动教育现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并总结了以下的问题:

(1)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对于劳动教育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劳动场所是劳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虽然不少中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开展农事教育课程,但总是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劳动场地限制、劳动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使劳动教育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2)在劳动素养方面难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如何评价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始终是一个难题。首先是意识层面的问题,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劳动教育仅仅是一种课外活动,这种活动不如正式课程那样重要。所以不少老师和学生不重视评价体系,学校方面也没有对相关评价体系做出相关规定,这就很容易导致老师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敷衍了事。其次就是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难以确定,劳动教育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很难有清晰的测量标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生活能力的影响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但是这种行为是很难进行考察和标准化评价的,倘若没有适当的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的成果就难以得到体现,后续的劳动教育就无法得到改善和提高。

(3)在研究层面缺乏对于农事劳动教学的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检索(以“中小学劳动教育”为主题),发现截止2020年12月22日,学术期刊共有471篇,且2019年和2020年发表数量呈现蓬勃式增长。然而当检索“中小学农业教学”时,相关文章仅仅只有5篇,且时间跨越较长。学术界对于农事劳动教育的研究甚少,难以对已经进行或者想要进行农事劳动教育的中小学提供可靠的参考经验和新思路。

2.构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培育体系

为了使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德育培养,发挥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彭山区观音镇中心小学构建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保障。具体内容如下:(1)健全“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培育组织,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成立由学校领导、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共同组成的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成立以市、区关工委为依托的理论研究、咨询组、协调组。(2)搭建“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培育平台,学校充分利用关工委平台,及时把农事劳动教育安排、实践活动告知家长,通报学校以及班级近期的德育主题活动、假期培育活动等,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在校劳动表现,促进家校有效协调,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3)建立“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教育引领平台,从本校“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庭特点出发,用合理的农事劳动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邀请农事专家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劳动教育。营造“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文化环境、开展“低年级生活劳动教育、中年级劳动创意教育、高年级农事劳作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劳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节”;推出“劳动科技创新作品比赛”。(4)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劳动专题培训活动,学习“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教育形成合力的新途径。普及相关培育新理念,反馈教育信息。(5)专家引领,组织现代农业专家开展家长培训,邀请村、社区劳技特长农技员对教师、学生劳动实践培训指导,聘请市教科所专家作理论培训,选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向教育专家学习。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专家引领劳动教育活动。(6)研讨交流,年级组组长收集本年级教师在“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培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并就问题开展劳动教育课研讨交流,从而确立“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培养引领主题。

3.探索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路径

(1)建设智慧农田基地。中央提出“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3]”为此学校成立特色学校“农事教育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分工配合,积极协调村社、镇政府、区政府、教体局、关工委等部门参与,落实劳动基地建设各项工作,为智慧农田的基地建设提供场地,并将农事教育园划分为:农事科技园区,农事种植区。其中农事种植区分为:教师种植区,学生种植区,并按班级划分责任田,由各班为自己的责任地命名,建设智慧农田基地。

(2)开展特色劳动课程。开设每班每周一节劳动课,并将各个学科融合进劳动实践,学生每周都会到农事教育园开展蔬菜的生长记录、浇水、施肥、除草、抓虫等日常活动,从中学习了解农业劳动,并与在校的课程形成互补。

(3)开展农事科技活动。开展以“春播季”、“生长季”、“采摘季”、“分享季”为主题的农事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智慧农田的劳动中认识农具,了解农耕方式,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其中智慧农田中所用的大棚、各种栽培技术、种植技术配套设施由专业的农业科技公司提供,为智慧农田的建设提供农业科技保障。

(4)联合家长、学校、合作机构共同参与,搭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平台。学校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通过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协同育人的整体效应。

(5)建立有效评价体系。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4]”学校制定和开发了“四个一”农事教育评价体系:《观音小学生活劳动课程评价表》《观音小学创意劳动评价表》《观音小学农事劳作评价表》《观音小学假期社会劳动记录表》等。并且对教师进行一期一案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一周一课时、一月一评比、一年一奖章(五一劳动奖章)的评价,与此同时,四个一的评价还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教师年度考核依据。

三、成果与效益

观音小学建设性的提出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建立了劳动活动的操作模式,利用劳动教育课程指导具体系列农事劳动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实践教育氛围。学校将智慧农业基地按班划分责任田,展现班级风采,组织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种植和管理农作物,使得学生们在劳动教育中得到提升,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观音镇中心小学教育改革效益和社会影响有如下三点:

1.加强对学生的农事劳动教育

对学生的农事劳动教育是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第一步。将农事劳动教育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去,可以合理利用学校天然的优势—-教学场地和教学人员,从而更加科学、全面地开展农业教育活动。观音镇小学作为乡村小学,很多学生的家长从事农业活动,家里大多有空闲的田地,学生们可以将在学校的实践基地学到的科学的农业课程付诸到现实的农业活动中去,更加丰富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加深了中小学学生的对于农业的印象。

2.有效推行“立德樹人 五育并举”德育体系的建构

德育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坚持传统大德育教育的基础上,更要根据时代的特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观音小学在坚持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教育,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有利于学校更高地建设“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生产劳动中渗透德育,端正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学以致用,提高农业实践的技术能力,为新农人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传承农耕文化和优秀的活态乡土文化[5]

活态文化是一种现在还“活着的”、“活过的”、“非文本的”文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与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有着历史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深深地滋养着中国这片土地,也滋润着每个人的内心。传承农耕文化是延续的习俗,也是时代的要求。农耕文化正是活态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事劳动,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进而感受活态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农事教育可以有效培养中小学生对于农耕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农耕文化的传承,使得活态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乡村的劳动教育结合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农业和农村方面的问题,对促进学生返乡就业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从而使得优秀的中华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农业高校参与农村中小学农业劳动教育的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和彭山区观音镇中心小学合作为例”(TCCXJY-2021-D36)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3]《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

[4]《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

[5]殷世东.活态文化视角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考察[J]教育研究.2019,40(03).154-159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