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侗族大歌的旅游实践与文化传承

2021-11-02 04:24聂愿青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聂愿青

摘要:侗族大歌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文化标识,承载着当地族群价值观念、习性以及生活方式等丰富的地方意义。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侗族大歌所蕴含的地方性不可避免地加速重构,影响着族群对其认同。文章对侗族大歌旅游演艺文化空间生产的演变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侗族大歌旅游实践与文化传播路径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旅游实践;文化传播

一、绪论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区地处湘、黔、桂三省(区)的交界地。千百年来三江地区的侗族人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等优势,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侗族大歌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并逐渐成为一种地方标识。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一种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其承载着当地族群价值观念、习性以及生活方式等丰富的地方意义。侗族大歌所蕴含的地方性不可避免地加速重构,影响着族群对其认同。一方面,旅游发展背景下,经由符号营造、地方叙事以及意义编织建构的“舞台真实”既迎合了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诉求,也一定程度上将“客观真实”封存于历史状态中,侗族大歌的地方性在旅游实践过程中不断流变,因此,如何从流动的情境中思考侗族大歌地方性重构的过程与机制成为新命题。另一方面,族群文化作为地方性生产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凝聚着地缘、血缘,也连接着人与地方的情感与认同,是透视民族地区地方性的关键。旅游实践下,传统侗族大歌不断裹挟着资本工具理性,其承载的地方性不再只是族群经验、情感与地方的独立连接,而是由多元主体合力所构成。

二、侗族大歌的文化含义及传播现状

(一)侗族大歌的文化含义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切实反映。对于侗家人民来说,大歌不仅仅是一种歌唱的表达和消遣的方式,在日常的生产劳作、节庆、择偶等聚集活动中都有体现,更多的是反映生活的状态,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情怀,反映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内容,人们之间的交流以唱大歌的方式为主。这些民歌的内容大多取材自日常的生活,敬酒歌是在招待客人时用来劝酒助兴的歌曲,情人歌是在男女表达对对方爱恋结姻缘的歌曲,拦路歌、留客歌是村落之间走亲访友的互动歌曲,当地民众将大歌通常叫作“嘎唠”,这种歌唱形式具有无指挥、多声部等特点,演唱方式体现为对大自然中的鸟鸣蝉叫、捕鱼织网、插秧种田等声音的模仿,从演唱内容、表现形式上看和侗族人民居住环境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真实记录与直观表达了侗族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是该民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体现。

(二)广西三江地区侗族大歌文化传播现状

三江地区地处三省交界处,交通受阻,不易受到外界影响,一些古老文化保存了下来,得到了延续。但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受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大歌文化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年轻人离开三江,在外务工不愿再回到侗寨生活,学习侗族大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会唱大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另一方面,三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位于贫困区域,研究人员与保护经费比较有限,传承活动比较浅显。两个方面导致了的一度出现了大歌“无人可传”的困境,侗族大歌在保护与传承中出现危机。

2018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文旅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文旅融合迎来新发展机遇。高铁旅圈、旅游专属动车、高速的贯通改善了到三江地区旅游的交通不便问题,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让三江的游客资源不断增加,到少数民族地区感受民俗风情、到侗寨采风,“程阳八寨”景区、鸟巢“坐妹”旅游演艺成为游客的热门旅行目的地,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景区聆听侗族大歌,感受侗家的民俗风情。侗族大歌在对外传播的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严重,旅游行业的繁荣让很多村寨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侗族大歌的表演逐渐步入商业化、演艺化,失去了民族生活的文化内涵,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大歌文化的生态环境。

三、三江侗族大歌旅游演艺文化空间生产的演变因素

(一)政府因素

政府对演艺文化空间周边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控制權,演艺文化空间规划的制定也必须得到政府各部门的认可才能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政府部门参与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生产的动力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政府需要满足公众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公众对于生活需求的满足具有可衡量性,生活需求与文化需求的相辅相生对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侗族大歌旅游演艺的发展促进了其文化空间生产设施的建设的完善,多耶广场、三江鼓楼、风雨桥、油茶街等空间物态要素建设明显地提升了公众的文化设施共享率,也有利于营造侗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氛围。第三,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侗族大歌演艺是属于旅游演艺产业,旅游演艺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侗族大歌旅游演艺文化空间生产的实践对于三江县内文化产业的增值具有明显拉动作用,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升级。

