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诸宫调的阳声韵和《董西厢》的韵部系统

2021-10-23 06:58刘俊一牛云龙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厢闭口寒山

刘俊一,牛云龙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汉字文化》2019年第一期刊发了我的文章《金代诸宫调的半入声和〈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该文讨论了半入声的性质、与入派三声的关系、入声消失的原因以及阴声韵的格局。本文将继续讨论金代诸宫调的阳声韵和《董西厢》的韵部系统。《中原音韵》的阳声韵有东锺、江阳、真文、寒山、桓欢、先天、庚青、侵寻、监咸、廉纤,共计10个韵部。金诸宫调阳声韵的格局与《中原音韵》同中有异。

一、东锺韵独用

(一)用韵举例

1.《董西厢》①共用9支曲子。

卷五《仙侣·临江仙》:钟 蓉 空 ○穷 宫 风(平韵)

卷五《羽调·混江龙》:钟 匆 踪 风 ○栊 逢 融 红(平韵)

卷五《仙侣·洞仙歌》:种 凤 重 ○梦 宠 弄(仄韵)

卷六《仙侣·风吹荷叶》:凤 用 种 风(尾)耸 重 动(仄韵)

卷四《双调·文如锦》:共 桐 凤 功 中 风○颂 终 种 痛 逢 用(平仄通押)

2.《刘知远》残本②共用了3支曲子。

第一《商调·玉抱肚》:容 同 浓 众 冲 ○中 红 踨 从 凶(尾)穷 龙 宫(平韵)

第二《中吕·拂云裳》:容 雄 攻 中 用 ○勇 锺 东 同 恐(尾)公 龙 弓(平韵)

第十二《般涉调·沁园春》:恐 中 容 龙 ○湧 踨 兄 崇(尾)通 逢 (平韵)

(二)韵字表

1.《董西厢》共40韵字,按平、上、去分列。

平声:钟 蓉 空 穷 宫 风 拥 踪 通 红 蓬 重 功 中 终 匆 栊 逢 融 从 浓 桐 容 龙 铜

上声:种 宠 耸

去声:凤 重 梦 动 用 送 痛 共 颂 供 奉 弄

2.《刘知远》残本共27韵字,按平、上、去分列。

平声:同 浓 冲 中 红 踨 凶 穷 龙 宫 容 兄 崇 通 逢 雄 攻 钟 东 公 弓 从

上声:恐 涌 勇

去声:众 用

(三)说明

1.《董西厢》和《刘知远》残本合计共67字,去其重复,得57字,全在《中原音韵》东锺韵。

2.金代诸宫调有独用的东锺韵,与《中原音韵》同。

(四)讨论

东锺韵与庚青韵的韵尾相同,都是后鼻音[-ŋ],但是呼法有异,东锺是合口呼,庚青则是开口呼。两韵比较接近,所以,《中原音韵》此二韵有少数字重出。重出字除了见晓系个别合口字以外,主要是帮系重唇音字,如“崩 绷,盲 萌,棚 鹏,艋 蜢,孟,迸”等。这些字两韵皆收。这种重出现象,实际上是合口字向开口字转化的表现。一个字既可以读合口,又可以读开口,却没有辨义作用,久而久之,在省力性原则的支配下,逐渐弃用合口呼而只保留开口呼一读,现代普通话就是这样。

轻唇音[f]声母字没有重出现象,《中原音韵》都收在东锺韵,如“风 枫 丰 封 峰 锋 烽 蜂, 冯 逢 缝, 凤 奉 讽 缝”等,都读合口呼,所以庚青韵中一个轻唇音字也没有。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字也逐渐向开口呼转化,现代普通话已经全都读开口呼了。但《董西厢》仍用在东锺韵。

由此可知,本文(一)押韵举例中有不少曲子,现在读起来是开、合同押,其实当时都在合口呼的东锺韵,并非东锺与庚青同押。

二、江阳韵独用

(一)用韵举例

1.《董西厢》共用12支曲子。

卷一《越调·上平西缠令》:方 桑 坊 行○廊 王 幢 殃(平韵)

卷五《中吕·古轮台》:藏 房 行 肠 亡 郎○惶 梁 王 量 香 阳(尾)藏 方(平韵)

卷一《越调·斗鹌鹑》:响 上 朗 浪 像○行 光 样 仰 养(仄韵)

