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并发婴儿周围性面瘫1例报道

2021-10-26 08:47周萍彭新李北成苏钰张立宁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鼓室口角中耳

周萍彭新李北成苏钰张立宁,2

1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康复诊疗区(三亚572013)

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北京100853)

3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海南省耳鼻咽喉头颈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亚572013),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53)

儿童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低,每年5-21/100000,年龄常见于5-11岁[1]。特发性贝尔麻痹占所有病例的26%-76%[2],感染性、肿瘤性、外伤性、医源性、中毒性是常见的病因[3]。急性中耳炎合并周围性面瘫非常罕见,一般在3岁以上[4],国外曾报道11个月和14个月的婴幼儿[3,5],本文报道了我院1例9月龄婴儿急性中耳炎合并周围性面瘫病例。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9个月,主因“感冒后左侧面部运动不能4天”入院。患儿感冒发烧后出现口角向右歪斜,左眼闭合无力,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不能抬眉。儿科门诊,予以醋酸泼尼松片5mg口服2次/日;甲钴胺片 250µg口服 2次/日;维生素B6片10mg口服3次/日,颞骨CT提示:左侧中耳乳突病变(图1),遂就诊耳鼻喉科,以“周围性面瘫、中耳乳突病变(左)”收住院。查体:体重:9kg,体温:36.5℃,双侧耳廓无畸形,耳镜检查示:双侧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无疱疹;右侧鼓膜完整,标志清晰;左侧鼓膜轻度充血膨隆。面神经功能: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睑裂变大,左眼闭合露白4mm。哭闹时可见口角向右歪斜。颞骨CT排除其他儿童常见的肿瘤性或先天性疾病。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15.04×109/L,中性粒细胞 0.319,淋巴细胞0.538,单核细胞0.082。肺炎支原体抗体弱阳性。诊断为:1.急性中耳炎(左);2.周围性面瘫(左:House-Brackmann量表-5级)。

图1 A、B CT检查示:1.左侧中耳乳突炎,中耳腔有积液;2.多组鼻窦炎。Fig.1 A、B CT scan revealed:1.Left middle ear mastoiditis,with effusion in the middle ear cavity;2.Multiple groups of sinusitis.

入院后在全麻下行鼓膜切开引流术,术中发现左侧鼓膜充血膨隆,鼓室内大量黄色粘稠液体,抽出后地塞米松反复冲洗鼓室。术后给予头孢曲松钠0.6g静滴1次/日,连续7天治疗,地塞米松磷酸钠2mg滴斗入,连续5天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5mg口服,2次/日,连续5天,减量为醋酸泼尼松片5mg口服,1次/日连续5天。同时给予甲钴胺片500µg口服2次/日。间断给予地塞米松鼓室冲洗2次。术后1周给予物理因子理疗,无热量超短波、脉冲磁疗消肿,改善面神经周围血液循环,神经肌肉电刺激额肌、上唇方肌、颧大小肌及提口角肌、颊肌,2周后口角运动加强,左侧鼻唇沟加深,有轻度抬眉运动,左眼闭合改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第9周面瘫症状已基本消失,面神经功能恢复至2级。

2 讨论

急性中耳炎并发周围性面瘫的病理尚不清楚,可能机制包括:1)面神经骨管内逆行感染或鼓室腔内逆行感染,沿鼓索向面神经方向发展;2)中耳化脓引起潜伏性病毒感染的再激活;3)继发于细菌毒素的面神经脱髓鞘;4)急性神经炎伴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神经炎性水肿[5]。急性中耳炎合并面神经麻痹在儿童中常见,而成人中耳炎性面神经麻痹大部分都是以胆脂瘤为主的慢性中耳炎引起的[6]。婴幼儿中耳炎并发周围性面瘫与其局部结构特点有关,鼓室内壁的卵圆窗上方是面神经管隆凸,面神经水平段后部在此管中通过,幼儿此处面神经管骨质约1/3的标本有先天性缺损,面神经仅被鼓室粘膜所覆盖,其骨质缺损大小不一,甚者此处骨质全无[7]。即便是完整,由于幼儿骨质菲薄、疏松、存有裂隙,相对成人,抵御外部感染能力大大减弱。同时幼儿中耳粘膜组织中血管和淋巴管丰富,细菌感染后极易发生充血、水肿和组织坏死,造成咽鼓管堵塞,影响中耳腔的通气和引流,使病变加重[8]。

婴幼儿中耳炎合并面瘫,起病急,在面瘫发病后的数日给予抗生素及鼓膜切开引流术,而婴幼儿面瘫的康复治疗不能进行按摩和表情运动练习等康复训练,大多数由于哭闹难以耐受针灸治疗,给面瘫的康复治疗带来了困难,面瘫后早期的物理因子治疗如无热量超短波、脉冲磁疗有利于消炎、减轻神经水肿,改善面神经周围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

Frigerio等[10]用经皮电刺激仪刺激面神经颧支时,可使55%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产生完全眼睑闭合。即使是慢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电刺激额肌、颧大肌、口轮匝肌产生的运动幅度比自主收缩大,即使面神经麻痹几年,临床上肌肉无功能,只要肌肉没有完全失去神经支配,经皮电刺激治疗仍可改善面肌的功能[11]。针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建议3个月之内应用越早越好[12]。

大多数周围性面瘫患者平均68天恢复正常[13],另一项研究显示中耳乳突炎导致面瘫的恢复一般在3个月左右[14]。本例患者在9周内基本缓解,无后遗症。该患者术后及时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及针灸,明显加快了面神经水肿的吸收,促进神经再生修复,加快了面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鼓室口角中耳
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高压氧联合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难治性噪声性耳聋临床研究
小耳朵怎么会有水
烧伤后小口畸形的整复治疗体会
漫谈中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