(二) 资本因素

资本是演艺文化空间生产中的催化剂,对演艺文化空间的投资和生产能够满足资本对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对于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因此也容易获得文化空间的生产权。资本进入文化空间后,在空间内也能够进行招商引资,完善侗族大歌文化空间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整合文化空间内的资源优势,实现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的空间战略构想。

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生产可以划分为物质性、行为性和媒介性三种类别。资本对物质性的空间生产表现为侗族大歌的演艺文化设施设备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侗乡鸟巢技术性的舞台、灯光、道具、音响等设施;行为性的文化空间体现在通过民族文化活动构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如三江鼓楼的长鼓舞、斗牛民俗文化活动、油茶街文化活动等;资本对媒介性的文化空间生产表现在对侗族大歌进行的文化宣传和推广,以提升侗族大歌旅游演艺文化空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于民族文化空间品牌的打造。

(三)公众因素

公众是指在演艺文化空间中的社会群体,不是特指某个区域生活的居民。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中公众的构成受到地方经济因素的影响,公众在文化空间中属于社会空间范畴,相比于政权和资本,公众并不主导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的生产,也没有绝对的空间生产控制权,但是公众的言行举止对政府和资本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中公众的力量主要包括演出工作者、地方居民和游客等,这些公众力量相对缺少技术、政权、资本和经验等要素,无法通过直接的活动对空间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游客在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中是特殊群体,游客是观看的是模拟和再现后的“坐妹”民族婚嫁文化活动,对于侗族大歌演艺的满意度来源于当时观看演艺的直观感受,且基于文化程度和社会经历的差异,游客对于此类旅游演艺活动更能够提出有别于演出生產者和地方居民的改进意见,由此推动空间生产的进一步完善。

四、侗族大歌旅游实践与文化传播路径策略

(一)在地化文化符号象征

侗族大歌旅游演艺文化空间在组织上和制度上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空间内的符号象征商业化和舞台化气息过重,并且空间内对于这些文化元素形态解读略显单薄。在地化是各种空间元素多样性和特定历史情景要素的显示过程,在地化的最优选择是技能适应地方的发展要求,又要尽可能保持空间内文化元素形态原有的特定情境含义。侗族大歌的演出场域侗乡鸟巢(月也侗寨)周边发展的是茶叶街和居住场所,并且侗族大歌演艺的开场时间在夜晚,据调查,观看侗族大歌旅游演艺游客的出行方式多为团队旅游,因此白天前来侗乡鸟巢的游客就极为稀少,侗乡鸟巢占有演艺文化空间的极大一部分内容,但是空间资源的利用和文化符号象征地展示较为稀缺。对于侗乡鸟巢一层的娱乐场所建议搬迁到侗乡鸟巢东部待开发的住宿区域,将侗乡的入口大道建成侗族民俗风情街巷,增加侗族建筑、服饰、饮食、染布等文化空间实践内容,规划将原有的茶叶街整合成为侗乡茶业展示中心,改变成为动态的民族生产生活展现场所,新增侗乡鸟巢的文化解读长廊,对于侗乡鸟巢内部的文化符号象征进行深度的解剖和分析。在地化重要表现是在自然空间方面,因此对演艺文化空间的生态绿植等的景观进行整体化的布局,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适应空间生产的优化。

(二)完善空间主体参与机制

增加居民在演艺文化空间内的参与程度,能够在空间生产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减少空间生产的阻力,避免大程度的利益失衡,地方居民的公众参与能够更符合发展需求,对于文化空间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合理性。侗族大歌旅游演艺文化空间生产实际上也是旧空间的重构,对于地方居民日常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对其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会发生改变。一方面,要建设地方居民反馈中心,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听取民众对于空间建构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相关政策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在进行空间生产的过程中,以政府为牵头人,聚集各个空间主体,搭建空间生产的利益平台,最大程度的保障各个空间主体的权益。此外,侗族大歌文化空间如要建设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载体,要积极发动地方居民参与到空间生产的旅游活动中,如从事旅游服务、旅游演艺、接待、娱乐、游玩等各行各业,居民收入增加也是作为空间主体利益的保障。