卷三《中吕·双声叠韵》:怅 掌 怏 想 攘 ○亮 向 仰 强 样(仄韵)

卷五《大石·吴音子》:赏 想 章 强○将 访 荡 枉(尾)样 肠 上(平仄通押)

2.《刘知远》残本共用7支曲子,9曲次。

第十一《仙侣·恋香衾》:藏 娘 徨 郎○响 忙 黄 桑 鸯(平韵)

第二《黄锺宫·快活年》:饷 响 房 娘○丧 场 娘 姜(尾)上 郎 响(平仄通押)

第一《般涉调·墙头花》:荡 刚 傍○长 场 伤○忙 方 样(尾)梁 仰 上(平仄通押)

(二)韵字表

1.《董西厢》共72韵字。

平声:慌 妆 章 强 将 肠 旁 怏 行 香 床 窗 狂 穰 娘 忙 廊 藏 房 亡 郎 惶 梁 王 量 阳 方 桑 坊 幢 殃 光 霜 裳 长 商 荒 飏 坊

上声:想 攘 响 赏 访 枉 朗 榜 幌 痒 仰 往 抢 珰 养 晃 广 晌

去声:像 荡 样 上 放 当 恙 浪 相 傍 望 怅 亮 向 项

2.《刘知远》残本共64字。

平声:房 娘 姜 郎 详 床 阳 藏 凰 傍 香 穰 徨 肠 忙 黄 桑 鸯 张 慌 光 当 王 刚 长 伤 方 梁 堂 帮 唐 惶 粮 糖 庄 常 箱 坊 琅

上声:饷 响 场 仰 往 两

去声:丧 上 况 帐 棒 降 杖 浪 像 相 荡 样 旺 状 将 仗 放 量 望

(三)说明

1.《董西厢》和《刘知远》残本合计136字,去其重复,得101字,全在《中原音韵》江阳韵。

2.金代诸宫调有独立的江阳韵。江阳韵最单纯,不与其它韵部发生联系。

三、寒山、桓欢、先天三韵同用

(一)《董西厢》三韵同用曲子16支

甲,先天独用,2曲。

乙,先天、寒山同用,3曲。

丙,先天、桓欢同用,1曲。

丁,先天、桓欢、寒山同用,4曲。

戊,先天、桓欢、寒山、廉纤同用,6曲。

押韵举例:

1.先天独用,2曲。

卷四《中吕·满庭霜》:涎 然 泉 絃○玄 传 涓 前(平韵)

卷六《仙吕·喜新春》:缠 穿 砖 缘○泉 絃 篇 钱(平韵)

2.先天、寒山同用,3曲。(带+为寒山,先天无标志,下同)

卷一《仙吕·醉奚婆》:盼+捻 腕+钏(尾)

卷四《双调·芰荷香》:传 然 冤 絃○怜 年 缘 眠(尾)颤 辨 眼+(平韵)

3.先天、桓欢同用,1曲。(带·为桓欢,先天无标志,下同)

卷一《仙吕·风吹荷叶》:羡 半·远 仙(仄韵)

4.先天、桓欢、寒山通用,4曲。

卷一《仙吕·点绛唇缠》:暖·殿 遍○院 散+面(仄韵)

卷一《仙吕·惜黄花》:乱·劝 玩·辩 殿○院 馆·面 看+罕+(尾)劝 眷 现(仄韵)

5.先天、桓欢、寒山、廉纤同用,6曲。(带m为廉纤)

卷一《大石·玉翼蝉》:敛m范m犯m乱·面 汉+○卷 见 掩 遍 传 远(仄韵)

卷七《中吕·古轮台》:剜·散+言 眼+满·绻○嫌m变 眼+圆 远(尾)难+官(平仄通押)

卷一《中吕·碧牡丹》:浅 绽+满·遍 年○传 遣 砚 软 天○闲+念m见(仄韵)

(二)《刘知远》残本三韵同用曲子9支

甲,先天独用,3曲。

乙,先天、寒山同用,1曲。

丙,先天、寒山、桓欢同用,4曲。

丁,先天、廉纤同用,1曲。

押韵举例:

1.先天独用,3曲。

第一《黄钟宫·女冠子》:然 边 便 愆○苑 辨 眷 远(尾)愿 圆 言(仄韵)

第十二《仙吕·整乾坤》:筵 喧 遍 天○显 圆 面 殿(尾)传 贤 远(平仄通押)

