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与尊严

2021-10-22 08:41李建臣刘正新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文人类

文/李建臣 刘正新

生命与尊严,是人在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的表现。

当一个人被疾病折磨痛不欲生时,为他解除痛苦的是医生;当一个人生命垂危命悬一线时,把他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的是医生;当疫情肆虐横扫全球时,义无反顾逆向前行、用血肉之躯筑起人类健康与安全钢铁长城的还是医生!因此,人们把医生亲切地称作白衣天使、生命守护神。可以说,在古往今来一切职业中,最崇高最伟大的职业,毫无疑问是医生!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不仅奠定了西方医学,也留下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对从医者思想品德提出了要求:医生必须要追求完善的价值观;面对病人,必须要摒弃私念、站到人类思想道德高处,以殉道的信念、默默地无私奉献。

在大千世界无数行业中,一个思想行为准则确立后能影响整个行业两千多年,唯此绝无仅有。

实际上,希波克拉底生于公元前460年,比西方文化圣人苏格拉底小9岁,与修昔底德、德谟克利特同庚。修昔底德近年来因“修昔底德陷阱”之典而走进社会大众视野;德谟克利特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论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

然而,无论是希波克拉底本人著作还是同时代其他人的记述,都没有提到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最早提及此事的是400多年后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的御医。可见这个誓言来源待考。或许是有此记述的文献在乱世中遗失,也可能是后世有人冒用希波克拉底之名。但这种造福千秋之事,即便冒名也令人敬重。无论如何这个誓言影响深远,并且随时代变迁不断修订,足见其核心思想扣住了人性本质,其价值千古不朽。

宇宙是一个无限、永恒过程,而每个人作为个体,存在机会只有一次。生命又是人生一切价值的基础和载体。所以说,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最宝贵,人命关天。然而换个角度看,生命在大自然中又是那样渺小和脆弱。大自然一粒尘,落在个人身上便是一座山。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因此我们对生命,特别是对处于弱势、需要帮助的生命,应该倍加珍惜、尊重和关爱。从某种角度说,你今天对弱势生命的态度,或许影响到将来当你处于生命弱势时,别人对你的态度。

人文,是人类独有、为人而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人不仅有生命,而且有思想、有灵魂、有尊严。人之存在,不仅凸显了大自然绚丽多姿,而且创造了宏阔悠远、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人的尊严从何而来?来自他的思想、人格和独有的精神世界。思想独立则人格独立;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对事物做出独立判断,就不可能有尊严,如奥楚涅洛夫。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生命,更在于思想。因此敬畏人的尊严,本质上敬畏的是思想。尊严即风骨,即气节,即文明。一个人受到最强烈、最深刻、最持久的打击便是损害其尊严。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适应自然、与疾病抗争、维护自身健康与尊严的历史。医学发展过程伴随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

远古时人们对大自然充满迷惑与恐惧,把疾病归因于天地鬼神等各种神秘力量。因而医学之产生,多与原始宗教交织在一起。如果说那时医学对人的关注超越了对疾病的研究,那是由于早期人类对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比较肤浅,既无知又无奈。

近代科学兴起,使人类认识自身越来越清晰,研究疾病越来越深入,开发药物越来越精准,使医学有了飞跃发展。但同时带来另一个后果是,随着对诊疗技术和药物依赖越来越强,有的医生不知不觉陷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碌中淡漠了行医理念与信仰,在关注疾病过程中,渐渐变成了熟能生巧的工匠,成为熟练工种,人文关怀反倒相对滞后。实际上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来自人的精神世界。据WHO统计,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发病率11%,每年因抑郁自杀者超过百万;而由于精神、心理、情感因素导致身体各器官产生的疾病更是不计其数。

人文关怀是人性高层次需求,是情感世界的抚慰与激励、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寄托,不是简单敷衍、应付、说教,更不是言不由衷、阿谀奉承。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存在环境和心灵空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以人文关怀不仅需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还要尽可能设身处地,在人性解析基础上形成共情、同理心和情感的同频共振;既珍视生命又尊重人格;既正视人性需求,又包容个体差异和独特性;通过对生命价值、责任和使命的期许与憧憬,来拨动心弦叩击灵魂,激发生命活力,重拾信念与渴望,甚至超越有形与有限、达到无限与永恒的终极关怀。

人文关怀是人类相互和普遍的关怀,为什么却对医者着重强调?因为医患关系不平衡,对弱势尊重更体现人文关怀本质。

医学是一门奇妙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教育学、哲学、文学、宗教乃至艺术都密切相关。为什么医学视角会包罗万象、关涉几乎任何学科?那是因为一切科学都以人为圆心而展开。人是万物尺度、宇宙中心,是世界存在的意义。没有了人,这个世界便失去意义;没有了人,泰山顶上一棵树挺立还是倒下有意义吗?