(三)促进演艺空间生活化

旅游演艺文化空间生产的价值诉求是以人为本,重视人在文化空间生产中的重要性,表现在空间生产主体素质的提高、空间产品文化意蕴的提升和空间资源为人所利用开发。在空间主体素质地提供高方面,应组织侗族大歌演艺文化空间的宣传小组,定时对地方居民进行空间文化内涵的培训,无论是为了方便居民融入旅游产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还是为了文化空间生产的长远发展演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空间产品意蕴提升方面,完善文化空间内的业态,从旅游产品到娱乐、住宿、饮食、购物等行业都要与侗族的文化符号相结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保持这样的演艺文化空间,将是三江人民未来的重要转变节点。此外,演艺文化空间还要注重资源的协调发展,商业化是现代发展变得必然趋势,要在商业化的潮流中保持空间的生活化,还文化空间一个自然的发展环境。

(四)保护大歌文化,创新传播方式

对于大歌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不仅仅是对侗歌进行传唱,还蕴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在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还要维持侗族大歌的原生态音乐的独有特色。利用文旅融合的优势,研究部门在开展大歌文化保护的同时,借助旅游市场的发展进行现代化的旅游营销,不仅有利于传播本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广泛地普及宣传大歌文化,要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对传承保护骨干人才进行培养,使参训人员提高对大歌文化多方面的认识。广西侗族地区文化部门应开展丰富的大歌传承活动,让大歌文化走入基层,为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举办巡演活动,让大歌表演走进学校和企业等基层单位,借助教学、表演、体验等多种方式对大歌知识进行普及,对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开展政校合作,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育人,在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将大歌、民族乐器等少数民族音乐以组建社团的方式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非遗传承的课程模块,选取适合学生的作品,并编写到音乐教材当中,为侗族儿童、青少年提供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机会,使这些未成年群体养成尊重传统和热爱民族文化的品质习惯。

五、结语

侗族大歌文化是一种传统的广西民间音乐艺术,对于大歌文化的传播,应该立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本身,挖掘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内涵,分析广西侗族大歌的传播发展现状,了解在传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新时期为了促进大歌文化的有效传承,应该与时俱进的改进传承和传播方式,运用现代化的传承思想和传播思维促进创新发展、拓宽传播渠道,能够为传承传统文化、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肖英群.传播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10):62-66.

[2]卢婷婷.高铁时代下三江侗族大歌保护传承的思考[J].歌海,2019(03):68-71.

[3]蒋科.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J].中国文艺家,2019(03):188.

[4]张艳敏,焦世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2(01):124-129.

[5]龙初凡.和谐:侗族大歌的精神文化内涵[J].凯里学院学报,2020,26(2):16-19.

[6]蔡溢,杨洋,殷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基于贵州肇兴侗寨和西江苗寨的对比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0,365(5):157-164.

[7]姜辽,苏勤.旅游对古镇地方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周庄的多案例考察[J].地理科学,2020,36(5):766-771.

[8]胡宪洋,白凯.拉萨八廓街地方性的游客认同建构[J].地理学报,2020,70(10):1632-1649.

[9]方世敏,杨静.旅游演艺游客感知影响因素及价值提升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19,5(03):17-21.

[10]赵慧.旅游演艺游客感知及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9.

[11]焦世泰.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评价体系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例[J].人文地理,2019,28(01):150-154.

[12]杨姗姗,王佳.基于游客感知的桂林《象山传奇》旅游演艺产品开发[J].社会科学家,2018(05):90-94+132.

[13]祝招玲,李海燕,史岩.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创新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0(02):103-105.

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声音景观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編号:2020KY22024。

桂林旅游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后疫情时代广西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声音景观模式为例,项目编号:2021Z33。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