2.先天、寒山同用,1曲(带+为寒山,先天无标志)。

第十二《黄钟宫·出队子》:谏+颜+○难+言 千(尾)汉+懒+眼+(平仄通押)

3.先天、桓欢、寒山同用,4曲。(带·为桓欢,带+为寒山,先天无标志)

第一《商调·迴戈乐》:典 看+乱·山+○汉+天 篡·剪 ○闲+烟 言 难+(尾)反+年 炭+(仄韵)

第十二《大石·伊州令》:变 眷 辨 贱○短·暖·残+煎(尾)遍 免 面(仄韵)

4.先天、廉纤同用,1曲。(带m为廉纤)

第二《仙吕·胜葫芦》:烟 冤 见 园○原 圆 浅 牵(尾)圈 闪m远(平韵)

(三)说明

1.《董西厢》和《刘知远》残本共有25支曲子,用过寒山、桓欢、先天三韵。独用者5曲,皆为先天韵;两韵同用者5曲;三韵同用者8曲;三韵同用又有廉纤字通押者7韵。

2.点、敛、掩、念、添、纤、尖、闪、嫌、范、犯11字皆为闭口韵,其中范、犯二字《中原音韵》已转入寒山韵,其他皆在廉纤韵。

3.除去11个闭口韵字,其他全在《中原音韵》寒山、桓欢、先天三韵之内。

(四)讨论

上面的数据说明,《董西厢》和《刘知远》残本二剧中寒山、桓欢、先天三韵的基本用法是同用通押,独用的只有先天三曲,其他两韵连一曲也没有。其所以如此,可以从音理和语用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从音理方面说,此三韵的音位相近。王力《汉语语音史·元代音系》的相关拟音是这样的:寒山是[an],先天是[æn],桓欢是[n]。[1]350-356三韵的韵尾相同,都是前鼻音[n],韵腹[a]是前低不圆唇元音,[æ]是前次低不圆唇元音,二者的音位相邻,音色近似;[]是后次低圆唇元音,虽然与前二者距离稍远,但仍在低舌位的范围之内。此三韵用在同一个曲子押韵,仍能体现出音韵和谐的韵律之美。

从语用方面说,《董》《刘》二剧都是叙述长篇故事,内容复杂,说唱时许多宫调曲牌需要多次反复使用,韵字的需求量较大,一个套数只许用一个韵,难免受困。在保持和谐的韵律美的前提下,三韵同用就扩大了选择的空间。

三韵之所以以同用为主,主要是因为音位相近和押韵较宽。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在全部25支曲子中,每曲都有先天韵字,而且只有先天韵有独用的曲子,其他二韵却没有。这种曲曲不离先天韵的情况,是不是表明寒山、桓欢二韵已经合并到先天韵里去了呢?要讨论是否三韵合一的问题,需要用比较法,而最便于比较的就是元杂剧。

董解元是金章宗(1190—1208)时人,《董西厢》问世时间当在公元十二世纪与十三世纪之交。与《董西厢》关系最密切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王实甫生卒年月不详,只知他与关汉卿同时。关汉卿生活在金宣宗(1213—1224)至元成宗(1295—1307)时期,《王西厢》编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十三世纪中晚期。两种《西厢记》相距不过几十年,又都是用各种宫调进行演唱,有较好的比较基础。王实甫现存的杂剧,还有《丽春堂》和《破窑记》,因为没用此三韵,所以不作比较。

《王西厢》共有五本,每本都是四折加一个楔子。其中阳声韵共有12折和一楔子,涉及8个韵部,而先天韵和寒山韵仅各有一折。

先天韵在第一本第一折,包括11支曲子、1支幺篇、1支赚煞。其韵字见下:

原 转 天 远/ 研 穿 年 愿 编/ 偏 燕 卷 偃 川 弦/ 天 穿 田 边/院 面 遍 贤/ 千 见 言 天 肩 捻/天 仙 面 钿 / 偃 边 腆 言/ 啭 怜 软 前/ 软 浅 传 远 元 喧/ 院 天 便 遣 连 猿/ 远 线 片 面 现/ 咽 转 牵 圆 源

以上共计63字,去其重复,得52字,全在《中原音韵》先天韵,无别韵通押者。

寒山韵在第三本第二折,包括13曲、2幺篇和4煞。韵字见下:

散 环 灿 看/ 挽 懒 叹/鬟 按 看 烦 颜/ 犯 残 烦 惯/ 看 弹 餐 眼 汗/ 犯 绽 安 难 看/ 拦 残 范/ 单 餐 寒 干/ 盼 拴 难 扮 山/ 单 间 馔 颜 山/ 简 绽 奸 眼/ 悭 慢 案 慢 犯/ 难 山 讪 散/ 奸 残 关 寒 难/ 关 干 山 闲/ 汗 干 难 鬟/ 看 案 寒 安/ 按 攀 惮 山/ 番 侃 简

以上共计80字,去其重复,得47字,全在《中原音韵》寒山韵,无他韵通押者。

《王西厢》先天、寒山两韵独用的情况,说明两韵读音不同,并未合为一韵。《王西厢》未见桓欢韵的曲子,也未见此韵之字与先天、寒山通押者,进一步说明当时北方通语(中原之音)三韵并未合而为一。再者,寒山、先天两韵各自独用,绝无他韵通押的情况,说明元杂剧押韵极为严格,与《董西厢》大不相同。

关汉卿是杂剧的奠基人,所著杂剧极多,今存者尚有17种。经我们调查,竟有8种未用先天、寒山、桓欢三韵,只用先天者有7种,先天、寒山同时用在同一种杂剧者只有《望江亭》1种。现将其用韵情况辑录如下:

先天韵在该剧第4折,有6支曲子和一个幺篇,其韵字是:

骗 莲 冤 见/ 天 见 前 善/ 眠 串 面/ 冤 然 言 缠 圆/ 眷 权 展 免/ 远 悬 典 遣/ 缘 便 愿 浅

共28字,去其重复,得27字,全在《中原音韵》先天韵,无他韵通押者。

寒山韵在该剧第一折,有8支曲子、幺篇一、赚煞尾一,其韵字是:

阑 散 晚 残 限/ 干 斑 颜 单 岸 闲/ 诞 伴 绊 饭/ 惯 眼 难 山 关丹/ 干 山 关 拦/ 烦 奸 汉 颜/ 山 坛 罕 难/ 闲 寒 竿 看 弹 还 关 侃/ 案 安 惯 患 散 丹 寒/ 晚 翻 赶 颜 安 关 帆 山

以上共58字,去其重复,得41字。其中“帆”字本为闭口韵,《中原音韵》已转入寒山韵。“伴、绊”二字为桓欢韵,在此处通押。

(五)小结

通过对关汉卿、王实甫二人所著杂剧的调查,可以形成以下看法:在元杂剧中,先天、寒山二部完全独立押韵,都是独立的韵部。桓欢韵字少,而且全是合口呼,是个险韵,所以很少独立押韵。不独用不等于没有这个韵类,只不过除了个别字偶尔与他韵通押,一般不用来制曲用韵而已。因此,可以说,元代(至少是前期)北方通语——中原之音里,先天、寒山、桓欢是三个读音不同的韵部。既然关、王二家所处的时代三韵分立,那么,略早于他们的董解元时代也应该与之相同,不大可能三韵先同音合并,几十年后随即音异三分。《董西厢》三韵同用为主,只是押韵较宽的结果而已。

四、真文、庚青 两韵混同

《中原音韵》真文和庚青是两个独用的韵部,而金代诸宫调却两韵混同。现将有关用例全部抄出,以资讨论。

(一)用韵举例

1.《董西厢》。

(1)真文独用,7支曲子,7曲次。

卷一《正宫·虞美人缠》:润 烬 人 昏○褪 问 门 云(平仄通押)

卷一《正宫·应天长》:颦 恨 新 痕 神○温 信 魂 文 人(平韵)

卷一《正宫·万金台》:窘 闷 本○顿 辰 寸○闷 稳 盹(仄韵)

卷七《越调·上平西缠令》:樽 纷 人 魂○村 昏 温 痕(平韵)

卷七《越调·斗鹌鹑》:损 韵 尽 恩 身○信 亲 闷 紧 忍(平仄通押)

卷七《越调·青山口》:论 姻 神 温○村 分 唇 民(平韵)

卷七《越调·雪里梅花》:薰 分 晋○辰 裀 粉○真 裙 问○颦 云 隐(尾)搵 陈 稳 恩 人 君(平韵)

