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县城古树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对策

2021-10-21 02:47谢腾芳关开朗邓演文陈笙郭浩轩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9期
关键词:古树名古树资源

谢腾芳关开朗邓演文陈笙郭浩轩

(1.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99;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广东陆河地处粤东沿海与兴梅山区结合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04%[1],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林业生态县,被誉为“中国生态养生之乡”。近年来,陆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资源,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越来越大,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古树资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限,如何平衡古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实现古树的保护性利用是关键。

目前,我国对古树资源现状调研、复壮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利用的对策研究较少。本文拟从古树资源保护性利用的角度,结合资源现状与当地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的需求,分析总结陆河县城古树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对策,以为城乡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1 陆河的概况

1.1 经济概况

2020年,陆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0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8∶26.3∶55.9,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6%和80.9%[1]。陆河人民自20世纪80年代起种植果梅,至今已种植梅园面积1.33万hm2有余,乃岭南梅花规模之最,成功形成“赏梅品梅”特色产业链,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青梅之乡”。近年来,水唇镇、南万镇、东坑镇、河口镇等均以“旅游强镇 生态富民”的思路发展经济,乘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旅游产业初见成效。

1.2 人文概况

陆河是典型的客家山城,大多原居民为客家人,受岭南地区的宗祠文化影响较深。此外,陆河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老区,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红色革命遗址及其红色故事形成了陆河县浓重的红色文化底色。目前,县城内拥有18处历史建筑[2],陆河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明显,正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文化品牌。

1.3 气候与地形

陆河县位于N23°68′~23°28′,E115°24′~115°49′,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貌以低山为主,火山嶂、尖山嶂、人字嶂、罗京嶂、狮子嶂、莲花山脉等山峰如天然屏障般环绕陆河,使县境内8个镇区所在地均为开阔的小平原。

2 陆河古树资源的现状与分析

2.1 资源现状

近年来,陆河县加大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扎实做好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下简称“古树资源”)的普查和保护工作。目前,全县已完成树龄100a以上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共有古树名木30种333株,主要种类有龙眼、荔枝、红锥、榕树、乌榄、枫香树;其中,二级古树9株,三级古树324株。陆河县城内的古树26株,此外,经过调查,笔者在县城建设用地范围内共统计50a以上的古树后备资源116株。如表1所示,陆河县城内古树资源种类丰富,隶属于16科21科24种。

表1 陆河县城古树及其后备资源列表

陆河县城内大多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受到良好的保护或者处于保护较好的林地中,有一定的施肥管理或复壮措施。同时,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村民们往往在大树下立神庙或神龛,或者选址在大树附近修建楼房以获得风水庇护,或在宗祠建设时种植古树作为纪念。因此,出于对大树的敬畏,人们保护意识较强,古树保护率达到100%。但在后备资源中,有衰弱株16株,占11.27%,主要表现为局部枯死和坏死;濒危株有6株,占4.23%,主要表现为枝杈枯死较多,树干多为坏死、干朽或有凹洞。

图1 树底下的神龛

2.2 资源分布

在调查过程中,陆河县城建成区内的古树资源分布呈现群体野生和建筑旁人工散点种植2种特点。如表2所示,陆河县城古树资源大多分布在村落的风水林和防护林,部分分布在民居或宗祠等建筑物旁,少量分布在河道、道路或其它。如,在宝金村、圳口村等地均为群体生长,其中秋枫和红锥属野生植物类型。以宝金村为例,古树资源共64株,分别为秋枫、红锥、八角枫、台湾相思、杂色榕和浙江润楠,其中秋枫的数量最多,共51株,有1株秋枫为三级保护古树。

表2 陆河县城古树资源分布情况

风水林,是指为了保持良好风水而特意保留的树林,村落在选址时考虑到风水因素,常会在茂密的树林旁兴建,令其成为村落后方的绿带屏障。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一般来说,分布在风水林或防护林的古树资源生长环境良好,但地处村落,基本只有设立标牌,缺乏专业管护,易受病虫害和入侵植物的侵害,此外由于缺乏监测,易受建设侵占。

2.3 存在问题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农村回流人员增多,居住空间和服务设施建设需求大增,导致古树保护与日渐增长的土地需求的予盾愈加激烈。如,部分风水林和防护林在城市的扩张及村庄的更新改造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修路建房而使树根有裸露,主干倾斜而影响修路路线则砍断主枝等情况频频可见,对古树后备资源的生命力产生极消极的影响。

