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2021-10-13 02:36韩娟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胆总管入路胆道

韩娟

(商丘市中心医院 外科,河南 商丘 476000)

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是较常见的肝外胆管结石,可导致诸多健康问题(如疼痛、黄疸),若结石长期反复摩擦刺激可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1]。目前,手术是治疗胆石疾病首选方式,其中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等优势,已成为治疗CBDS较为理想的手术术式[2]。LCBDE以胆管途径入路为主,但操作空间相对狭窄,解剖组织暴露困难,术中易出血,增加手术操作困难,影响手术效果。因此,需对手术入路方式进行改良。向桂华等[3]研究证实,改良入路的LCBDE可降低CBDS患者术中出血量。但改良入路的LCBDE具体应用价值仍在探讨之中。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入路LCBDE治疗CBDS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外科收治的100例完成LCBDE的CB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行胆管途径入路,50例)与B组(行改良入路,50例)。A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2~68岁,平均(55.12±2.45)岁;CBDS位置为上段22例,中下段28例;CBDS类型为单发36例,多发14例。B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3~70岁,平均(55.15±2.48)岁;CBDS位置为上段20例,中下段30例;CBDS类型为单发40例,多发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CBDS符合《外科学》(第9版)[4]中相关标准,且经B超、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证实;②术前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B级以上,完成LCBDE治疗;③结石直径≤15 mm,胆总管直径≥10 mm;④临床资料完整,且获得术后3个月随访。(2)排除标准:①合并胆道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且需行部分肝切除的患者;③具有多次胆或腹部手术史的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气腹的患者;⑤因急性期炎症引起水肿、粘连导致解剖结构无法辨认的患者。

1.3 手术方法

1.3.1术前准备及LCBDE方法 术前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术前8 h禁食,术前4 h禁水,常规留置胃管与导尿管。麻醉方式为全麻,取平卧位(头高脚低且左倾30°左右),常规消毒,铺巾;行四孔法打洞,脐下穿刺建立气腹,促使气腹压在13 mmHg左右;脐孔下缘10 mm切口置入1个10 mm的 trocar,同时置入腹腔镜对患者腹腔情况进行探查,明确结石情况(如大小、色泽等),另外3孔分为在剑突下(10 mm)与右侧腋前线肋缘下、右锁骨中线(均为5 mm)。

1.3.2A组 建立通道后,暴露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且主操作孔为剑突下的戳孔;操作时术者需站立于患者的左侧,解剖胆囊三角后,将胆囊管、胆囊动脉进行游离,并于镜下进行结扎,完全游离胆囊;分离胆总管前壁浆膜,将胆总管切开1.0~1.5 cm,将胆道镜置入胆总管,同时注入适量生理盐水扩张胆道,查看胆道内结石情况;采用常规网篮进行取石,取净后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确保胆管通畅;确定无残余结石后切除胆囊,并留置T管进行引流(18~22型号);采用4号线对切开的胆总管进行缝合,间距为3.0~5.0 mm;向T管内注水,观察有无胆瘘;术毕放置引流管;术后1个月需进行T管造影,若无结石可将T管拔除。

1.3.3B组 于剑突下的戳孔置入T管,术者操作时从患者左侧移至右侧;运用常规网篮取出结石(如结石较大,可通过液电技术进行碎石再取石);将右腋前线平脐处的戳孔作为主操作孔,并放置针持器,而操作钳放置于右侧锁中线肋缘下戳孔;4号线间断缝合胆总管切口(间距为3.0~5.0 mm),T管固定后,放置引流管,逐一关闭切口;腹腔引流管需保持72 h左右,同时监测引流量,若<20 mL可拔除。

1.4 评价指标(1)手术及恢复指标。统计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胆总管缝合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2)体温及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术前、术后3 d时,采用体温计(伟伦医疗,690型号)测量患者早上8点体温情况;术前、术后3 d时抽取患者(空腹>8 h)外周肘静脉血3 mL,以3 500 r·min-1的速率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5 min,离心半径为13.5 cm,取血清,保存在-80 ℃的环境中,采用重氮法检测T-Bil水平,试剂盒选自富士胶片株式会社FUJIFILM Corporation,需遵循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3)并发症。术后采用电话、门诊复诊(1个月复诊1次)等方式记录患者并发症(如右上腹不适、胆道出血等)。

2 结果

2.1 手术及恢复指标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胆总管缝合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对比

2.2 体温及血清T-Bil水平术前,两组体温、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时,两组体温均高于术前,血清T-Bil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时,两组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体温及血清T-Bil水平比较

2.3 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

3 讨论

胆管途径入路是行LCBDE时常用入路方式,但术者操作空间相对狭窄,对手术操作、切口缝合等均造成一定影响,可增加术后并发症。邓安等[5]研究发现,术者从患者左侧移至右侧,将主操作孔转为右腋前线孔可提高手术效果。

本研究比较不同入路LCBDE治疗CBDS患者效果发现,与A组相比,B组术中出血量较少,胆总管缝合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可见,较胆管途径入路,行改良入路LCBDE治疗CBDS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胆总管缝合时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行改良入路时主操作孔转为右腋前线孔,缩短与胆管切口距离,且术中术者转为右侧操作,改变主操作孔,可扩大手术操作空间,强化手术可操作性,降低对器官的影响,并有效控制缝线间距,进而使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同时可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并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6]。

体温可反映患者的循环功能,是评估患者病情、分析疗效的重要指标[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d时,B组体温波动小于A组,可见行改良入路LCBDE治疗CBDS可减少患者术后体温波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组织暴露时间、机体免疫、手术创伤均可造成体温波动[8]。较胆管途径入路,行改良入路LCBDE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减少组织暴露时间,可降低体温波动幅度;行改良入路LCBDE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可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改善机体循环,进而避免体温过分升高。另外,改良入路LCBDE中间断缝合胆总管切口,可把握好缝合角度,避免周围组织损伤,降低机体应激反应,进而降低体温波动幅度。CBDS患者因胆道出现堵塞,导致其胆道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引起血清T-Bil水平升高[9]。本研究中,两组术后3 d时,血清T-Bil水平均低于术前,可见两种入路方式均可促使患者胆道功能恢复正常,但组间血清T-Bil水平无差异,可见两种入路方式在改善CBDS患者胆道功能上效果相似。此外,本研究随访3个月发现,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较胆管途径入路,行改良入路LCBDE治疗CBDS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行改良入路LCBDE时,术者从患者左侧转换到右侧,同时在右腋前线孔进行相关手术操作,扩大操作空间,可降低对胆管内黏膜、胆管壁的损伤,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10]。

综上所述,与胆管途径入路比较,行改良入路LCBDE治疗CBDS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胆总管缝合时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且患者术后体温波动小,并发症少,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胆总管入路胆道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腹腔镜胆道术后医源性胆总管异物6例报告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胆道出血6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胆总管结石,也许就是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