(2)真文、庚青同用, 9支曲子,11曲次(庚青加圆点,真文无符号)。

卷四《黄钟宫·出队子》:恩 人 神 嗔 亲○顿 闻 灯·昏 魂(尾)稳 尽 门(平韵)

卷三《仙侣·恋香衾》:闷 哂 信 亲○君 莺·筝·伦(尾)门 晋 人(平韵)

卷七《仙侣·满江红》:晴·粉 盹 寸 稳 尘 问 辛 等·名·信 君(平仄通押)

卷八《高平调·于飞乐》:人 亲 问 门○ 亲 形·恩 军(平韵)

卷八《中吕·古轮台》:嗔 门 军 村 因 莺·亲 姻○银 新 裙 裀 辰 忿 情·(尾)稳 斤(平韵)

卷六《中吕·牧羊关》:问 门 分 病·信○情·定·啈·人(尾)稳 肯(仄韵)

卷一《中吕·牧羊关》:问 性·谨 信 圣·○盹 闷 定·命·人(尾)顿 本(仄韵)

卷一《中吕·鹘打兔》:睛·镜·静·冷·情·○情·哽·阴 尽 听·莺·(尾)生·行·撑·(平韵)

卷四《中吕·粉蝶儿》:醒·静·嫩 影·○听·韵 径·庭·定·(尾)声·听·生·(仄韵)

卷三《仙侣·恋香衾》:镜·莹·韵 领·称·○整·净·稳 聘·分(尾)定·鸣·请·(仄韵)

卷五《南吕宫·一枝花》:门 问 莺·病·诚·命·○人 圣·情·信 命·(尾)准 定·争·证·(平仄通押)

2.《刘知远》残本。

(1)真文独用,3支曲子,3曲次。

第一《中吕·酥枣儿》:身 尽 欣(平韵)

第一《中吕·柳青娘》:奋 君 隐 人(尾)亲 贫(平韵)

第二《仙侣·醉落托》:嗔 尽 狠 魂○分 认 神 信(平仄通押)

(2)真文、庚青同用,2支曲子,2曲次。

第一《中吕·安公子》:并·人 婚 稳○尽 惊·认 定·(平仄通押)

第一《中吕·柳青娘》:昏 明·人 神 闻(平韵)

(二)说明

1.《董西厢》真文独用7曲次,真庚同用11曲次,合计18曲次,独用与同用之比为4∶6。

2.《刘知远》残本真文独用3曲次,真庚同用2曲次,独用与同用之比为6∶4。

3.《董西厢》和《刘知远》残本合计,真文独用与真庚同用大约各占一半。

4.庚青无独用的曲子。

(三)讨论

阳声韵是阴、阳、入三大韵类之一,其特点是有鼻音韵尾。阳声韵又按韵尾的异同分为三小类,一是有后鼻音韵尾[-ŋ],二是有前鼻音韵尾[-n],三是有双唇鼻韵尾[-m]。元代北方通语即中原之音里,这三小类的界限是很清楚的。元前期32位杂剧作家的作品里,真文韵和庚青韵都是独用,绝不互相通押。

但是,汉语的方言特别复杂,南方有些方言前后鼻音韵尾不分,北方有的方言也有这种情况。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第20项,专门对“诸方语之病”进行了辨析,十九韵都举出了范例。其中一条是“真文,与庚青区别”,共列举出61组,是十九韵中最多的一条,特别给那些前后鼻音不分的作者们提出了警告。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中有8位是山西人。现在山西方言中,大都是前后鼻音不分。不知七八百年前是否也是这样,也不知他们剧作中有没有真文、庚青两韵同用的曲子。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种情况是只用真文韵。有西京(大同)吴昌龄、绛州(曲沃)李行道、太原李寿卿、平阳(临汾)孔文卿和狄君厚。这五人的剧作中,几乎每一部都有一折押真文韵,但绝对不用庚青韵。

第二种情况是既用真文韵,也用庚青韵。只有一人,即平阳(临汾)石君宝。其现存三部杂剧中,有两部各有一折真文韵,同时也有一折庚青韵。

第三种情况是真文、庚青二韵都不用。他们是太原刘唐卿和史九敬先。

另外出生时代较晚的还有两位山西人。其一是平阳(临汾)郑光祖,现存杂剧8部,有4部只用庚青韵,4部真文、庚青都不用。其二是太原乔吉,现存3部杂剧,有2部只用庚青韵,另一部也是真文、庚青都不用。