这些消极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3方面,由于风俗习惯和居住自建房建设的需要,在祭拜或修建过程中会有机械碰伤、人为划伤、祭拜香炉火烧等行为,这些行为将直接影响古树后备资源的生命力;发展旅游或美丽乡村建设等基建完善及其设备,包括道路修建、道路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垃圾处理站、水电铺设等,都会对古树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由于缺乏专业管护,当古树受到害虫或入侵植物侵蚀时,往往会延误防治的最佳时间。前2种行为发生严重,将会导致古树资源的毁坏性损伤直至死亡。因此,结合当地的发展需要,制定保护性利用古树资源的对策对有效保护古树资源有指导意义。

3 陆河古树资源保护性利用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前期规划形成整体性保护

积极推动当地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古树资源是活的文物,是原有自然肌理的重要景观因素。另外,与地形地貌、空间格局、历史环境要素和生活文化氛围构成了当地特色的生活格调和场所。因此,除古树资源外,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性保护对象还应包括地形地貌、空间格局、历史环境要素,与原住居民生活生产活动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和特色场所,生活形态、文化气氛等非物质内容。如,陆河县水唇镇墩塘村墩仔寨,建寨至今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2012年古寨被评为“广东十大最具特色古村落”,通过划定保护性规划区域,从而达到自然生态要素整体性保护的目的,其主要措施包括划定核心区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重要古树和历史建筑;构建以古树资源为主景的景观点,增强观赏性;增强宣传古树景观形成的良好生态效益。

近年来,陆河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组合政策来大力发展经济,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扎实做好规划先行,整体保护的工作。但在前期规划过程中,仍缺乏一些科学的指导。应根据王碧云等[3]、江荣生等[4]的古树名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出发,从旅游价值、开发条件、保护开发预期效益、环境条件和品牌定位等方面对古树资源进行综合性价值评价,制定适用于陆河的资源定位和分级管理保护措施,最终明确开发的手段和资金投入,以更好地实现开发性保护的目的。

3.2 以绿地建设保护古树生长环境

陆河县城内的古树资源具有群体生长的特点,通过绿地建设,能达到统一保护古树资源生长环境的特点。如,利用这一分布特点,河田镇田美红豆古树公园建设项目以建设社区公园的形式保护古树资源,同时增加市民的休闲游憩空间。因此,古树名木的保护性利用,是对以古树名木为主体,综合其周边整个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另外,陆河古树多种植在宗祠等建筑旁,与建筑物形成独特的景观。在处理古树与建筑的关系时要充分考虑对古树的保护,建筑的选址规划不能破坏古树原有的生长环境,要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确保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不破坏和影响古树的生长。建筑位置和古树名木基址产生矛盾时,要合理运用内廷、院子等形式,并遵循上述比例、尺度的基本原理,予以避让。古树名木单独成景的同时,需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融入环境形成景观综合[5]。

3.3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拆违工作

据调查,村民们往往在大树下立神庙或神龛,拜祭祈福。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这棵树特殊的意义,以敬畏的心态对待古树,对古树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离树干距离较近的神龛或焚烧炉的香火会波及到树干、枝叶,甚至造成致命火灾。针对古树后备资源树下多神龛、神庙以及杂物的特点,应需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移位神龛、神庙,拆除各类违章搭建、电灯电线设施及杂物。

3.4 加强村落的古树资源保护工作

与朱坤等[6]的资源分布特征一样,陆河城区和村落的古树资源保护现状差异也较为明显,应加强村落的古树资源保护工作。城区的古树资源,如公共绿地、宗教寺庙、学校等单位绿地的一些特定场所,责任明晰,有相应的专业团队负责管养,但在村落中,受重视程度较低,仅仅只设立保护牌,没有设立树池和划分一定的保护区范围,致使生长环境易受建设侵占。因此,针对村落古树长势疲弱的情况,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农村区域的古树资源保护设施的配套完善。具体措施包括修建或扩大树池,拆除硬底化铺装;定期修剪清楚寄生植物;及时采取支撑措施,防治过度倾斜甚至倒伏;应及时采取开沟施肥、排水通气和防治病虫害等复壮措施,保护衰弱株或濒危株;受周边环境影响的植株,需尽快清理改善生长环境。

猜你喜欢
古树名古树资源
我省6 株古树、4 个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
贵州特色古树名木分布示意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古树炼成记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保护好古树名木亦是文化传承
古树名木保护立法的实践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古树绿荫
百年古树东岛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