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多悲悒 踯躅不敢言

2021-11-02 14:53蒋洪钰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7期
关键词:行路难古诗文诗人

蒋洪钰

新課标指出,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在单元序列之外均增设了“古诗词诵读”模块,此模块的教学决不能仅仅立足于应试的背默需要,部分诗文是对传统选篇的合理补充,同时凸显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一、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拟行路难(其四)》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古诗词诵读模块选文,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下学段学生。经过高中前阶段的古诗文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文言知识积累,也掌握了初步的古诗文学习方法,学生也从“知人论世”的诗歌一般品读方法出发,进行了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等方面的预习,但仍有很多学生觉得,对于类似于《拟行路难(其四)》这样的古诗文,学习依然有难度:一是时代隔膜,认知形象、体会情感难度较大;二是视野所限,不同时期“行路难”诗研读较少,容易总结出该类诗的共性特征。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探究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及其主要成因”“初探不同时代‘行路难诗的共同特征”。

二、活动引领教学过程

教学本身就是特殊的活动。这是坚持以活动引领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情理兼具的导入语: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有诗和远方的浪漫,也有举步维艰的踟躅。南朝诗人鲍照,传之后世的诗一共有204首,而《拟行路难》诗就有18首。鲍照,这位出身寒门的诗人对“行路难”诗情有独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品味“行路难”诗的独特魅力。

以朗读为主的预习成果的展示。有人这样评价鲍照的《拟行路难》诗,认为其“若决江河”。“若决江河”有一点就是说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如大江大河决堤,奔涌而出。无论单人朗读、学习小组朗读还是两者相结合,教师的示范和点评都要把如何把握情感作为重点。为了加强对本诗情感的初步体会,本环节设置了一道简单的问题:“读《拟行路难(其四)》,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鲍照?”据此可以比较准确地梳理出诗人形象:悲愤、无奈、哀愁、绝望,这就是鲍照给我们的初步印象。

以问题驱动对复杂情感的探究。由于《拟行路难(其四)》内容相对单薄,可以摘选研究难度较小的《拟行路难(其六)》的部分内容作为补充材料,以便于学生能理解本诗复杂的情感。我设置了三个研究性问题:“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生活方式能否宽慰诗人?“自古圣贤尽贫贱”隐含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情感?这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我设置一个挑战性活动。学生分小组研讨完毕后,各派代表到讲台展示研究成果。学生再反复探究中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是比兴手法,为下文抒发悲悒心情张本蓄势;诗人少有大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是被逼如此,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愤懑;“自古圣贤尽贫贱”,表面上用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也是表达内心的极度愤懑与绝望。

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画情感折线。学生再自由诵读诗歌两遍,然后小组讨论研究,写下本组最想问的问题,可以指定另外一个小组回答问题。这个活动同样非常具有挑战性。通过对诗人形象和诗歌内容两方面的研读,可以发现诗人情感的主基调是悲悒的,但它其实一直在不停地起伏变化,情感悲抑不平,这种不平可以说是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与批判,也可以说是内心情感痛苦激烈的冲突。各小组绘制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折线并向全班展示。

通过折线,我们也能看到鲍照情绪的起伏变化,层层叠加,不断渲染的情感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悲”字渐高,说明这种方式写出了“悲”的强度和力度。

诗人“悲悒不敢言”情境回归。根据课前预习内容,学生有感情地讲述:时代给鲍照提供了一条什么样的路?鲍照自己选择的又是什么路?教师期盼的学生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畸形世态,鲍照出身寒门,实际上几乎无路可走。鲍照一生都在试图成为高级士族的附庸以图实现鸿鹄之志。他本不愿意这么做,但个体价值的实现对鲍照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这种生命意识在他的诗歌中比比皆是。最后他用诗歌大声向时代和命运说“不”!

历代“行路难”诗的共性归纳。“行路难”为乐府旧题,至鲍照时诗已经亡佚,鲍照加了个“拟”字,也就是仿作。而“行路难”诗就此复活。简要概括这些诗歌具有的共性特征:志向远大,情感悲悒,基调低沉,部分诗歌内容雄健。即便在不同的时代,诗人所面对的世界和人生际遇依然有很多相似之处,诗人的情感也因此不断共鸣而跨越千年。

三、从诗歌到立德树人

清代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教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诗,不由心生感慨:诗家不幸何人幸,参军之悲已随风。当今时代,早已不是诗人的悲悒时代。徜徉于“行路难”诗,是对中国古代诗人和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礼敬,也是对自我的教育,即便如鲍照,依然没有放弃他的家国,他的抱负。他以笔作刀,挑战他所处的不公时代;他以笔鼓曲,奏出了人生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行路难古诗文诗人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拟行路难(其六)
两手
朋友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诗人”老爸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愤怒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