好像有这样一种趋势:前期作家爱用真文,后期作家爱用庚青。同是山西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就算这些山西作家的乡音是前后鼻音不分,但是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北方通语,写作杂剧时可以避开自己的乡音。这些不用真文、庚青二韵和只用其一的现象,是不是与乡音有关还很难说。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也是以北方通语为依据的。剧中所用的阴声韵与《中原音韵》完全相同。《中原音韵》所立的支思韵和车遮韵,《董西厢》中早已多次独用了。但是《董西厢》中真文和庚青却竟然同用,而且用量很大(约占有关曲子的半数以上),这就很难解释了。

北方通语即所谓中原之音的韵系里,真文和庚青是严格区分的,因为二者的韵尾不同。真文是前鼻音韵尾[-n],庚青是后鼻音韵尾[-ŋ],两音差别很大,不可能同押一支曲子。《董西厢》如此大量地同用,很容易让人想到“真”“庚”不分的方音。

汉语有较多的方言前后鼻音韵尾不分,具体情况也多有不同。有的方言是[-ŋ]尾并入[-n]尾;有的方言是[-n]尾并入[-ŋ]尾;有的方言白读为[-n],文读变为[-ŋ],山西赵城“单念时大多念[-ŋ]尾,连读时全变为[-n]韵尾。”[2]《董西厢》真文独用的曲子有7支,真文、庚青同用的则有11曲。换句话说,《董西厢》真文韵有18支曲子,其中有11支与庚青同用。这里庚青字的韵尾是不是已经由[-ŋ]变为[-n]?会不会与赵城方言相似?这当然是一种猜想,但是说《董西厢》前后鼻音韵尾混同,并不为过。

如果这个说法能够成立,董解元就可能出生在[-n]、[-ŋ]不分的某个方言区里。他本来是用当时的通语写作《西厢记诸宫调》的,由于自己的乡音[-n]、[-ŋ]不分,不知不觉地带进了他的作品,实在有点美中不足。

《刘知远》残本有5支曲子用了真文韵,其中有两支与庚青同用。这种情况与《董西厢》基本相同,莫非此剧的作者与董解元出生于同一个方言区?这恐怕将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

五、闭口韵:监咸、廉纤同用,未见侵寻

(一)用韵举例

1.《董西厢》共有193组套数,152支曲子,而押闭口韵的只有3支曲子,所占比例是2%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下面是这3支曲子的韵字(带黑点的属廉纤韵,不带黑点的属监咸韵)。

卷二《仙侣·绣带儿》:忏·胆 斩 暗 剑·厌·拈·○缄 尖·俺 赚 錾 点·险·○喊 斩 馅(仄韵)

卷六《仙侣·相思会》:惨 念·掩·脸·○险·敢 欠·胆(仄韵)

卷七《中吕·牧羊关》:惨 参 淡 脸·担○糁 臜 忏 谄·衫·(尾)岩 三(平仄通押)

这3支曲子都是监咸与廉纤通押,不见有押侵寻韵的曲子。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闭口字与相应的前鼻音韵尾[-n]的韵段通押。

与真文韵通押的有1曲。

卷一《正宫·万金台》:闷 本 顿 寸(尾)闷沉顿(沉,侵寻。)

与先天韵通押的有6曲(带黑点的属廉纤,不带黑点的属先天)。

卷一《大石·玉翼蝉》:歛·范·犯·乱 面 汉○卷 见 掩·遍 传 远(仄韵)

卷六《大石·玉翼蝉》:元 满 难 免 愿○盏 点·贱 恋 劝 山(仄韵)

卷五《中吕·千秋节》:暖 点·见 翻 闪·○歛·战 汗 面 喘(仄韵)

卷一《中吕·碧牡丹》:绽 满 遍 年○传 砚 天 天(尾)闲 念·见(仄韵)

卷六《中吕·香风合缠令》:限 涟 颠 添·线 欢○纤·线 穿 关 尖·段 剪(平韵)

卷七《中吕·古轮台》:剜 散 言 漫 满 绻○嫌·变 眼 眠 圆 乱 远(尾)难 官(平仄通押)

闭口韵与真文韵通押的是侵寻韵,与先天通押的都是廉纤韵,共有7曲,13字,即:沉、歛、范、犯、掩、点、闪、念、添、纤、尖、嫌、衫。其中与闭口韵三曲相同的有掩、点、念、纤、尖5字。

