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在《百合花》教学中的运用

2021-10-31 03:28钱斌芬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百合花文本解读高中语文

钱斌芬

摘 要 本文以《百合花》为例,对孙绍振先生倡导的课堂教学文本解读“三法”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为教师从文本细读入手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文本解读;《百合花》;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应该从师生平等对话而开始,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共享经验和知识、沟通情感,获得学习体验。孙绍振针对语文教学提出多种文本解读法,围绕其倡导的“三法”对于文学作品展开分析,在导入、鉴赏、拓展等环节运用“三法”,能够为学生开辟文学鉴赏全新途径。

一、用“三法”设问导入内容

在《百合花》教学导入环节,可以运用比较法,提出问题“同学们都读过小说,那么对于小说这种文体有怎样的认识?”学生讨论结束之后,笔者为学生总结小说概念,明确小说是将人物刻画作为中心,通过较为完整故事情节或者环境描写呈现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之后继续引导,“同学们对于小说体裁有哪些认识?”“你能掌握几种小说鉴赏的方法?”同时为学生提供思路,补充文体方面的知识。在鉴赏小说过程,需要明确小说属于虚构艺术形式之一。所以,在欣赏小说过程当中,就需要思考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情节。

与此同时在小说教学阶段,需要让学生关注文中语言、逻辑和情感存在的错位、矛盾,才能感受作者写作过程独具匠心,在对比过程感受作品价值。在《百合花》教学当中,可以从小说“道具”、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和特点进行把握。在问题引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究小说的主旨,分析“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句话的内涵,品味小说的匠心和笔法,体会革命小说力量和感人之处。

二、用“三法”研读鉴赏文本

1.细节分析,感知整体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以后用一个词概括自身感受,有学生使用“感动”一词进行描述,有意外之感动,有震惊之感动,有难过之感动,有遗憾之感动。可见,学生内心深处产生的感动各不相同,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出乎意料。此时,笔者提问“为何短篇小说《百合花》有如此大的力量?哪处内容让你深受触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向其明确悲剧能够震撼人心。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文本细节,比如“小通讯员奋不顾身扑向手榴弹,最终牺牲,这样的细节就是动人心弦的利器,能够见证一个英雄的诞生”。同时,还原小说的历史环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扑”这一动作进行分析,让其感受通讯员在做出牺牲选择时毫不犹豫,将人物勇敢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与他面对女性时,表现出的腼腆、手足无措和扭捏的形象,产生剧烈反差。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到小说打动人心之处。

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文章塑造了多少个人物?”“每个人物身份怎样?”“塑造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小说以人物为核心描述了哪些事件?”在问题引导下,加上教师提示,让学生明确,在小说当中共描述了三个人物,即“我”、通讯员、新媳妇。通讯员是年轻的英雄战士,新媳妇是刚刚结婚三天的新妇,也是百合花被主人,而我作为故事讲述者,也是女干部,年龄略大于通讯员。小说当中刻画的人物都十分年轻,而且没有透露真实名字,总共围绕四个事情进行阐述:第一,通讯员和我一路同行,也是在护送我;第二,我和通讯员一起借被子;第三,通讯员牺牲;第四,新媳妇捐献百合花被。

在小说当无论是“我”、新媳妇出场时间,还是产生了情感变化,都是以通讯员为核心展开的,讲到此处,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我”对于通讯员产生的情感变化和我对新媳妇产生的情感变化,并用一个具体词语描述出来。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能够明确“我”的情感变化,从生气到产生兴趣,从带着情绪到忍住笑,从爱上同乡到产生思念,最后强忍泪水。我对新媳妇的情感变化,从咬着嘴唇笑笑眯眯,从一瞟一瞪到气势汹汹,最后到眼中泛起晶莹的泪光。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将文章当中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还原,以情感变化的字句,感受人物身份特点。

2.根据道具,分析人物

文本细读环节,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重点分析小说当中出现的道具,通过道具出现次数和形式,能够表达人物怎样情感及性格特点。比如“树枝”、“野菊花”等道具出现在战斗前夕,由于生活环境艰苦,因此,能够表现战士临危不惧、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道具的出现是“我”在细致观察之后看见的,经过还原情景,还能够注意到战士枪筒上出现的菊花,也能表现女性性格方面的细腻,代表“我”对于战士的情愫。在授课阶段,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革命同志之间的关心,为后续主旨探究环节做铺垫。“百合花新被”是新妇的嫁妆,而且是唯一的一件,文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借被,第二次是铺被,第三次是献被,能够将新妇情感变化体现出来。最初借被时是犹豫的,之后主动将新被放在屋檐下,最后用它装烈士遗体。文中“我”与通讯员共借了两次,她才同意将她的嫁妆借出,因为这是她爱情的象征,在出嫁以前亲手缝制,其中寄托了她的希望,可见珍贵性。然而,最终她却将这份珍贵赠予通讯员,其中蕴含了真挚的情感。除此之外,百合花也有“百年好合”这一象征意义,能够代表亲人之间的情感。通过新妇向通讯员献被,也可体现人民尊重和热爱革命烈士的情感,用象征纯洁情感的花被,盖在烈士的身上,也能体现革命烈士高尚的品德。通过道具出现次数和对应人物性格特点,能够感受人物之间情感的纯洁。

3.寻找矛盾,分析情感

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重点关注小说情感表达,可以从标题分析入手“百合花代表什么?有哪些象征意义?”要求学生用原文中的话语回答,课时学生给出答案“那枣红底色……纯洁与感情的花”。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句子逻辑特点,并且思考“那……被子”和“这……花”之前是怎样的关系?“这”“那”均属于代词,但是这句话当中却指代不明,因为二者没有逻辑连接。“纯洁”“感情”也不属于同种词性,因此不可以对举。

此时教师提问“作者为何使用逻辑矛盾、语意不清晰的话语来作为小说结尾?其中‘感情具体是指什么?是爱情吗?纯洁又指代什么?”要求学生合作分析小说细节,根据那些“心动信号”,将文章情感脉络整理出来。虽然小说当中情感复杂,但是却是真挚纯洁的,之所以使用“纯洁与感情”,是作者认为不但人与人的情感纯洁,而且人性也有纯洁特点。

4.分析意圖,思考主旨

有人认为《百合花》属于无爱情的爱情牧歌,小说当中没有爱情固然得以看见,然而,“爱情牧歌”应该如何理解?通过探究主旨活动,让学生还原作者写作意图,明确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并不是世俗观念之下的爱情,但是两性间爱情纯洁,将情感萌发时的美好都体现在人物身上,这样的情感已经超出了狭义层面的爱情,而作者本意就是对于超越爱情这种情感的无私、美好与纯洁进行歌颂,展现出人性的纯真和作者对于理想的人际关系产生的向往之情。

最后利用PPT展示“战争使人不能……生死与共。”小说的结尾是死亡,其中蕴含着浓烈的悲伤之情,也将生命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在生命面前,现实中的伦理法则和道德规律已无太多意义,但是,新妇行为的改变,从最初的扭捏到最后的虔诚,行为的变化不但能够表现出其对革命英雄产生的敬爱之情,也能凸显其对于生命的敬畏。

《百合花》这部小说的鉴赏众说纷纭,运用孙绍振的文本解读“三法”能够以质疑导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展开文本的研读和鉴赏,从错位当中领悟文章情感,通过还原场景思考人物对话,用对比法完成拓展延伸,让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深入感知,能够领悟小说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革命力量。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江中学]

猜你喜欢
百合花文本解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百合花
一朵百合花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百合花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