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1-10-16 12:32王子嫣徐晓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王子嫣 徐晓杰

[摘 要] 在高中阶段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终身发展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目前,部分高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多数情况还是完全跟随老师的想法。这就要求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策略上使用不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包括思辨性和阅读两方面的含义。其中的思辨来源于中国古文《中庸》中的“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取自“慎思明辨”,意为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与表示特质意思的“性”组合起来即为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特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18 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目前对其的相关阐释和研究,基本指向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在内的高品质理性思维能力,该学习任务群可看作思辨性思维为主导的阅读与表达。余党绪认为:“所谓思辨性阅读,就是以批判性思维的原理、策略与技能介入的阅读,亦即批判性阅读。”

尽管思辨性阅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教学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部分教师,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课上大多是跟随老师的想法,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缺少自己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这就导致了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质疑性。由于对题目不能快速准确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将思辨性融入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这样的思辨性阅读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将有效得到提高。在语文课堂上,笔者认为应该从深入挖掘文本、创设问题情境、扩展课外阅读等方面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一、深入挖掘文本

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基础在于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师生对文本越熟悉,思辨性思维越容易生发。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于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利用教材中适合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让他们独立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质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思辨性阅读的习惯。

深入挖掘文本并不是让教师将文章讲解得深奥难懂,而是在学习现有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文化和历史背景,将现有的文本开拓为开放性文本。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联系社会文化背景,揣摩人物情感

每一个特定的文本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每个特定时代中的文本都能反映一些社会的问题。对文本的思辨性阅读,应该从文本所处时代与当时的社会实际入手来进行分析,通过联系和加工,通过社会背景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分析之余,揣摩事件中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对于文章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文中显然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就可以推测其创作《荷塘月色》时的心境,这个问题也就不难回答了。

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分析是息息相关的,联系社会背景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性格、命运的理解,尤其是一些性格、行为都比较独特的人物,他们个性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特殊的社会影响,读者只有在结合社会背景的比较与分析之中,才能体会到其合理性。

(二)进行对比阅读,发散思维

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可以对与其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介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分析、讨论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或在讲授某篇文章时,联系作者其他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既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方法对于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都同样适用。

例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通过对比阅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引导学生体会分析不同作者描摹音乐时的不同写作技巧。这样的授课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这首诗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视野。

对比阅读的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相类似的文本教学中。比如,《变形记》和《促织》两篇文章虽出自不同的时代,由不同国家的作者所写,但是创作指向都极为相似。教材编者将两篇文章收入同一单元,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把两篇小说进行对比阅读。两位作家都讲述了人变成虫这样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变形记》和《促织》均以“异化”为主题,充满反讽意味并使用现实与荒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但是两者在深度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又有一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两篇文章中的同与不同,正所谓“同中寻异,异中寻同”。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课堂提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美国学者沃尔什在《优质提问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提问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只有少数的提问者具有相应的技能、好奇心和信心,可以猜想、形成并提出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提问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教师需要传授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关键问题,如何评价提问的优劣,如何进行改进,等等。

例如黄燕嬿老师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求学生分小组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并提出困惑问题,再把问题列出清单。学生对于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更正,评选出最佳提问并阐明原因,最后在课上进行讨论回答。这样的教学设计把教师筛选提问的工作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不断地提问、改进、评价中提升提问能力。学生通过自行归纳、筛选、评价提问,反复思考,相关的辨别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再如某教师在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其对于《论语》“侍坐章”内容和学生学情状况的把握分析,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从“辨”字着手,引导学生对夫子“哂”与“叹”进行多重质疑,通过剥洋葱式的分析,一层层地探求“曾皙之志(夫子之志)”的深刻内涵。学生通过文本细读,逐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人格魅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对文本提出质疑,在小组讨论与教师的总结中释疑。这一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实现文化知识的理解与传承。

三、扩展课外阅读

温儒敏认为:年轻人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就会带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人们就应多读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面对严酷的竞争选拔机制,教材和各类模拟卷上的文章仍然是多部分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原则上一名高中生一学期只需读二十篇课文,这个阅读量显然是不够的。

当前高中生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他们需要不同类型的文章来扩宽自己的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高水平的文章阅读,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和阅读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大量补充富有批判性的阅读材料,如骆玉明的《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余秋雨的《黑色的光亮》等文章。所选取的阅读素材应紧紧围绕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其知识水平与思维实际相吻合,又应稍稍高于目前的认知水平,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学生还可以把阅读获得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写作中,促进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在语文课堂上,应用思辨性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避免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带来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全方位地对教材进行分析探究,这就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提问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学生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学习,掌握思辨的方法,获得独立思考与自主思辨的能力,促进自身终身学习和发展。

教师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尝试探求思辨性思维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就会体验到思辨之美,从而大大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以此来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讀之思辨读写[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2]翟常德.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开展语文思辨性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1(2).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