另外,范、犯2字,《中原音韵》在寒山韵。

2.《刘知远》残本不见闭口韵单押的曲子,但是也有个别闭口字与其他非闭口字通押的现象。

第一《商调·迴戈乐》:典 看揽乱 寰 山(揽,监咸。)

第一《黄钟宫·女冠子》:惨苑 辨 院 眷 远(惨,监咸。)

第一《南吕·应天长》:衫汉 鑽 转 团 显(衫,监咸。)

第三《仙吕·胜葫芦》:原 圆 浅 牵(尾)圈闪远(闪,廉纤。)

与别韵通押的闭口字有揽、惨、衫、闪4个字,前三个属监咸韵,只有“闪”属廉纤韵。与《董西厢》重复的有“闪、衫”二字,合计15字。

金代诸宫调虽然极少用闭口韵,但是毕竟有独立押闭口韵的三支曲子,所以,当时北方通语应该仍然存在着闭口韵。二剧中有15个闭口字与其他非闭口字通押,这说明闭口韵的[-m]韵尾已渐趋弱化,音色渐与[-n]韵尾接近,在押韵较宽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通押。《中原音韵》三个闭口韵部,完全没有唇音声母字,个别的已经转韵,如“牝、品”转入真文上声;“贬”转入先天上声;“帆、樊、凡”转入寒山阳平;“范、犯、梵”已转入寒山去声。同样,《董西厢》也有唇音声母闭口字与先天韵通押的,如:

卷一《大石·玉翼蝉》:歛 范 犯乱 面 汉○卷 见掩遍 传 远

“范、犯”是唇音声母,“歛、掩”则是非唇音声母。这只是孤例,尚难以定为是转韵。《董西厢》三支闭口韵曲子,都是监咸与廉纤通押,但不宜认为是二韵和并,而只不过是押韵宽松的互相通押,正如寒山、桓欢、先天互相通押而并未合并一样。

(二)讨论

元杂剧的产生,与金代诸宫调的盛行有密切关系。元代初期,《中原音韵》还远未出世,官府也不过问,所以作家们可以自由地编写杂剧,写出的作品也更接地气。元前期杂剧闭口韵使用的情况,可以用作研究金代诸宫调的参考。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附录(二)——《现存全部元人杂剧目录》[3]1037-1042,是按时代先后排序的,靠前的有32位作家,现存杂剧有79种。经过逐一筛查,得到了以下结果。

30位作家的杂剧71种,全都没有闭口韵韵段。具体情况如下:

大都9人,杂剧34种,包括关汉卿17种,杨显之2种,张国宾3种,石子张1种,马致远7种,王仲文1种,纪君祥1种,孙仲章1种,费唐臣1种。

河北7人,杂剧14种,包括李文蔚3种,白朴3种,尚仲贤4种,戴善甫1种,李直夫1种,王伯成1种,李好古1种。

山西8人,杂剧12种,包括石君宝3种,孙文卿1种,狄君厚1种,李寿卿2种,史九敬先1种,刘唐卿1种,吴昌龄2种,李行道1种。

山东4人,杂剧6种,包括武汉臣3种,岳伯川1种,张寿卿1种,唐进之1种。

河南1人,杂剧5种。郑廷玉。

安徽1人,杂剧1种。孟汉卿。

另有2人,在个别折次或楔子中偶押闭口韵。一是山东东平人高文秀,有杂剧5种。其中《遇上皇》第四折押监咸韵。二是大都人王实甫,有杂剧3种。其中《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楔子押监咸韵,第三本楔子押廉纤韵,第三本第四折押侵寻韵。

前期元杂剧基本上不用闭口韵,只有个别地方偶然使用。这种格局与《董西厢》完全相同。杂剧作家不用闭口韵,不等于当时的通语没有闭口韵。高文秀和王实甫都有押闭口韵的曲子。特别是《王西厢》的三处闭口韵,分别各自独立押侵寻、监咸、廉纤三韵。这应该符合当时通语的实际情况。另外,元代初期的名公们写散曲时,大都有押闭口韵的曲子。参政杨果《越调·小桃红》小令之四押侵寻韵。太保刘秉忠《南吕·千荷叶》小令之八押廉纤韵。学士王和卿无论小令、套数都多次押闭口韵,且侵寻、监咸、廉纤都是单押。

