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探析

2021-10-21 02:47亿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9期
关键词:四川民族发展

陈 亿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乡村产业立足于乡村,其发展离不开农村农业农民;乡村的发展也必须要有乡村产业的支持,乡村产业是实现乡村发展的基础与推动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与推进,四川民族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3个民族自治州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3个民族自治县)乡村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局面。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四川民族地区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四川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短板依旧突出,乡村振兴任务十分艰巨。

1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产业是乡村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新时代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改善乡村面貌、生活状况、劳作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乡村产业的兴旺直接影响着“三农”的发展。四川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丰富,辖区内水资源、林草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农业以及工业基础差。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行动的开展,在各级政府和政策的帮助下,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有所发展,但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下,此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

四川民族地区位于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部,以山地热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山高寒气候为主[1],以雨雪天气为主,区域气候差异较大,无霜期短,且多发生冰雹和雷雨等灾害性天气;由于地区多位于高山地带,所以岩体严重裸露,土壤较薄,草皮泥土脱落,土地中含有的有机物较少,不适合农业自然生产;自然生态系统脆弱,草地、森林遭到破坏后难以自我恢复;并多处于偏远山区,农业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等方面建设严重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2019年四川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627.8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为863.46亿元。虽然四川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从2017年的2536.56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2627.9亿元,但四川民族地区的生产总值在四川省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却有所下降。并且从人均GDP来看,四川民族地区的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在不断增加,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在逐年上升,但四川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仍比较薄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因此,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给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问题。

表1 2019年四川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表2 2017—2020年四川民族地区3大产业运行表

1.2 产业特色不足,协调程度不高

四川民族地区为了使经济快速发展,乡村产业得到快速提升,部分地区盲目跟风,盲目地推广其它地区实践检验过的成功模式。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建设中忽略了本地区先天条件以及自身的独特优势,导致产品和产业发展只是邯郸学步,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由于产品没有自身独特的“特色”,使得自身优势和辨识度下降,消费者对品牌和特色的购买力减弱,这又导致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活力。

同时,由于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多位于山区,资金的投入、物资保障相较于城市产业存在严重不足,产业链的科技研发投入较低,对乡村产品的加工、包装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乡村产品的销售和推广能力存在不足,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乡村产业价值链未形成,没有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连接得不够紧密[2],产业集群发展较为缓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且随着城市发展优势的不断扩大,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都不断涌向城市,大量的劳动力也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使得乡村空心化,这又给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问题。

1.3 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

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都是乡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是长期以来四川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都是粗放式发展,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从表2可以看出,2017—2020年,四川民族地区3大产业的产值总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的。第一产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第二产业产值却处于上下波动中,第三产业产值增加的趋势较快。从产业结构上看,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四川民族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四川民族地区的工业仍以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原材料加工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同时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地区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为了产业发展不惜破坏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河流污染、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这种粗放型发展增长模式,造成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给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2 发展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所需坚持的原则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3]。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遵循正确的发展理念,要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要遵循循环低碳发展的原则,实现产业发展过程低资源消耗、高效益产出;要遵循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原则,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

2.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绿色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仅要转变我国的发展理念,还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4]。所以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坚持绿色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严格保证产品的质量,严控生产的各个环节。同时,要推行精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投入,实现乡村产业的技术化生产,要进一步降低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满足于人民需求的产品,提升我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2 坚持循环低碳发展的原则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要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要做好统筹规划以及合理的产业布局,降低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要改变传统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发展。要加大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产业的可持续能力,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实现污染物排放达标,要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

2.3 坚持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原则

四川民族地区为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文化、生活方式和民风习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气质。在生产方面多采用畜力、人力、手工工具等传统劳作方式进行生产,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现代技术的升级,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劳动效率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现代技术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配套的产业链。因此,要全面权衡和评价使用现代技术的利弊,坚持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原则,在传承地区传统产业生产精髓的基础上辅以现代技术,加大科技技术发展研发的投入,实现民族地区传统资源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3 促进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对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四川民族地区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就必须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四川民族地区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达到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要立足发展地区发展实际,不断推陈出新,改变原有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推进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促进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

3.1 推进人口、资源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5],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凸显,生态问题也较为突出。要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首要解决的任务。

推进人口、资源与生态协调发展,要适度控制四川民族地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力兴办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6]。要建立以生态绿色环保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高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红线设置等生态工程的质量,加大农田生态保护及耕地质量保护、修复力度。要加大对沙化、退化的土地、草原的治理,遏制土地、草原沙化、退化趋势,建立流域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发展可持续经济,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农用薄膜,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严防污染向农村转移。

3.2 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要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从地区发展实际出发,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保证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改变不能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陈旧观念。

立足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精心布局主导产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和优势品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提高特色种植业和现代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着力推动民贸民品发展,以农牧产品、藏彝羌医药和唐卡、羌绣、漆器等产业为发展重点,结合特色旅游业打造特色手工艺旅游商品[7]。同时要把质量和效率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技创新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引领作用;要将互联网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十足的“互联网+乡村特色农业”、“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产业。要不断整合乡村特有的休闲农业、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产业,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四川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等,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要加快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大对现代信息、物流交通的投入,围绕创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8]。

3.3 发展民族特色文旅产业

少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立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在动力的重要抓手。四川民族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所特有的财富。并且四川民族地区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景观数量繁多,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该地区拥有多个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及红色旅游景区,因此,发展民族特色文旅产业能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撑。

要加强对四川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出台和完善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相关制度,对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修复、保护,为发展民族特色文旅产业打下坚实基础[9]。要合理利用四川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整合地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村寨品牌,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全域旅游,加强旅游风景区、旅游道路沿线资源环境的保护,以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旅游沿线的接待能力。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引导和管理,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的同时,要保证村民的参与度,支持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鼓励村民利用自有资源进行入股,保证村民优先就业,保障村民利益。

3.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民族地区要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地区发展新突破,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生产生活设施与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10]。

要充分考虑经济文化、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民族地区进行乡村优化整合,推进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乡村建设,根据乡村特色、乡村人口分布特点以及村庄空间分布格局等特点,因地制宜展开建设,最大程度保存传统村落格局和习俗。要加大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以交通带动四川民族地区同其它地区的交流和信息沟通,促进产业的发展。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治理力度,不断推进灌溉防洪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缺水地区供水设施建设。以水电站建设、风电基地建设和光伏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为主,大力推进民族地区能源建设,实现四川民族地区电网的升级改造。因地制宜选择各类无线技术推进民族地区通讯及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实现宽带网络以及通讯网络的全域覆盖,为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4 结语

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重要保障。四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地区实际情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增加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乡村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断形成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四川民族发展
A gift I treasure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