人类在宏观上了解宇宙、在微观上认识粒子都取得了叹为观止的成就。但在生命科学特别是在认识自身问题上还差得很远。所以人们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成为这个世纪的重要标志。

人本主义概念最初由古罗马斯多葛学派思想家西塞罗提出,斯多葛学派另一位思想家塞内加进而提出“人是神圣的”命题。这便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人本主义思想的一面旗帜。文艺复兴时,启蒙先驱们接过了这面旗帜,把人本思想推向高潮,确立了现代人本思想核心内容。从理论上讲,他们反对神学提出的灵与肉对立、以神性压抑人性,倡导灵与肉和谐相融、人性博爱;从实质上看,他们反对的是打着上帝招牌的强权对公民人格尊严的蔑视和践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从“神本位”“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革。英国哲学家医生洛克说:真正的伟人,是改变标准的人。

马克思对人本思想高度赞赏。他许多著作都充满人本色彩,浸含对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的执着追求。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社会发展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是目的,不应被异化为手段;社会应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因而可以说,人本精神是贯穿马克思全部学说的基本思想和主线,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便是追求人类自由解放。

人文(Humanity)一词在汉语中没有词源学基础。但在数千年中华文化基因中,人文关怀理念一直存在。在居主导地位的儒学价值体系中,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天地之性人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仁的思想反映了人性中最宝贵的精神内核。

在这样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医学浸染了人文关怀的底色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许多医学大家及论著都充盈着儒家仁爱思想。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黄帝内经》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西晋哲学家 杨 泉

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也。

——金代名医 张从正

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

——元代医家 曾世荣

医人乘急取财者,甚于盗贼。

——元代医家 王 珪

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

——明代名医 陈实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

——明末医家 喻嘉言

需要特别表示敬意的是,中国的希波克拉底、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他不仅以精湛医术救治生灵无数、著就经典《备急千金要方》,而且留下一篇千字文《大医精诚》,全面系统阐述了医德与医术缺一不可,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异曲同工,被中国世代医家奉为圣诫,流芳至今。

还有一些医药学家为了把医理、药理研究清楚,拿自己做试验。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西晋医家皇甫谧为了弄清人体腧穴,在自己身上研究,厘定人体穴位349个,完成我国第一部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至今仍为医家使用。

此外,古时许多名臣大儒也在政务之余专注医事,把悬壶济世视为践行“仁”这一最高准则的重要方式。

提起张仲景,人们都知道他是东汉医学家、医圣。其《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后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史丰碑。但许多人不知道他原是长沙郡太守,每月初一、十五衙门大开,不问政事,专为百姓治病,以致后世人们把坐在药铺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用以纪念张仲景。后来张仲景干脆辞官,专职行医。

苏轼除了做官写文章,还著有《苏学士方》。后来人们把它与沈括《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至今犹存。苏轼在任杭州太守时,还发起一个基金,众筹捐建一家医院,名曰安乐坊。

陆游身居高位仍兼修医术,经常下乡采药为百姓治病,“举手叩柴扉,病叟喜出迎”。

中国古时知识分子上升渠道很有限,儒与医便是两大目标。西汉政治家贾谊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范仲淹则从小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据《新安医藉考》统计,自宋至清800医家中,由士儒而习医者占70%;另30%家传医者亦有深厚儒学修养。医与儒水乳交融,在传统文化中呈现一道亮丽风景。

本世纪,人类开启了一场文明形态大迁徙,步入数字文明。在工业文明舞台上,机器是主角,生产是主旋律;在数字文明时代,人是主角,服务是主基调,而且是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一切社会行为均围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尊严而展开。所以说,敬畏生命与尊严不仅仅是医界的事,更是数字文明时代本质特征。

数字技术之所以能造就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因为它提供了两大根本功能:建设新文明形态的工具和爆炸性的流动渠道。它就像一场大风暴,荡涤传统社会一切固有文明成果,在经济形态、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社会治理、日常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深刻改造人类社会。传统行业被打碎,传统结构被洗牌,传统认知被颠覆,传统秩序被重构,跨界打劫是常态,新赛道不断涌现,新生态逐步形成。