元曲名家的杂剧绝大多数都是不押闭口韵的,可是在其散曲中则大不相同。关汉卿《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封书退贼”押监咸韵,“开书染病”押侵寻韵。马致远《中吕·喜春来》“六艺”之“乐”和“射”都押侵寻韵。白朴《越调·天净沙》“夏”押廉纤韵,又另一曲“夏”押侵寻韵。

不用一一罗列闭口韵曲子的韵字,也不必再举更多的例证,那个时代北方通语依然有闭口韵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金代诸宫调和元杂剧基本不用闭口韵当另有原因。

明代王骥德《曲律》“论闭口字第八”:“古之制韵者,以侵、覃、盐、咸,次诸韵之后,诗家谓之‘哑韵’,言须闭口呼之,声不得展也。词曲禁之尤严,不许开、闭并押。”[4]113按,闭口字的韵尾[-m]发音时,双唇闭拢,鼻孔出气,不易拖腔,所以说“声不得展”。《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第十四条,先引杨朝英《阳春白雪集》的《水仙子》:“寿阳宫额得头名,南浦西湖分外清,横斜疏影窗间印,惹诗人说到今。万花中先绽琼英,自古诗人,爱骑驴踏雪,寻冻在前村。”然后说:“开合同押,用了三韵,大可笑焉。”按,“名、清、英”属庚青韵,“印、人、村”属真文韵,“今”属侵寻韵,所以说用了三韵。“今”属闭口韵,所以说开合同押。可见周德清也是反对闭口韵与其他各韵通押的。据此,则可知金代诸宫调和元杂剧不用闭口韵是得到后贤认可的。

金、元时代(至少在《中原音韵》成书以前)侵寻、监咸、廉纤三个闭口韵仍然存在,制曲用韵基本不用闭口韵是受唱腔的制约,并非意味着闭口韵已经消失。

《中原音韵》平分阴阳、入派三声、韵分十九,既是对前期元杂剧的总结,也是对当时中原之音的描写;《董西厢》则是保存该时期北方通语的最佳语料。但是,以个别代表一般,毕竟会有些不全面或不妥;《董西厢》未见使用侵寻韵,不等于当时北方通语没有这个韵类;先天、寒山、桓欢三韵同用,不等于当时北方通语三韵已经完全同音;真文、庚青前后鼻音韵尾混同,只是方音的反映。《董西厢》的用韵与该时期的北方通语有所不同。但是,从音韵系统的整体结构上说,《中原音韵》与《董西厢》只不过是大同小异,元代的中原之音应该在金代中期已经初步形成。详见表1。

《中原音韵》是韵书,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是整体的、全面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其声调系统已由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演变为阴、阳、上、去新的四声。韵分十九、入派三声:其韵类已由中古的阴、阳、入三大韵类演变为阴、阳两类,原入声字归入阴声。至于声母系统,则可以从各小韵的首字中归纳出来,王力《汉语语音史》即归纳为25个声母。

《董西厢》是一部诸宫调剧本,不是韵书。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只是剧本中所涉及到的,是单一性的、个别性的。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韵部系统,却无法梳理出其调类和声类,好像有点残缺不全。但是其韵部系统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董西厢》的韵部系统显示出,《中原音韵》的元代音系早在金代中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入声演变过程中曾有过半入声的中间阶段。按照通常说法,入声是这样演变的,先由三个塞音韵尾[-p][-t][-k]合并为一个喉塞音韵尾[-],然后喉塞音韵尾脱落,变成开尾韵,入声消失。《董西厢》的用韵情况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入声演变的过程可以这样表述:入声——半入声——无入声。所谓半入声,指的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消失后,其入声短调仍存在,仍然可以与平、上、去并列,但是原入声字却不能单独押韵而与阴声韵合流。半入声的短调逐渐舒缓延长,在声母清浊的影响下,其调型逐渐分化,终于分别与其他声调合流,入派三声。[5]半入声的存在,应该是《董西厢》在音韵方面重要的历史价值所在。

注释:

① 参见张燕瑾《西厢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② 参见凌景埏、谢伯阳的《刘知远诸宫调校注》(齐鲁书社1988年版)。

猜你喜欢
西厢闭口寒山
《西厢记》董王优劣说新论*
西厢故事
500 kV输电铁塔金具闭口销锈蚀原因分析
寒山即景
哈勃图?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早与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