网络大厦有四大支柱: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其中5G是数字经济前沿技术的前置性技术;人工智能改变人与机器交互方式,使传统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不再占据舞台中心;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云计算是数字经济的重要驱动力。这四大技术目前都已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展望未来,以四大技术为基础,以区块链等相关技术为标志,传统互联网将走向第二代,即由信息互联走向价值互联,并推动数字文明进入第二阶段。一如许多体力劳动在工业文明中被机器取代,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将在数字文明中被人工智能取代。除了编辑、记者、律师、资料员甚至教师等具有经验性、资料性、规范性、重复性、套路性思维的职业首当其冲,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向绘画、谱曲、创作等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创造性的领域发起冲锋,而这些领域过去常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圣地。数字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态将发生深刻变化。

历史车轮就是这样,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一刻不停地前行。在这场文明形态大迁徙中,医生职业何去何从?答案很简单:将受到颠覆性冲击。

在外科方面,机器人手术优势远超人类: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稳定性强、精准度高、失误率低、显微性好、立体成像、狭窄处游刃有余、可远程操控……因而自上世纪末,机器人以手术为突破点,开始大踏步进军医疗。美国仅2004年,机器人就成功完成了从前列腺切除到心脏外科等各类手术2万余例。目前机器人外科已在许多地方普及。

如果说外科是有形操作,那么内科则更检验无形智慧。

沃森是IBM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2007年开始研发,2011年在美国最大健康险公司Wellpoint找到第一份工作。2014年,全美排名第一的肿瘤医院、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与IBM合作,开发了该中心的肿瘤学专家顾问系统OEA,2015年投入使用。这是沃森的第二份工作,也是他首次踏入医疗领域。

两年后,2017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沃森首次在中国亮相。在天津第三医院,两小时内为20多位患有胃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的患者提供了诊疗方案。

对每位患者,沃森10秒内便给出诊断结论。在这10秒内,沃森腾云驾雾回了趟美国,在数据库中查阅了300份全球权威医学杂志、200种教科书以及1 500多万页相关资料,然后把自己的诊疗方案及分析清单译成中文提交出来!

2018年,该诊疗模式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得到认可。目前沃森的足迹已遍布全球逾千家医院。

DeepMind人工智能系统2010年在伦敦起步,4年后被谷歌以4亿美金收购。DeepMind为世人瞩目始于2016年,缘于产品Alpha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实际上人机对抗赛始于1963年。1997年5月11日,IBM公司产品“深蓝”第一次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AlphaGo再次轰动全球是因为围棋要比国际象棋复杂得多。

与沃森、深蓝等常规人工智能系统不同的是,DeepMind采用的是通用学习算法:不是预先编程,而是通过不同技术系统,使之具有自主学习功能;既可以在不相干领域开展不同工作,又可以在处理问题时融会贯通相互借鉴,智能方式越来越逼近人类。

近年来,DeepMind在医疗领域涉足渐深,在语音合成及复原、在眼疾、急性肾损伤、乳腺癌、大肠癌、胃癌、皮肤癌、脑动脉瘤、阿尔茨海默等许多疾病的检测、预测、预防等方面都产生不少前沿成果,不仅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而且见微知著,预警性强,对许多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的疾病可发现于青萍之末。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介入医疗大多还停留在“专家顾问”层面,但从长远看,它诊断的科学性、规范性、精准性、透明性,以及可以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到全球最前沿诊疗方案及相关规范条例等优势,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传统医生的大部分职能未来将被人工智能取代。2020年全球医疗健康融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资金大多聚焦于人工智能,或许从另一角度提供了佐证。在此趋势下,医生职能的重心必然发生转移,一是走向精英化,二是走向人文关怀。

实际上,人文精神不仅是衡量医者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尺度,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化品质和文明程度的标志。提升人文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近代科学诞生后,无数既往公认的真理被推翻。于是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重新认识世界,用自己的脑子独立思考,不再迷信和盲从。正是这种崇尚理性、求真求实、鼓励质疑、注重证据、尊重逻辑、独立判断的科学精神,帮助人们逐渐明辨是非,奠定了现代文明基石。所以科学精神既是人本思想的产物,又是人本思想得以存在与弘扬的保障。

科学与人文构成了现代文明两翼。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武器和压舱石,人文又为科学指明了航向。有了科学,人文才真正走向真善美;有了人文,科学才更彰显温度、意义和力量。而理性与情怀,则是联系科学与人文的一束纽带、一座彩桥,使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绽放异彩。

当然,要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文化生态,仅此还不够,还要有健全的法治和教人向善的信仰。当悲悯之心、博爱情怀超越了人类自我关怀,进而涵盖一切生命乃至万物时,最恢宏绚丽的人性光辉才真正洒满整个世界!

最后,我想借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一段话: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要摧毁他,用不着整个宇宙;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有思想,而宇宙却一无所知。由于空间,宇宙吞没了我;由于思想,我囊括了宇宙。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猜你喜欢
人文人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财富时代人文解读
坚持把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